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蠶桑產業精準扶貧創新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介紹了國家級貧困村黃溪村發展蠶桑產業的具體措施,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蠶桑產業發展的思路。
黃溪村地處修水縣西部,馬坳鎮南面,位于東津水電站下游,交通便捷,緊鄰省道柯龍線,修平高速傍村而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省級濕地保護區。全村土地面積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8.4hm2,山林面積40hm2;下設11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共681戶,3106人,其中貧困戶66戶,227人,2016年已脫貧57戶,196人;村“兩委”班子成員11名,黨員62名,黨總支下設3個支部。屬“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國家級貧困村。為打破這種局面,從2009年開始,村“兩委”班子,樹立以“產業富村、和諧興村”的發展理念,把增加農民收入、重點培植蠶桑產業、提高土地效益擺在重要位置。幾年來,通過反復探討、實踐,逐步摸索出了一條讓農民盡快脫貧致富的蠶桑產業道路,使蠶桑產業真正成為村級經濟發展的支柱主導產業,并打造為“一村一品”的綠色生態品牌。
1黃溪村發展蠶桑產業的措施
1.1促土地流轉,提升土地利用率目前黃溪村青壯年絕大多數都外出務工,留下來的基本是老弱婦女,導致許多山地、農田被拋荒,但從全村人均耕地面積僅266.8m2來看,許多小組中留在家的村民卻沒有田種。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做好土地文章,把外出務工人員引回家并且穩得住,黃溪村村委認真解讀國家“三權”土地分置政策,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整合分散在各家各戶手中的土地,采取“確權確股不確地”的土地經營管理模式。具體做法是:只落實村集體組織內每家每戶土地面積,但不落實具體承包的地塊,對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承包權歸農戶擁有,經營權轉化為股權;依據自愿、有償的原則,統一流轉到村委會,村委會以組為單位集中成片進行土地流轉。優先本組村民承包并允許跨組承包,實現了農戶按產業需求進行規模化經營。農戶的承包權按約定執行,每667m2桑園租金200元,而所收租金年底以組為單位按人口進行股份分紅。這樣既解決了有田無人種又解決了有人無田種的矛盾。到目前為止黃溪村已有69.3hm2耕地進行了流轉,其中流轉面積38.7hm2用于種植桑樹。
1.2良桑良法,集中成片大力引進桑樹優良品種,對全村桑園進行一次低產桑園改造,把原來種植的湖桑、雜交桑等品種混雜低產的桑園,全部改良種植高產優良品種強桑1號,改良桑園面積16hm2。在桑園規劃上緊密結合土地流轉政策,遠離水田,集中成片。根據人員居住地距離遠近集中規劃了5片桑園,分別是1、2組3.3hm2,3、4、5、6組10hm2,7、8、9組20hm2,10、11、12組10hm2,小蠶共育場10hm2,共計53.3hm2。種植方式上以667m2栽桑樹660~700株,行距2m,株距0.5m,行向以東西朝向。樹型養成上采用一步成園法,當年種植當年投產,提前兩年產生效益,大大提高蠶農收益。
1.3抓小蠶共育,提高蠶農收益“養好小蠶一半收”,小蠶飼養是否成功關系到蠶桑產業的發展,為此村委研究決定投資興建了一座4000m2的小蠶工廠,年飼養規模5000張,標配10hm2高標準小蠶用葉桑園。小蠶共育場采取“工廠化”生產模式,在飼養技術上采用一日二回育、十日三眠。為促使蠶兒發育整齊,加溫使用油桶木屑設備,上放鐵鍋裝水補濕。并自創小蠶用葉復式切桑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飼養的小蠶以商品形式出售,4齡起蠶餉食后發蠶,每張小蠶售價280元(含蠶種款)。飼養批次上,全年共安排14批蠶,蠶農可根據自己桑葉長勢和勞力情況來選擇飼養。全村絲繭小蠶共育率達98%以上,并吸引周邊鄉鎮村蠶農進行共育,周邊共育戶已占總共育戶的50%左右。為方便邊遠共育戶取小蠶,共育場使用專用小車把小蠶送到共育戶家中,切實解決共育戶實際難題。凡進行小蠶共育的養蠶成功率達100%,小蠶共育既降低了養蠶風險又節省了勞動用工,經濟效益也大幅提升。全村絲繭產量由原來張種30~35kg,提高到現在的55~60kg,667m2桑產值由原來的2000~3000元,提高到現在的8000~10000元。2014~2016年全村養蠶總收入連續三年突破500萬元。為解決蠶農售繭難問題,2016年村里新建了2400m2的蠶繭收烘站,為黃溪村及周邊鄉鎮蠶農的生產、收購提供了一條龍服務。
1.4發展大棚養蠶,穩定蠶桑產業隨著蠶桑產業的發展,人蠶共居矛盾日益加劇,為更好地發展黃溪蠶桑產業,村委根據桑園規劃情況,在每片桑園附近建造了12000m2的大棚。以每年10元/m2租賃給蠶農,大大減輕了蠶農生產成本。在飼養上充分利用省力化技術,免去以前抽匾給桑、擴座、除沙等工序,節約了用工,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據調查,4齡、5齡比蠶匾養蠶減少用工65%左右,大棚養蠶對穩定黃溪村蠶桑產業發展發揮著積極意義。
1.5創村級股份企業,引技術支撐為了抵御市場風險、減少蠶農經濟損失,黃溪村委在2014年成立了江西修水桑田蠶業有限公司,股東全都由蠶農組成。主要經營蠶繭銷售,直接對外銷售蠶農所產蠶繭,減少中間環節,使蠶農利益最大化。同時在2011年成功引進修水縣欣寧蠶種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原蠶制種生產,成為江西省唯一的原蠶制種生產基地。公司每年春、秋各生產一批原蠶制種,其余時間生產四批絲繭,在原蠶生產期間公司安排技術人員全方位技術指導,嚴格貫徹落實技術操作規程,確保生產優質合格的蠶種。由于原蠶生產技術的延伸,蠶農在絲繭生產中都能較好地運用,生產的蠶繭深受廠家厚愛。該公司的引進不但為黃溪蠶桑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還增加了蠶農收入。
2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
黃溪村將土地使用權集中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規劃使用,實行土地“確權確股不確地”,集中成片發展蠶桑產業,讓一部分有技術特長的村民安心到外地發展,另一部分懂種桑養蠶技術、有經濟頭腦的村民當養殖大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村民經濟收入,有利于黃溪村盡快脫貧致富。但目前黃溪村的蠶桑產業仍存在著蠶桑規模不大和養蠶省力化新技術新設備投入不足等問題。黃溪村委將采取以下措施促進蠶桑產業發展。一是加大資金扶助力度,做大做強蠶桑產業。進一步規劃蠶桑發展片區,不斷擴大規模,在抓好現有蠶桑產業的基礎上再發展3~5幢養蠶大棚。二是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力度引進桑蠶新優品種,大力推廣和普及省力化種桑養蠶新技術,添置電氣化加溫補濕器、電動撒藥機、大桑剪等省力器械。三是走蠶桑多元化發展之路,充分挖掘蠶桑文化資源,發展蠶桑產業,振興鄉村經濟。
作者:曾小健;王敏;尹志亮;肖茂龍;鄒昕;熊學志 單位: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