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與家庭牧場相結合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是以家庭牧場為基本生產單位,根據草地資源現狀,聯合多戶家庭牧場,優化整合草地資源,形成一定規模的草地畜牧業生產單元,從而實現草地資源的統一利用和產品的統一銷售,達到草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集約化。
1.2建立生態畜牧業示范合作社在建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同時,每個鄉鎮建立一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示范點,優先在政策及資金上扶持示范點的建設,大力宣傳示范點的畜牧業建設工作,加速完成示范點合作社等配套工程的建設,發揮示范點輻射帶頭作用,定期舉行示范點關于生態畜牧業建設的觀摩和培訓會,形成以點帶面的良性發展模式。
1.3建立一批畜牧業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加快部分牧民轉產轉業在完成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后,由政府牽頭扶持批本地特色產品加工、銷售基地和龍頭企業,引導、鼓勵有能力的合作社進行橫向聯合,組建更大規模的經濟實體,將生產的畜牧業原產品加工成附加值高的特色產品,提高畜牧業產品的專業化、規模化,增加就業崗位和實現農牧民增收。
2果洛州生態畜牧業發展現狀
2.1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按計劃推進截止2012年底,已完成175個純牧業村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實現了專業合作社覆蓋全州,入社牧戶18587戶,入社率78%。其中,瑪多縣27個,瑪沁縣32個,達日縣33個,甘德縣36個,久治縣22個,班瑪縣25個,已有13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通過了省級審核,整合草地1915.62km2,牲畜41.28萬頭(只)。
2.2有效整合各畜牧業建設項目結合游牧民定居工程、設施畜牧業、畜禽良種工程等項目,實現了項目資金利用的最大化,為生態畜牧業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資金支持。據統計,2011年,累計獲得省級補助資金2840萬元,購置割草機、打捆機、貯奶罐等農機具288臺(個),爭取各類補貼資金90多萬元,帶動企業及合作社自籌資金210萬元,下達禁牧、草畜平衡、生產性資料及牧草良種補貼四項補獎資金3.62億元。其中,草原生態建設直接補助資金35831萬元,牧草良種補貼資金335萬元。由項目支持帶動發展了一批特色加工企業,申請注冊了“鬧日崗多宮瓊”、“瑪域冬措”和“雪域依隆”等二十幾枚商標,初步實現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與企業的有效結合。新建了4個大型種畜繁育場、4個砂石場、4個預制場、8個酥油曲拉小包裝廠,5個奶制品加工廠;創辦了6個土特產品加工營銷、2個運輸隊、4個牛羊育肥點、2個建筑隊、5個經板石刻制點、12個藏服加工店,實現純收入460多萬元,轉移富余勞動力4856人。
3生態畜牧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軟、硬件建設不協調調研發現,雖然大部分地區已完成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組建工作,但部分合作社并沒有發揮作用:一是由于合作社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多數合作社只是“擺架子”工程。另外,合作社的發展方向不明確,由于合作社缺乏有效的領導,仍然以經營自己的家庭牧場為主,使得合作社缺乏活力,甚至出現“空殼”合作社的現象。
3.2專業合作社示范點示范效果不明顯多數合作社示范點的示范作用并不明顯:一方面是示范點建設沒有起到示范作用;另外,盡管一部分示范點從合作社的建設、草地畜牧業自然資源的整合方面等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是由于宣傳力度,與其他合作社的交流還不夠,造成了“點上有典型、面上沒推開”的現象。
3.3草地畜牧業產業升級任務艱巨果洛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科技落后,因此即使果洛州引進了一批龍頭企業,但由于畜牧業產業集約化程度低、牧民組織化程度低,使得傳統的特色草地、牲畜資源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草地畜牧業產業升級任務艱巨。
3.4資源有限、城鎮規模小、產業結構單一、貧困面大、牧民轉產轉業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資源有限、經濟社會發育程度低,產業單一,這尤其體現在工業水平低、規模工業少。據統計,果洛州原煤產量到2010年已開采殆盡,而且牛奶、肉類、羊毛、牛羊絨、糧食產量、油料產量等畜牧產品產量自2000年以來都逐年下降(表1),傳統草地畜牧業的優勢地位下降。城鎮人口少、規模小,城鄉收入差距大、牧民實際購買力不高。2010年全州的城鎮總人口是2.54萬人,僅占總人口的13.98%,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據統計,盡管從2000—2010年,果洛州完成扶貧人口數均大幅增加,但是由于貧困人口基數大,扶貧完成比例較低,如2010年,果洛州完成扶貧人口6800人,而當年還有3.36萬人的貧困人口,扶貧人口比例僅為20.23%。
3.5草地退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由于人口增加,草地資源被過度消耗,使得草地退化,草地載畜量大增,造成了部分地區實際載畜量遠高于理論載畜量。同時,由于草地災害預警設施薄弱、氣候多變,草地畜牧業易受到自然災害的破壞,據統計數據顯示,從1985—2012年,幾乎每年均有雪災發生,如1993年因雪災死亡牲畜113.85萬頭;2008年因雪災死亡牲畜13.8萬頭。除此之外,高原屬兔和高原鼢鼠的危害近年也呈回升的趨勢。
4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思考
4.1加強組織領導,推動生態畜牧業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建設需要多部門的協同合作,有效的組織和領導是生態畜牧有效開展的重要方面,對于合作社“擺架子”的現象,需實行“負責制”,派專人定期下鄉鎮對生態畜牧業工作展開督導和檢查,及時向上級匯報合作社的建設情況。對于現階段果洛州生態畜牧業建設存在的示范村示范效果不高的問題,必須強化政府監督、落實相關政策,完善生態畜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建立州、縣、鄉、村四級科技服務點,而下形成服務網絡。重點是建設鄉、村兩級專業服務隊伍,擴大服務覆蓋面,使合作社、牧民的草地畜牧業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而對于那些基層服務點人員不能解決的問題,必須備案并及時呈交上級直屬部門解決,從而使服務最大化地貼近生產。
4.2發揮政府各級機關服務職能、完善產業發展體系如何建立本地特色畜牧業產業體系,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做大、做強本地畜產品,打造綠色無公害的特色畜牧業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這主要從產品的“質”和“量”上著手,擴大圈窩種草規模,加大飼草種植技術推廣力度,實施“良種工程”,提高適齡母畜比例,加強牦牛、藏羊的本地品種選育和提純復壯,抓好公畜鑒定工作,及時淘汰劣雜公畜,加強良種引進和改良工作,提高本地牲畜品種抗病、抗寒能力;二是高度重視藏羊、牦牛合作社種畜繁育場建設工作,主要打造本地瑪多白藏羊、久治牦牛品種。
4.3嚴格以草定畜和劃區輪牧制度、建立健全草原畜牧業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堅持以草定畜和劃區輪牧的制度。每年由草原監理部門和氣象監測部門利用衛星遙感、定點監測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全州牧草生長和產量進行測定和分析,確定欠、豐、平年和飼草料的總產量,加強牧區人工飼料基地、草原圍欄、牲畜暖棚、免疫注射欄、飲水補飼、接羔育幼、防疫配種、污物處理等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強化牧區防災基地配套工程建設,實時、動態的根據草地生產力確定載畜量,根據載畜量確定牲畜存欄率、出欄率,并制定嚴格的冬夏劃區輪牧制度,防治草地退化。
4.4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牧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草地生態系統的生態補償機制,強化草地生態系統保護措施,重保護、強預防,加強對牧民關于草地保護的宣傳和培訓,通過生態移民和游牧工程促進縮減單位草地的放牧人口,降低草地承載壓力;對于牧業分流人員,在給予基本社會保障的同時,還必須提供轉產轉業和發展的資金,確保牧民轉產轉業后能正常生活,保證果洛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作者:羅玉珠單位:青海省果洛州畜牧獸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