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技術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2008-2010年,張掖市承擔了由甘肅農業大學主持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西北內陸灌區農田循環生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先后圍繞“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開展技術研究28項次、技術示范19項次,形成了7項技術規程。通過玉米秸稈資源化建設,沼渣沼液還田,形成以“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農田”為主體的高效循環模式,該技術改變了張掖市主產農作物玉米秸稈直接還田的弊端,充分利用畜禽糞便,提高產氣速率,促進農村有機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控制農村面源(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染等)污染,改善農村衛生環境。通過研發有機生態栽培基質配方和基質標準化、規模化加工技術,確立了荒漠區日光溫室蔬菜高效清潔生產技術體系,形成適用于荒漠綠洲特色的“玉米秸稈-溫室無土栽培基質-農作物”循環模式。技術核心以農業廢棄物玉米秸稈為主要原料,包括玉米秸稈養牛,然后將牛糞、玉米秸稈堆制發酵后配以食用菌基質廢料、爐渣作為日光溫室無土栽培基質,廢棄基質可以還田進行農作物種植。此技術能夠較好地解決設施蔬菜生產過程中的鹽漬問題和農作物連作障礙。
2思路與模式
張掖市綠洲區資源豐富,但長期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人與環境、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社會、自然和歷史的原因,農戶經營規模小、產業結構單一,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較低,農業發展緩慢。如果照搬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不從張掖市農業發展實際出發,忽略社會、經濟及生態的協調發展,就不能合理地開發經營農業自然資源,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和經濟發展滯后。因此,要轉變思路,提出適合當地生態循環農業與經濟發展的模式。
2.1生態整合模式生態整合模式就是在傳統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借助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技術和管理手段,同時借鑒和吸收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生產發展經驗和生產方式的一種模式,建立適合當地區域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發展機制,即“資源-產品-再利用-再生產”,在注重提高農業經濟收益的同時注重農業發展自然承載力,達到“兩低一高”(低污染物排放、低資源消耗、高物質和能量利用率),實現農業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目前張掖市建立的“資源-產品-再利用-再生產”循環機制改變了過去“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程線性經濟結構的運行模式。將農產品加工后的廢棄物“變廢為寶”,如利用加工馬鈴薯淀粉產生的薯渣、汁液,經發酵后生產酒精和酒糟(供牲畜食用的飼料),經微生物處理發酵后還可生產高蛋白飼料,以及廢水處理后進入魚塘養魚等。目前我國已有這方面的技術成果,且生產1t馬鈴薯淀粉可生產0.5t含量在35%~45%的高蛋白飼料,經濟效益顯著。
2.2生態鏈連接與轉換模式所謂生態鏈連接與轉換模式,主要是指通過不同產業之間基于生態鏈的物質與能量間進行有效連接與轉換,以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如通過新型農作模式,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生態系統良性化所建立的農業經營方式。張掖市臨澤縣平川鎮蘆灣村就是一個成功典例,被國家環境保護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生態村”,成為首批命名的24個國家級生態村之一,也是甘肅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村莊。該村建立了小康住宅、暖棚養畜、衛生廁所、沼氣、無公害果蔬“五位一體”的生態模式,實現不同產業之間有效的連接與轉換,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建成的“五位一體”生態家園共341戶,占總農戶的92%,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883元。張掖市肅南縣祁豐藏族鄉是農牧合作的一個成功例子,通過就近科學種草,節水灌溉等技術,為牛、羊提供飼料,然后對其糞便進行發酵,發酵后作為有機肥用于牧草種植,實現種養業間資源循環,達到了生產位與生態位的有機結合。目前張掖市各縣區,特別是甘州區、高臺縣都有比較成功的模式,后期工作的關鍵在于完善技術規程,加快推廣應用。
2.3減量化生產模式減量化生產模式就是通過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及農用生產資料,推廣新型農產品和農業生產成果,配套應用農業高新技術,在節約上做文章,在效益上下功夫,以達到減量增效、實現“雙贏”的目的。從目前看,張掖市農業節水工程通過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的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機制已經運行。節水潛力最大的是農藝節水。如臨澤縣農渠級以上渠道襯砌率約92%,年均節水8.8億m3,促進了黑河下游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種植結構調整、推廣抗旱節水作物品種、壟作(壟膜)溝灌、畦灌、膜下滴灌、噴灌、旱作區全膜雙壟溝播栽培及抗旱保水劑等技術措施,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化肥減量化,主要靠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全面普及應用、增加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合理倒茬、控緩施肥以及長效肥應用等措施,從而提高肥料綜合利用效率。臨澤縣在這方面探索出了成功模式,該縣每年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0萬畝(約合2萬hm2),提高肥料利用率5~8個百分點,平均每畝節本增效30~70元(450~1050元•hm-2),總節本增效1500萬元。同時積極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提高農藥使用效率,降低農藥使用量,使全縣農產品合格率由原來的不足60%提高到了現在的95%以上。
2.4產業鏈縱向拉長模式該模式就是在農業再生產過程中利用產業鏈和產業增長的空間優勢,縱向拉長產業鏈,通過產業鏈中各農業產業模塊多次轉化循環利用物質和能量,也就是發展復合型農業。采用該模式可以消除污染源,實現增值。目前張掖市主要形成了以下3種模式:1)“過腹還田”模式,即“農作物秸稈-飼草加工-牛羊草食動物-糞便-有機肥-農作物”;2)“沼渣沼液還田”模式,即“秸稈-飼料-牛(豬)-糞便-沼氣-沼渣沼液-農作物”。以上兩種均為張掖市農牧結合的主要循環模式。如高臺縣2011年使用沼氣的農戶達1.5萬戶,輻射帶動全縣8個鄉鎮135個行政村;3)“設施栽培復合基質還田”模式,即“玉米秸稈-無土栽培基質-農作物”。包括玉米秸稈養牛,牛糞、玉米秸稈堆制發酵后配以食用菌基質廢料、爐渣作為日光溫室無土栽培基質,廢棄基質還田等幾個環節,這種模式主要應用在張掖市日光溫室無土栽培生產中。臨澤縣引進無土栽培技術取得了成功的經驗,采用生態有機質無土栽培技術的溫室達1500座,加快發展荒漠區日光溫室為主的現代設施農業。
2.5產業鏈橫向延伸模式產業鏈橫向延伸模式就是在已有的支柱產業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一批特色產業,通過對特色產業進行品種篩選、種植模式探索、化肥及農藥使用、農產品深加工,加大科技投入和整合現有資源優勢,實現各個環節的靈活機動,積極發揮企業、公司帶動農戶作用,實現產業化。目前,張掖市已成為全國玉米制種大市,制種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民對經營農業觀念的更新以及增收的期望。種子加工業的發展壯大,為張掖市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進一步推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目前,隨著玉米制種產業效益提升,農業收入增加,產業優勢基本形成,種子生產、加工、包裝、調運,延升了產業鏈條,同步帶動了二、三產業發展。全市制種產業總收入20多億元,農民收入年均達1400元•667m-2,20多萬人參與種子產業化勞動,季節性臨時用工超過20000人。
2.6庭院微循環模式庭院微循環模式就是以庭院為單元,利用光照資源,發展適合家庭經營的一種農業生態循環模式。以庭院為依托,綜合利用太陽能發展種養相結合,集體進行深加工,以生產沼氣為紐帶,融科技與技術于一體的資源循環系統,并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生產,既提高經濟收入,又美化環境。如張掖市臨澤縣蘆灣村以沼氣項目建設為紐帶,將種植、養殖、能源等生態鏈條有機結合,探索發展“畜-沼-果、畜-沼-菜”庭院經濟的“三位一體”生態家園模式,全村經濟總收入達15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形成了以沼氣為中心環節,促進產業結構由農業向畜牧業轉化或農業和畜牧業有機聯合,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同時產生沼渣、沼液等高效有機肥,建立一家一戶微循環模式。近幾年的實踐證明,該循環模式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西北地區農村現狀條件下該模式仍不失為一種長效機制。
3啟示與思考
3.1認識創新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前提條件搞好生態循環農業,首先,要理性認識農業,以循環經濟的觀點正確看待農業。張掖市農業經濟的增長也必須建立在“兩低一高”(污染低排放、資源低消耗、物質和能量高利用)的基礎之上。其次,要客觀認識農業,主要是客觀系統地對張掖市農業資源和環境進行分析和評估,以循環經濟為理念,謀可持續發展之路。再次,要創新認識農業,通過科技攻關,實施科學技術的組裝配套,開辟農業新的循環鏈條,促進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3.2理清基本思路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關鍵所在化肥和農藥使用過量,土壤資源破壞和退化嚴重,且政府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不到位,管理粗放及農業生產分戶作業等多重因素使得在管理體制上阻礙了生態循環農業的有效實施。因此,必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強政府管理,制定可行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計劃,通過示范推廣和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引導資源耗費型農業向資源循環利用型農業轉化。
3.3政府推動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基礎張掖市政府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引導:1)出臺相應激勵政策,提供環境保證。調整種植結構和優化耕作制度,支持高附加值的農業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發展,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2)加大資金投入。對農業科研機構進行必要的改革,通過財政支出的方式建立相關研究機構,提供科技服務。3)提供制度保證。制定農業保險法、產品稅收法等,保證農民的權益得到切實的保護。
3.4市場化運作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途徑隨著循環經濟的深入發展,張掖市生態循環農業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和改善:1)進一步完善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銜接的農業市場經濟關系,逐漸形成新的農業經濟運動機制。2)對已建立的農業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創造良好的農業市場環境。3)大力扶持具有市場經營職能的企業,積極發揮企業龍頭帶動作用。4)完善農業內外部聯系方式,實現由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商品生產。
3.5科技創新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核心手段聯系當地農業發展實際,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等方面的技術推廣應用,重點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零污染”技術,提升生態循環農業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創新資金規模,依托農業科研院所,提升自主創新經費保障水平。整合農業人才保障資金,培養涉農工程的專業技術人才。
3.6政策法規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保證政策法規對于發展循環農業具有引領和保障作用。根據張掖的實際情況:1)通過制定招商引資、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優惠政策,依靠龍頭企業帶動促進全市生態循環農業不斷發展壯大。2)通過法律法規做保障,嚴格執行農業法律法規,確保生態循環農業健康發展。3)通過制定配套措施,在制定發展規劃、執行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出臺有關管理辦法,確保生態循環農業順利實施。
作者:王藝林賈玉琴趙維俊單位: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