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西支溝礦點地質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野外地質踏勘、探槽揭露及采樣化驗等手段,對大柴旦地區西支溝礦點地質特征進行了研究,認為礦體賦存于早志留世碎裂狀蝕變花崗斑巖中,蝕變類型主要有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硅化等。探槽揭露礦體5條,CaF2含量15%~30%,最高60%,伴生Ag、Sb、Rb、Pb、Zn,成礦效果較好,具有進一步開展工作的價值。
關鍵詞:地質特征;螢石礦點;西支溝;大柴旦地區
祁連成礦帶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成礦作用復雜,礦化類型多樣,成礦時間長[1-3]。已發現的重要金屬、非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鉻、鎢、金、錳、煤、石油、石棉、石灰巖、石英巖、石膏、菱鎂礦等60余種礦產[4-7]。本次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踏勘、探槽揭露及采樣化驗等手段,對魚卡河上游東岸西支溝地質特征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找礦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南祁連礦產評價提供了扎實、可靠的基礎資料。
1區域地質概況
研究區地處南祁連構造帶的土爾根達坂山、喀克吐蒙克山。地層區劃歸屬中祁連地層區南祁連山分區[8]。區內地層自古生代志留紀至新生代第四紀均有出露,其中早古生代志留紀巴龍貢噶爾組(Sb)主要為一套濱淺海沉積-火山巖系;晚古生代二疊紀勒門溝組(P1l)、草地溝組(P2c)為淺海相及海陸交互相碳酸鹽巖及碎屑巖;新生代漸新-中新世白楊河組(E3N1b)為洪積半固結砂礫巖,第四紀主要為雪山(Qhi)、沖積(Qhal)、洪積(Qp3pl)、冰磧(Qp3gl)。根據構造單元劃分方案[9],研究區位于早古生代祁連造山帶→南祁連地塊。北鄰拉脊山早古生代陸緣裂谷帶,南鄰宗務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陷帶。
2礦點位置
該礦點位于青海省大柴旦行委土爾根達坂山南坡魚卡河上游東岸西支溝地區,距大柴旦鎮約126km,山路崎嶇,通行條件較差,地形切割強烈,山勢陡峻。出露地層為志留紀巴龍貢噶爾組灰綠色蝕變英安巖、中志留世灰白色蝕變花崗斑巖、頂志留世灰紅色中細粒正長花崗巖。螢石礦體賦存于早志留世碎裂狀蝕變花崗斑巖。該處斷裂構造比較發育,發育近南北向、北西向、南東向斷裂,性質為脆性斷層,破碎帶寬約5~10m,帶內邊部有石英脈侵入。
3礦體特征
該礦點中初步控制螢石礦礦體5條、銅礦化帶1條,總體呈近南北走向,礦體賦存于一條近南北向斷裂破碎帶內,寬8~46cm不等,錯亂分布,圍巖為淺灰色花崗斑巖,為后期熱液貫入形成。該礦體發育在一條近南北向的斷裂破碎帶內,圍巖為淺灰色花崗斑巖,經地表追索,礦化蝕變帶寬約150m,長度大于5km,呈近南北向展布,礦體顏色紫色-淡紫色,礦石呈塊狀、碎裂狀,蝕變類型主要有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硅化等,在該礦化蝕變帶內進行槽探工程TC2-1揭露,在槽探中發現礦體5條,根據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確定單元素異常,對刻槽樣進行CaF2含量以及伴生Ag、Sb、Rb、Pb、Zn進行了礦石品位和含礦性鑒定。TC2-1,發育5條礦體,從西向東,第一條礦體寬度為5-8cm,由Hx04刻槽化學樣控制,CaF2含量分別為15%;伴生Ag含量:4.31×10-6、Sb含量0.27×10-6、Rb含量151.8×10-6、Pb含量0.016×10-2、Zn含量0.016×10-2;第二條礦體寬度為8-12cm,由Hx06刻槽化學樣控制,CaF2含量分別為30%;伴生Ag含量:3.60×10-6、Sb含量0.23×10-6、Rb含量158.6×10-6、Pb含量0.015×10-2、Zn含量0.012×10-2);第三條礦體寬度為5-8cm,由Hx11刻槽化學樣控制,CaF2含量分別為60%;伴生Ag含量:3.61×10-6、Sb含量0.27×10-6、Rb含量189.1×10-6、Pb含量0.018×10-2、Zn含量0.007×10-2);第四條礦體寬度為5-6cm,由Hx013刻槽化學樣控制,CaF2含量分別為26%;伴生Ag含量:<1.0×10-6、Sb含量0.59×10-6、Rb含量342.4×10-6、Pb含量0.022×10-2、Zn含量0.006×10-2);第五條礦體寬度為6-8cm,由Hx06刻槽化學樣控制,CaF2含量分別為19%;伴生Ag含量5.39×10-6、Sb含量0.28×10-6、Rb含量142.6×10-6、Pb含量0.007×10-2、Zn含量0.014×10-2)(表1)。TC2-1由19件連續刻槽化學樣控制,CaF2含量15-30%,最高60%;伴生Ag含量:1.0-5.8×10-6,最高7.65×10-6;Sb含量0.23-0.66×10-66,最高3.01×10-6;Rb含量142.6-363.3×10-6,最高395.1×10-6;Pb含量0.004-0.016×10-2,最高0.18×10-2;Zn含量0.004-0.014×10-2),最高0.16×10-2。
4結論
(1)西支溝螢石礦體賦存于早志留世碎裂狀蝕變花崗斑巖中,圍巖為淺灰色花崗斑巖,經地表追索,礦化蝕變帶寬約150m,長度大于5km,呈近南北向展布,礦體顏色紫色-淡紫色,礦石呈塊狀、碎裂狀,蝕變類型主要有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硅化等。(2)探槽揭露發現礦體5條,CaF2含量15%~30%,最高60%,伴生Ag、Sb、Rb、Pb、Zn,成礦效果較好,具有進一步開展工作的價值。
作者:廖友運1;王永1;王輝1;郭瑞華1;范玉海1,2;張少鵬1,2;梁敏1 單位:1.中煤航測遙感局地質勘查院,2.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國土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