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茶文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茶葉雜志》2016年第2期
摘要:
茶文化從中國傳入歐洲,由歐洲傳到北美,已成為一種世界性文化現象。在茶文化傳播過程中,不斷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多樣的茶文化亞類。本文從不同文化背景視角研究亞洲、歐洲及北美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感知的特征及異同,并通過數據定量分析得出對茶文化傳播趨勢的預測與建議。
關鍵詞:
茶文化;文化背景;定量研究
1世界主要茶文化
茶不僅是商品,而且是一種附有傳播性的文化產品。在傳播過程中,茶文化的融合與變遷導致了茶文化多元性和不同亞類茶文化的出現,形成了諸如“中國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英國下午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等具有不同地域風格的茶文化[1]。正因為如此,茶文化的定義也十分廣泛。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與飲茶相關且具有傳承性和連續性特征的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內容包括物質文化(如茶生產工具、飲茶器具等)、行為文化(如茶藝表演、茶葉展覽和茶文化節慶)和精神文化(包括茶美學、茶宗教和茶藝術)[2]。本文擬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茶文化,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茶文化,以及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茶文化進行比較分析。
1.1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之前,當時茶葉被當作一種草藥使用;而茶葉正式被作為飲品大約在公元前59年[3]。到唐代,飲茶已經變得非常流行。唐代的陸羽(公元733-840年)被譽為“中國茶圣”,其著作《茶經》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葉和飲茶的著作,對茶葉起源和歷史、茶葉生長和加工過程、飲茶方法、茶藝等問題進行了描述,對當時和后代具有深遠影響。在唐代以前,中國茶葉已經出口到日本、韓國、印度和中亞地區,成為世界上主要茶葉出口國;到了17世紀,中國茶葉第一次被出口到歐洲。伴隨著茶葉貿易的繁榮發展,中國茶葉被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并與當地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不同特色的茶文化。Yang(2007)認為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諧,融合了社會、歷史、宗教、民族、音樂、舞蹈、繪畫、美術、食品、烹飪等各個方面[4]。Wang(2001)則認為中國茶文化是“可見的藝術和不可見的道”相結合的產物,而“道”的內涵卻非常豐富,自然法則是其主要內涵之一。從哲學視角看,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三重影響[5]。“和諧”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茶文化強調“以茶會友”和“以茶交友”,主張通過以飲茶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諧”思想的體現;而茶藝表現過程也要求泡茶的水溫不高不低,則正是“中庸”思想的體現。道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茶葉的種植、采摘和后期加工均具有嚴格的時間和季節限制,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佛家思想強調“無欲”和“自省”,而中國茶藝則強調通過飲茶達到放松自我、反省自我的目的。中國茶文化博大而精深,對一品好茶的要求可謂良多,包括顏色、香味、形狀、口感、茶具、水、時間、溫度等[6]。茶圣陸羽認為泡茶的水最好來自于山泉,其次為河水,再次為井水。而最好的泡茶工具則是來自宜興的紫砂茶壺,不僅能夠保持茶的原始味道,而且能夠提升茶的芳香[7]。
1.2英國茶文化
茶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7世紀早期引入歐洲;到17世紀中葉,茶葉被出口到英國;英國最早的茶葉廣告出現在1658年;到18世紀時,茶葉已經成為英國最流行的飲品;到了19世紀,喝下午茶已經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8]。綠茶是中國最初向歐洲出口的茶葉種類,但由于綠茶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容易保存的發酵型紅茶逐漸成為中國出口英國的主要茶葉種類,并流行至今。在英國茶文化中,下午茶是當之無愧的代表。根據Pettigrew(2001)的研究,下午茶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1830-1840)的英國上層社會,因飲用時間在下午和傍晚之間而得名[9]。在英國,下午茶有時也被稱為“低茶”(LowTea)。因為飲茶時經常坐在較低的椅子和桌子旁,飲茶同時配有面包、黃油等點心,且與糖、牛奶、奶油等搭配飲用。而與“低茶”相對應,英國茶文化中還有“高茶”(HighTea)的說法。在下午茶普遍流行于英國上流社會的同時,另一種飲茶形式“高茶”逐漸在英國普通家庭中流行起來。由于普通工薪階層會承擔更多的體力勞動,在兩餐之間需要更多的食物補給。在“高茶”中人們擺脫了高雅卻略顯束縛的低矮茶椅,把更為豐富的食物擺放在高大的餐桌上,在飲茶時食用肉類、土豆、奶酪、面包和蛋糕等食品,份量更接近于一頓正餐。隨著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英國流行開來,茶會逐漸成為了英國社會時髦的社交活動。與此同時,與茶有關的詩歌、小說甚至歌舞等文化形式也逐漸出現。早在18世紀,英國鄉村就逐漸開辟了各式茶園,在每周六與周日對外開放,人們可以聚在一起飲茶跳舞。這種形式一直保持到二戰前期,現在茶舞依然作為一種英國傳統舞蹈而流傳。從19世紀起,茶館就逐漸在英國流行,一度成為英國女性最熱衷的社交場所。現今的茶館業依然火熱,當然更多是因為它能夠為人們提供可口的食物及茶飲,同時又保留了一種英國傳統茶文化的氛圍。
1.3美國茶文化
根據Yang(2007)的研究,茶葉第一次進入北美是在17世紀中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入。但由于此后英國控制了北美茶葉貿易,從中國出口到北美的茶葉并不多。而英國統治者又不斷提升茶葉關稅,最終導致了“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發生,使茶葉為美國歷史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美國獨立后,自1784年起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美國人最早的飲茶習慣主要由來自歐洲的移民引入,在茶葉由北向南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北美南部地區干燥炎熱,飲茶方式由以前的熱飲變成了冷飲,由單一茶飲變成了與檸檬、糖等混合的茶飲,并逐漸被多數美國人所接受。如今,冰檸檬茶可謂是美國南方茶飲的代表,并逐漸通過罐裝、軟包裝等形式向全世界范圍傳播,逐漸被亞洲市場所接受,這是茶文化由西向東的逆向傳播。美國茶文化的另一個典型特征就是袋泡茶包的發明。20世紀初,紐約茶商Sullivan將茶葉裝入絲織的小麻袋中作為樣品送給客戶。但客戶在泡茶時卻誤將整個茶包放入杯中,這個偶然的誤會卻使袋泡茶方便易掌控的優勢顯現出來,使之逐漸在美國廣泛流行起來,并在其他國家得以推廣。
2研究問題
茶文化經歷了由東向西,又自西而返的傳播過程,已經成為世界性文化現象。這樣就使得茶文化研究應當跨越地域的限制,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茶文化的感知有何異同。本文正是從這一視角進行探索性研究。
3數據收集
本文數據由第一作者在美國北卡羅萊納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收集。采用簡便抽樣的網絡問卷形式,問卷包括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共收回有效問卷246份。調研對象分別來自于美國、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等地區。由于美國是移民國家,近半數被調查者聲明具有歐洲文化傳統,因此按照文化背景進行劃分,可得出亞洲、北美、歐洲三大文化背景群體。
4數據分析
4.1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飲茶動機
在對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飲茶動機分析中發現,亞洲背景群體的飲茶動機在保持清醒、遵循文化傳統、對茶文化感興趣及家族傳統方面都明顯高于歐洲和北美洲群體;但是,在喜愛茶的味道方面,其動機卻沒有歐洲及北美群體敏感。這顯示出亞洲背景群體對茶的訴求更偏向文化傳統,而歐美群體更注重茶的味覺體驗。
4.2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不同茶文化的熟悉程度
從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不同茶文化的熟悉程度來看,亞洲文化背景群體對于中國茶文化更加了解,而歐洲及北美文化背景群體對于英式茶文化更加熟悉。由此可以看出,英式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仍占據統治地位,而中國茶文化在亞洲文化群體中則有較好的傳承。這說明茶文化的傳承并沒有因地域的阻隔而中斷,如在美國的歐洲移民及亞洲移民依然對其傳統茶文化更為熟悉。
4.3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不同茶文化的興趣
從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不同茶文化的興趣來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亞洲群體對中國茶文化的興趣明顯高于歐美群體。這表明,亞洲群體對于中國茶文化不僅更加熟悉,而且更加熱愛,可以預見中國茶文化在未來的傳承中更具有生命力。
4.4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要素重要性的感知
關于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要素重要性的感知,亞洲群體相較歐美群體而言,認為知道茶的原產地、飲用高品質的茶、了解原產地的茶文化、看到茶葉生產的過程以及體驗傳統茶文化更為重要。這說明亞洲群體對于飲茶及其背后所代表的茶文化有更多的訴求。同時,三種群體都認為飲用高品質的茶是最重要的要素。這說明在不同的茶文化當中,追求高品質的茶葉,滿足人們對味覺及健康的需要,始終是第一要素。
4.5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獲取茶文化知識的方式
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獲取茶文化知識的方式分析可以得出,亞洲群體更多從文化傳統中繼承茶文化知識,而歐美群體則傾向于從旅行經歷中獲取。同時,亞洲群體在家族遺傳、來自書本、電視或其他媒體、受周圍朋友的影響以及通過社交途徑等方面獲取茶文化都高于歐美群體。這說明茶文化在亞洲有更深的積淀與更豐厚的土壤,無論是家庭內部傳統、對外社交禮儀、書本電視媒體,無一不滲透著茶文化的熏陶。
4.6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組成部分的興趣
而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組成部分的興趣也有不同。歐洲群體對茶文化最感興趣的部分在于精美的茶具,北美與亞洲群體則對飲茶方式最感興趣。但是亞洲群體較歐美群體而言,在茶葉加工過程、茶葉沖泡過程、飲茶方式、茶具及與茶相關的藝術等方面都顯示出更多興趣。這說明對茶文化更加了解的亞洲群體,精細于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對于茶文化越了解,就越有興致。這將進一步促使茶文化在亞洲的發揚光大。
5結論及建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從中國到歐洲,從歐洲到北美,茶文化經歷著不斷的融合與變遷。雖然隨著近代歐美經濟的擴張,茶文化又出現了由西向東的逆流之勢,但以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豐厚的茶文化土壤,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深刻的茶文化內涵,必將孕育出更加蓬勃的茶文化生命力。當然在此過程中,也要吸取西方茶文化的精髓,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群體,應尊重其茶文化傳統及飲茶偏好。例如招待英國客人應侍以紅茶,并以糖、奶等佐之;而招待美國客人更應提供冰茶,而不是全部以中國傳統的熱茶來接待。同時,中國茶文化也應當隨著中國茶葉的出口走向西方,通過電視媒體,互聯網,社交網絡,以及出版更多的英文茶文化書籍,將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全面地展示給西方群體。另一方面,中國豐富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也能在吸引西方游客的同時,將自身悠久的茶文化傳統傳播出去。這樣的“一出一進”,將會促進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并使得中國茶文化在未來展現出其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2張琳潔.現代茶文化現象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5郭丹英.儒、道、佛與中國茶文化.茶葉,2006,32(1):55-59.
6吳詩池.試論中國的茶文化———兼談中日茶文化關系.農業考古,2004,(2):13-26.
作者:周密 李耀 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