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蠶桑產業精準扶貧創新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陜西省鎮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縣,蠶桑產業是鎮安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為做強鎮安縣蠶桑產業,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通過深入調查總結,針對鎮安縣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對策;鎮安縣
一、產業發展現狀
陜西省鎮安縣蠶桑產業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的桑園面積得到大幅增長,蠶桑產業逐漸成為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目前,全縣有桑園0.33萬hm2,其中密植桑園0.30萬hm2,有繅絲加工企業1個,蠶桑專業合作社54個,小蠶共育室38個,標準化養蠶工廠45個,蠶桑專業技術人員25人,年養蠶發種1萬張,產繭240t,群眾通過銷售蠶繭直接增收近1000萬元,通過桑葉銷售、務工就業獲得收入約150萬元,834戶貧困戶通過養蠶售繭順利增收脫貧。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政府重視,體系更加健全縣上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蠶桑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出臺了《關于深化蠶桑體制改革促進蠶桑產業發展的意見》,建立了基層服務機構,建立基層協會,為蠶桑產業規模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務保障。
(二)扶持有力,產業規模壯大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鎮安縣蠶桑產業發展資金扶持辦法》《鎮安縣蠶桑產業發展風險資金管理辦法》,制定特殊政策對蠶桑產業發展進行專門扶持,對龍頭企業進行擴大生產和流動資金進行貸款貼息,縣級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對基地建設所需的桑苗、化肥實施全額補助,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和企業發展桑蠶產業的積極性。(三)科技先行,產業效益明顯提高強化科技培訓,編印發放《輕簡化養蠶技術》手冊7000余本,年開展專題培訓30余期,強化“小蠶共育、工廠化養蠶、自動上簇”技術推廣,建設鎮級服務室5處,新建小蠶共育室38處、養蠶工廠29處,推廣自動切桑機100臺、小蠶飼育盒1.5萬個、小蠶共育網1.6萬張、方格簇15萬片,使蠶繭產量、質量、效益得到全面提高,大幅提高了蠶桑產業的經濟效益。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鎮安縣蠶桑產業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仍然存在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資金投入乏力。由于鎮安縣底子薄、基礎差,財政收入低,在產業投入方面缺乏后勁。二是基地規模偏小。蠶桑基地分布零散、規模偏小,產業效益不高。三是產業鏈條較短。蠶繭加工仍處于初級階段,產業綜合效益不高。四是技術培訓仍有短班。全縣蠶桑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特別是縣蠶桑站人員偏少、經費缺乏,在技術培訓工作上仍存在死角短板。
四、主要對策與建議
(一)堅定發展信心,確立蠶桑產業優先發展地位一是提高認識,堅定信心。蠶桑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地位,符合鎮安縣實際,身兼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縣上各級要堅定信心,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發展蠶桑產業重要性和必要性[1]。二是加大宣傳,凝心聚力。要通過各種方法,宣傳新機遇、新政策,提高基層干部的認識,增強群眾的信心。三是加強考核,強力推進。縣委、縣政府要把蠶桑產業發展作為一項硬任務,制訂嚴格考核檢查措施,對發展不力的進行通報,形成舉全縣之力興桑養蠶的共識,創蠶桑產業輝煌。
(二)強化組織領導,形成齊抓共管產業發展合力一是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建議縣政府組建蠶桑發展中心,制定發展計劃和政策措施,專職指導和協調蠶桑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各村完善基層協會組織,為桑蠶產業發展提供服務指導。二是確保資金投入,提振群眾信心。三是種養分離,提高效益。積極推廣種養分離良性發展,種桑戶賣出桑葉增加收入,養蠶戶擴大生產增加效益;落實促進蠶桑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土地使用、設施建設、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
(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蠶桑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加強科技隊伍建設。提高縣蠶桑站專業科技人員比例,保障工作經費,提升服務蠶桑發展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科技培訓。要定期舉辦培訓班,重點對鎮(辦)村組蠶桑技術人員、合作社負責人、產業大戶進行培訓。三是加強新興科技的推廣運用。要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全面推廣方格簇、專用蠶室、省力化養蠶、小蠶共育等養蠶新技術,提高養蠶效益和水平。四是加強桑樹、桑園的科學管理和技術投入,提高桑園效益。通過不斷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興桑養蠶效益和水平。
(四)提升綜合效益,確保產業成為脫貧致富產業一是發揮綜合效益。全面推廣套種間種和“桑園—養雞”“桑園—農家樂”“桑園—觀光園”“桑園—體驗園”等循環復合經濟體建設工作,推動蠶桑產業集約化發展。二是延長產業鏈條。政府要主動服務企業,助推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實施訂單蠶業,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蠶桑一體化經營模式,發揮引領作用,不僅養蠶賣繭,可以做桑葉茶,利用桑枝發展食用菌、桑葚釀酒,利用桑葚、蠶蛹、蠶沙做保健品等,努力使蠶桑產業成為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參考文獻:
[1]封槐松.中國蠶桑生產形勢及應對措施[J].中國蠶業,2017(4):37-42.
作者:劉國權1,張婭2,何勝德3 單位:1.陜西省鎮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陜西省鎮安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3.陜西省鎮安縣農村能源與農業環境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