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園藝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江蘇省畢業生的就業特征
江蘇省地處沿海地區,屬經濟發達省份,提供給大學生就業的行業和崗位相對較多,就業環境相對較好。但各行各業的就業競爭依然相當激烈,究其原因主要是需就業的生源過多,大致情況為:省內生源的學生基本選擇省內就業,省外就讀的江蘇籍學生回省就業居多,省外生源選擇在江蘇擇業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再加上往屆遺留下來的未就業生等。仍以淮陰工學院近5年園藝專業畢業生為例,從省內就業的畢業生來看:蘇南(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5市)就業人數比例約為57.6%,蘇中(揚州、泰州、南通3市)就業人數約為23.2%,蘇北(鹽城、淮安、宿遷、連云港、徐州5市)就業人數約為19.2%,多數學生還是選擇在省內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就業。省外就業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安徽、山東、廣東、福建、湖南等。上述調查表明,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多數園藝專業畢業生會首選江蘇省,其次是以江蘇省為中心輻射到臨近的省份和城市。這也與徐向東提出的“畢業生向往經濟發達、生活質量好的城市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與預期收入是畢業生考慮的首要條件,是畢業生選擇就業流向的重要原因”的研究結論相吻合。
二、園藝專業學生培養狀況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藍圖,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指導性文件。其教學體系又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兩課實踐、社會實踐和創新能力拓展實踐等多種形式。以淮陰工學院為例,學校設立園藝本科專業已有近十年的時間,期間結合社會發展需求、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和學士學位授予評估等工作,并不斷吸收、借鑒了其他高校同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與做法,多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雖然近幾年加大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實踐學分的比重,然而,理論學分所占的比重還是遠遠超出了實踐學分,教學的重點依然是向理論傾斜,這可能是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在本科專業培養上普遍存在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為:一方面,理論教學易被監督、考核、量化,通過一定學時的授課,可以在短時期內取得成效,而實踐教學卻沒有這樣的優勢;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的準備工作相對復雜,如聯系實習單位,實習指導與考察,經費的投入,交通等等,涉及問題較多,需全面統籌,才能保障實踐的順利開展;再則,即使實踐學時跟上了,對實踐的實際效果也難以客觀評價,所以實踐教學依然是人才培養的弱鏈環節。
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實踐能力
1.加強觀念引導在就業政策上,我國早已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一設置專業、包分配工作,轉變到如今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實現就業。政策的調整,促使學生對自主擇業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其解決的途徑就是要加強觀念引導,學習觀、就業觀念的引導應貫穿專業培養過程的始終,從入學教育時就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和專業特點進行有意識的前期規劃。對那些在就業觀上認識片面(例如非國企、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不進等)的學生,要及時關注,既要給予鼓勵和支持,也要引導其開闊視野。此外,在學習觀、就業觀的導向下,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除學習專業知識外,還積極參加各種資格證的考試,努力為就業賺取資本。看似就業時手里證書很全,但實際上大多數學生通過的這些應試資格考試,仍可能存在理論和實踐的脫節,短期獲取的知識、技能儲備也如同空中樓閣。解決此類問題的途徑就是要引導學生與社會零距離接觸,鼓勵學生下企業、進一線,以獲取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為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2.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人才的指揮棒,人才培養方案能否體現當代性、前瞻性,決定了高校人才能否滿足社會的動態需求。要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首先應明確人才培養方案的構成要素,人才培養方案主要由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培養模式這五個方面構成。所以,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根據本專業的學科特點,圍繞學校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不斷優化人才培養路徑,特別是對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的建構與完善,竭力做到多樣性、靈活性、開放性和個體性的統一,真正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這一培養目標。
3.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基礎和保障。蔡元培認為: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借學為基本,兩者并進始可。通常高校配置的實驗室基本上能滿足實驗教學所需,但校內實訓基地由于受場地、經費、管理等因素制約,往往發展滯后,使學生無法完成對園藝產品產前(規劃)、產中(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管理)、產后(保鮮貯藏、運輸和銷售等)等多個環節的實訓。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也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主要表現為:實習基地每年接受學生到基地實習,幫助學校完成實踐教學任務,由于區域間隔,往往學校和教師與基地聯系較少,缺乏與基地間的信息反饋;另外,校外實習基地與學校屬于合作關系,實習基地的單位屬性也與學校存在差異,致使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的有機銜接也難以掌控;還有一部分是靠個人關系聯系接洽,其隨意性較強,表現為監管、監控不到位,其安全問題也往往被忽視。因此,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應注重:科學制定實訓計劃,加大實踐教學投入,不斷完善管理機制,選配專職人員擔任專門實訓指導老師,構建理論與實踐銜接、校內與校外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滿足學生實踐的剛性需求。
4.加強平臺建設,優化模塊設置當下眾多高校都在努力凝練自己的辦學特色、辦學優勢。然而,大多數本科畢業生并不能很好地與市場、企業接軌,很多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仍需回爐重煉,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這已成為畢業生就業環節的通病,其根本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學生素質與崗位能力的脫節。就學校教育而言,應努力整合資源,培育出相關領域內的特色學科、特色專業和重點實驗室等,依托這些平臺的發展,不斷促進理論和實踐各教學環節的銜接與融合,有針對性地優化專業模塊設置,并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學習平臺提早介入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充分發揮科研的育人功效,使學生在科研探究中消化理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從而進入“平臺+模塊”的良性軌道。
5.根據企業所需,調整課程設置校企合作是近幾年應用型院校的普遍做法,一般合作項目多集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等領域。從企業而言,通常需要高校提供能滿足企業所需的專門型人才,最好是量體裁衣,壓縮不必要的、低值的課程,針對企業實際設置專業,實現獨家打造、定向培養。那么,這就需要高校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入手,勇于舍棄無關緊要的、重復性的課程,把本科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體現“應用型”特點,擺脫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如此,高校為企業輸送了專門人才,實現了高質量的就業率;企業也獲得了所需的人才,降低了人才的培養周期和培訓成本;畢業生也能夠在就業后迅速上手,獨當一面,這樣既提高了就業滿意度,也實現了校企合作的共贏局面。
四、結語
前人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所就讀的專業越能滿足市場需要,自身實踐動手能力越強,他們對就業待遇、發展前景、保障性等方面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然而從現實來看,實踐的缺乏或不夠深入,使得大學生就業時的核心競爭力不突顯,大多數畢業生預定的期望值也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因此,人才培養應以“實踐能力”為核心,實踐課程的設置既要考慮辦學成本,也要考慮校內外培養路徑的建構與完善,更要從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目標出發,通過積極引導、平臺搭建,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零距離接觸到大型的現代園藝公司,了解其運營及所需人才的狀況,真正了解行業的發展態勢,做到提前規劃、準確定位。
作者:魏巍夏海蘭單位:淮陰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