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以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的職業培訓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現代農業的發展而引發的農村空心化問題入手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必要性,探討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著培訓對象選擇不精準和培訓內容單一,無法激發受訓者積極性等兩方面問題,從合理篩選培訓對象、優化資金投入結構和整合培訓資源等三個方面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建議。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現代農業發展;培訓
如今,城市的擴張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老齡化的農業人口數量逐漸增加,農村的空心化現象也變得日益嚴重,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并沒有因社會的發展而出現顯著提高,反而是農業勞動力素質呈逐年降低的趨勢。傳統農業下農業勞動力素質低的勞動者尚可以完成基礎的農務工作,但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式轉型的到來,現代農業則需要農業勞動者更加具備現代市場的經濟意識,應該更加具備高素質的農業技能。很多地區遇到了無人種地的問題,改變這種問題的辦法是培育現代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可以通過院校對職業人才的培養,通過外部引入的方式來擴充人才隊伍,還要提升現有農民的能力素質,使這些農民具有現代生產勞動模式和現代農業經營的素質。這個培訓模式和培訓思路固然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問題。在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遇到了參與培訓者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培訓資源也相對匱乏,培訓只能取得短暫的效果,無法持續等問題凸顯。對于上述幾個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培訓機制的創新。研究創新的培訓機制可以解決農民在培訓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問題,對職業農民培訓機制進行創新也可以提升培訓的效果,有利于農業建設的長遠發展,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也能率先探索培訓經驗,以為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供借鑒。
1現代農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以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就是以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將現代的經營方式,市場經濟運作形式,農業種植的相關知識,種植生產的專業技能傳授給正在進行農業生產或者是有意圖進行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和管理者,讓這類人群掌握新型職業農民技能而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國的農業勞動力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業勞動力供需關系日益嚴峻,各級政府都對以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高了關注程度,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投入持續的增加,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范圍逐漸擴大。但是總的來看,我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1.1培訓對象選擇不準新型職業農民的本質特征是從事農業領域和農業相關領域的生產和經營的勞動和管理者,鑒于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對象應該從正在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經營或者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群體中尋找。其中,未到城市中務工而留守在農村中進行農業活動的留守農民、一些進城務工的返鄉農民工以及退伍軍人等,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應該以上述人群為主要對象,對這幾類人群進行系統的培訓,但大部分地區往往因為忽視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的選擇,而導致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偏差的問題,由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選擇的盲目性,并未對培訓對象進行分析,而是流于形式的將所有農民列為被培訓的對象,這種做法沒有將培訓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而是浪費了大量的培訓資源,對以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產生了較大的阻礙。
1.2培訓內容單一目前的職業農民培訓課程主要以大班的課堂形式進行傳授,大班課堂相比于小班課堂沒有針對性,課堂所講的內容沒有地區的針對性,并沒有區分培訓對象中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導致參加職業農民培訓課程的學生想學與老師所講格格不入。以兩類主要的培訓人員為例對培訓情況進行分析,第一類是家庭農場主和職業經理人等層次較高的農業生產活動者,第二類為長期在外務工的農民工。前者對培訓內容的設置不滿意,認為內容的設置過于簡單,實用性不強,缺乏針對性。而后者則由于剛剛返鄉不久,對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觀意愿不強,最終的導致農民參加積極性不高,有很多培訓班需要采取強制措施要求農民參加培訓,還有的培訓班通過物質獎勵方式來刺激農民進行,零散化、突擊化和短暫化的情況凸顯,有時還會出現走過場的現象。
2新型職業培訓建議
2.1合理篩選培訓對象對培訓對象進行篩選不是簡單的進行培訓或者不培訓的篩選,而是分層次將不同的人群進行劃分,對待不同的人群選擇不同的培訓方式,這樣既可以增加培訓的效果和培訓針對性,又可以增加農民參加培訓進行農業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在培訓的組織過程中不能以培訓的規模作為衡量培訓好壞的標準,而是切實的做好與培訓相關的需求分析,使培訓可以迎合農民所需,提高培訓的效果。
2.2整合培訓資源圍繞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整合多部門資源,改善農民培訓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實施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培訓機制,整合政府和社會培訓資源,鼓勵行業協會、社團組織及中介機構等參與培訓,同時,吸引院校、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來承擔培訓工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發揮多方合力,提高培訓資源配置效率。
2.3優化資金投入對以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該優化資金投入的結構,應該以政府投資為主,兼容地區范圍內各個龍頭企業的資金和社會上的其他資金來源。如果僅有政府的投入,資金鏈相對單一,培訓的內容和資源就不會得到豐富和擴展,自然而然的影響培訓的成果。但如果地方龍頭企業和其他資金來源進行融資,不單單是資金的運營方面會更加優化,而且龍頭企業也會將優質的資源進行整合,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共享,會極大程度的推動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深入推進。作者簡介:金洙,1970年生,男,朝鮮族,本科,助理農藝師,畢業于吉林省教育學院,研究方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
參考文獻
[1]高杰,王薔.精準瞄準分類培訓按需供給——四川省新津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農村經濟,2015(2):109-113.
[2]趙恒.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國際比較及經驗借鑒[J].繼續教育研究,2016(8):30-35.
[3]朱奇彪,米松華,黃莉莉,楊良山,陸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績效評估與分析——基于浙江省農村中高級“兩創”人才培訓的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2):407-411.
作者:金洙 單位:吉林省圖們市農業和畜牧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