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農都與抗戰時期的農業科學范文

農都與抗戰時期的農業科學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都與抗戰時期的農業科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都與抗戰時期的農業科學

一、沙塘農都的科研機構與農事試驗

為應對抗戰時期中國農業的危急形勢,沙塘地區在匯聚了各地農業專家之后,首先進行了機構上的整合,以達到人員物資的優化配置。這一時期,沙塘最重要科研機構是廣西農事試驗場。該場創立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原名柳江農林試驗場,同年與梧州廣西實業研究院合并,改稱廣西實業院,專門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的相關試驗。以后幾經變動,直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遷址柳州縣市郊的沙塘鎮,改為廣西農事試驗場。設場長一人,技正、技士、技佐、助理員、事務員若干人,共分十組,承擔各種試驗技術及推廣工作。當時試驗場已經有一定規模,以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的統計為例,全場共有職員106人,除場長、秘書外共有技正13人,技士17人,技佐20人,其他則有助理員、雇員及事務人員等。墾區共占地約20635畝。據楊國安回憶,當時有工人四百多人,另有十名帶槍的場警。科技人員和管理職員八十多人,這些人大多是大學生和留學生,他們在一起時常用英語交談。抗戰時期沙塘的農業科學家實力雄厚,學科齊全,他們親自主持廣西農事試驗場的重大科研課題,先后開設有水稻、甘蔗、玉米、小麥、木薯、花生、柑橘、煙草、土肥、病蟲害防治等120多項研究項目,取得并推廣的優秀成果25項,成效顯著。由于這個時期的農事試驗項目眾多,特選取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和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三年的工作報告進行整理。從這三年的農事試驗的項目來看,主要集中于農藝、園藝、病蟲害、森林和化驗五個領域。其中農藝以增加生產、改良品質為主要目的,注重育種及栽培試驗。民國二十四年試驗集中于稻、麥和棉;民國二十九年擴大至蔗糖、煙草及大豆,并與廣西各區農場合作進行試驗;民國三十二年,增加了對耕種方法的改進試驗。在園藝上,民國二十四年,以育種及栽培試驗為重,項目涉及果樹、蔬菜和花卉等;民國二十九年,以改良廣西特產沙田柚及引進外地各種柑橘與沙梨為主;民國三十二年,則主要集中在改進果蔬與花卉種植和品質的比較試驗方面。在病蟲害方面,民國二十四年,針對廣西最普遍且為害最烈的病蟲作分區研究;民國二十九年,將病蟲害區分為病害者和蟲害者進行試驗;民國三十二年,在研究病菌與害蟲生理的同時,試驗各種防治方法。在森林方面,民國二十九年和三十二年都集中于育苗造林、特種經濟樹木的栽培及改良等方面進。在土壤改良上,民國二十四年,對土壤和各種天然肥料進行試驗;民國二十九年,繼續土壤調查所的工作;民國三十二年,主要分析農作物和農產品的化學成分,測定地力并試驗適當的施肥方法。廣西農事試驗場的工作內容覆蓋面廣并且分類清晰,在農藝、園藝、病蟲害防治、農業化學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延續性。另外,這些農事試驗以實用為目的,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側重于品種的改良和走以生物技術為主的道路。

二、沙塘的學術團體和學術活動

抗戰時期沙塘的學術氛圍十分濃厚,除常規的科研和教學外,學者們自發組織了多個學術團體進行學術交流,科研機構和學校也紛紛邀請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承辦農業培訓、創辦農業刊物和舉行農民聯歡大會,可以說,戰時沙塘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一)成立學術團體雞鳴會是戰時沙塘最有名的學術團體,最初是由林士釗、唐杰侯、彭紹光等人于1938年發起的一個“讀書討論會”,發起的目的是“為了要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有生氣”,最初的會員只有9人,每兩星期舉行一次讀書討論會,以“使各個會員養成出校門不拋書本的習慣”。到1938年年底,共舉行了12次討論會,到這時,各會員都覺得需要一個正式的會名,經過討論,以“雞鳴討論會”命名。凡是在沙塘地區工作的科研人員和教師都可以自由報名參加,每逢兩星期的周末,由會員輪流作學術報告,或邀請國內外專家講學。如雞鳴會的第48次討論會,“由會員包敦樸先生講演甘薯之雜交育種,出席者除該會會員外,還有廣西大學農學院若干同學,討論至9時始散會。”在雞鳴會的發起和鼓動下,還成立了沙塘體育協會,并且在1939年六七月間,成功舉行了一次空前熱鬧的沙塘運動會。除了雞鳴會之外,廣西農事試驗場還有“農業問題討論會”,此討論會由專家作不定期的研討活動。廣西大學農學院還成立了畜牧獸醫研究學會,由姚壽貴等負責主持。

(二)接待學術考察從1935年起,先后有多個考察團來到沙塘,如1938年,著名植物生理學家湯佩松教授來訪。1938年,聘英國利查遜博士主講生物統計與田間設計;1942年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到沙塘,詳細考察試驗研究并講學,為時一周。1944年5月,美籍顧問、水土保持專家壽哈特博士和農業部農業技術專員夏之驊到沙塘農事試驗場考察;1946年9月上旬,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桐油組一行4人,到沙塘和柳江等處參觀考察,共商改進桐油生產事宜。先后到沙塘訪問和進行講學的這些中外學者們,不僅增強了沙塘地區的學術氛圍,也打開了沙塘學者的眼界,有助于研究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三)承擔農業培訓戰時廣西省政府對農業技術培訓極為重視,“曾先后委托沙塘農事試驗場代辦積谷人員訓練班及冬季技術人員訓練班等”,其中“農林技術推廣人員訓練班訓練期一年,受訓人員由各縣縣政府選送,鴻場長為班主任,所有教職員亦經分別聘定”,受訓內容涉及農學基礎知識、農業推廣、病蟲害等,既注重實用性,也涉及學理和公文寫作類。廣西大學農學院也多次承擔農業培訓任務,如省政府開辦的農林技術推廣人員訓練班,就是委托廣西大學農學院代辦,“所需經費一萬七千元,由省府負擔。”

(四)創辦農業刊物抗戰時期,雖然辦公經費緊張,但沙塘的科研機構仍然通過各種渠道籌集經費,從1935年至1948年,公開發行了35種刊物。如《廣西農業》創刊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雙月刊,16開本。共出36期,刊登了研究報告一百多篇、農業科技文獻摘要四百多篇和數百則農業科技消息。《廣西農林試驗場報告書》自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起按年度編印,主要記錄該場年度科學試驗結果。如1932年的報告“系由本場二十一年份之試驗經過及工作概況匯編而成”。《沙塘農訊》于1937年2月創刊,內容為“該四機關工作近訊及新事之發展等消息”。至1947年7月,共出版37期。(P185)《農林匯刊》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由廣西農林試驗場創辦的月刊。主要登載該場的試驗報告,并介紹國內外農業科技信息。對于身處異鄉的科研人員而言,這些農業報刊是“宣傳近代化農業的一個重要陣地”,不僅是對沙塘農事試驗的介紹和宣傳,還有不少國外的近代農學知識,對廣西乃至中國農業的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五)舉行農民聯歡大會面對艱苦的環境,沙塘的科研人員除堅守在科研和教學第一線外,還通過沙塘農民聯歡大會,推廣實用的農業技術。1941~1943年,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五和初六,沙塘的科研機構和學校都要聯合舉辦沙塘農民聯歡大會。如1942年的第二屆聯歡大會“歷時兩日,上午全部時間,為參觀展覽品,下午舉行農民競技,農產品、家禽、家畜比賽及游藝,晚間放映電影;兩日間四鄉參加農民共達八千人,外縣如柳城、宜山亦有結隊專程參加者。”在農民聯歡大會上,科研機構和農學院分農藝、園藝、病蟲害、農藝化學、森林和畜牧六個部分展出各類優良產品,并向參會的農民介紹最新的農業技術;農戶們也將生產的農產品和家畜家禽等集中展覽比賽,并交流生產經驗。農民聯歡大會既有利于科研機構推廣其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增加農民的生產知識,最終實現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目的。

三、抗戰時期“農都”農業科學研究的特點

據統計,從1936~1943年,經廣西省政府任命或委任,曾在廣西工作過的省外科學技術人員有4000多人。而這些科研人員大多都曾在沙塘工作,他們當時開展的農業科學研究頗有特色。第一,因地制宜進行科學研究。這一時期的科學實驗除了順應國情需要進行調整外,主要是結合廣西本土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研究。例如廣西農事試驗場的農藝組主要依據廣西地區土壤及氣候情況,注重本地特色品種栽培和技術的改良,同時引進外來優良品種,待試驗成功后,即行推廣;病蟲害組對廣西主要作物蟲害的分布情況、生活習性、生理特征和危害等方面進行調查,并進行多項研究和試驗,意在研究廣西本土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的防除法;面對廣西一些地區土壤貧瘠問題,農業化學組對試驗場及附近各處的土壤、產品還有各種天然肥料進行了多種分析實驗,并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試驗制造肥料。第二,強調實地科學調查。沙塘的農業科研機構和學校都非常重視實地科學調查,強調要從農試場走向田野。戰時大后方的自然條件,既給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直接的科研基地,也彌補了因戰時缺少書籍和設備帶來的不便。如廣西農事實驗場的森林組,除對廣西的油桐品種及栽培法進行改良外,還對全省的森林資源進行實地調查。又如,因廣西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不同地區的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大相徑庭,在沙塘試驗成功的水稻品種或種植技術往往很難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為解決此問題,從1938年開始,廣西農事試驗場的徐天賜等人就對廣西各縣水稻品種及種植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并繪制了《廣西水稻區域圖》,將當時的廣西省劃分為五大水稻區域。這一區域圖大大地方便了農業專家對不同地區水稻生產的指導,對戰后廣西水稻的種植也有重要意義。第三,注重實用性研究。抗戰時期,中國大片領土被侵占,傳統的農耕地區相繼丟失。地處后方的沙塘也因此肩負著解決戰時糧食問題的歷史使命,所以,這一時期在沙塘開展的農事科學試驗有很強的實用性。如廣西農事試驗場“實驗目的在利用科學與技術,以最經濟之方法,而求增之本省農作物之產量質量,并普照及進而造各種副業,使農家得到最大之收益。”

從廣西農事試驗場各年的報告來看,在農藝、園藝、病蟲害、農業化學等方面的工作雖具有延續性,但也會根據實際需要,作出一些相應的調整,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戰時糧食短缺問題。第四,重視科研機構的合作。科研機構的合作在沙塘是常態,如廣西農事試驗場、中央農業實驗所廣西各系聯合辦公室和農林部推廣繁殖站,“均設立于柳州沙塘,系統雖殊,而目標則一,故彼此間之工作,力求取得密切之聯系,以期人力財力得以充分利用。”在此種精神下,大多科研人員既在廣西大學農學院兼課,又主持廣西農事試驗場等科研機構的項目。科研、教學和生產相結合,既可以解決戰時研究材料和設備的短缺問題,又能最大程度發揮科研人員的優勢,進行聯合科研攻關。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合作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科學技術人才,為新中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第五,農業科學研究的不穩定性。戰時國民政府的政策是要發展大后方農業,沙塘地區各機構積極響應,農業科學研究和教學也異常興盛,各項農業活動蓬勃開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廣西農業科學技術水平,沙塘也因此成為“農都”“農業專家的搖籃”;然而,隨著戰事的擴大,偏居一隅的廣西也遭到日軍的入侵。國民政府下令各機構疏散或撤走,興盛一時的沙塘“農都”在戰爭的摧殘下,只留下廢墟一片。抗戰勝利后,一些農事研究機構雖搬回沙塘,并在廢墟上進行重建,但始終未能恢復到戰時的水平。可見,戰時的農業科學研究具有不穩定性。總之,柳州沙塘作為戰時農事科學試驗的重要場所,無論是在農業科學研究中的實用性,還是側重對本土資源的利用,或是強調實地調查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都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雖然如此,但這些農業科學研究不僅支撐了戰時廣西的農業經濟,更是為戰后新中國農業的存續和發展保留了力量。

作者:韋丹芳石慧單位: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副教授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科學技術史系2011級研究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在线看免费视频观 | 最新视频在线观看 | 最全粤语电影电视剧的app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国内外视频 | 亚洲福利专区 | 五月天丁香花婷婷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a级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第6页| 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 | 久久综合第一页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亚洲女人天堂网 |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一二 | 国产精品久久久 |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羞羞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久久九九 | 视频一区 欧美 | 男人的天堂精品国产一区 | 亚洲最大视频网 | 色婷婷六月天 | 九色视频网站 | 亚洲免费网站 | 自拍 亚洲 |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男女做羞羞的网站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77777 |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 欧美福利 | 亚洲欧洲日韩另类自拍 | 戏梦巴黎电影原声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www | 尤物天堂 | 亚洲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偷拍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