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葡萄產業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南方園藝雜志》2015年第三期
1.1試驗示范帶動明顯,葡萄品質獲得認可2009年,全州縣在枧塘鄉芳塘村建設巨峰葡萄避雨栽培示范園3.44hm2,補貼果農農膜購置費7500元/hm2。采用避雨栽培后,病蟲害防治次數從露地栽培的15次減少到9次,節省農藥成本1740元/hm2,節約人工成本5250元/hm2,減少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引起的果實損失10950元/hm2,果實品質提高(按銷售價增長1元/kg計)增收23250元/hm2。2010年示范帶動該鄉156.67hm2巨峰葡萄避雨栽培,2011年枧塘鄉97%的巨峰葡萄采用避雨栽培,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2010年在才灣鎮才灣村李淑美葡萄園進行架式改造試驗,示范面積0.67hm2,品種有紅地球、白羅沙里奧、夏黑和溫克。將籬架改成小平棚架,架高由200cm提高到230cm,主干由80cm提高到160cm,隔株間伐,種植密度由360株降到180株,全部采用“T”形樹型整形修剪,同時增施腐熟有機肥,減少化肥特別是氮肥施用量。架式改造后樹勢健壯,花芽分化好,掛果良好。據統計,改造后噴藥次數從13次減少到7次,節約噴藥、修剪、抹梢等用工60個/hm2(節約用工成本6000元),節約農藥、肥料等成本2250元/hm2,產果22620kg/hm2,品質提高帶來售價增加2.5元/kg,增收56550元/hm2。由于采用栽培新技術,葡萄果品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上海第十六屆全國葡萄學術研討會(年會)和第十七、十八屆全國葡萄學術研討會全國優質葡萄評比中,全州縣選送的巨峰、白羅沙里奧、紅地球和溫克葡萄樣品以果穗整齊美觀、顆粒均勻、晶瑩剔透、味甜脆爽和香味濃郁的極佳品質,分別榮獲“全國早、中熟優質葡萄金獎”和優質獎,是廣西葡萄首次獲得全國金獎。選送的巨峰、紅地球和美人指等葡萄品種則榮獲廣西首屆優質葡萄評比4個金獎。
1.2建立協會統一質量,品牌銷售提高效益建立葡萄協會,并引導建立培訓基地及全國營銷網絡。通過“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和“五統一”(統一技術、統一種苗、統一信貸、統一包裝和統一銷售)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葡萄種植專業村。至今,國華、紅楓、天福聯和廣源等葡萄種植合作社(協會組織)已覆蓋全州縣65.3%的葡萄種植戶,加入合作社的種植戶年均收入超過1.5萬元。已登記注冊有“湘源”、“晶美”等品牌,以質量統一、品牌統一的形式上市銷售,有效提高葡萄種植效益,促進全州縣葡萄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3果園密植產量偏高,濫用激素品質較差但也有部分果農仍堅持傳統的種植模式,存在架式低(架高200cm左右)、樹干矮(干高30~60cm)的現象;重產量輕質量,致使部分果園種植密度過大(3300~5400株/hm2),或過于追求大果粒,使用膨大劑等激素次數多、濃度高,進而導致葡萄園通風透光差,病蟲害較嚴重,且葡萄果實著色不一致,品質差。尤其是夏黑葡萄若產量過高,又不規范使用激素,極易造成果品著色困難、延期成熟、落粒嚴重,并誘發潰瘍病。
2全州縣葡萄產業可持續發展思路
2.1科學規劃優化布局,引進良種形成特色堅持良種適地的栽培原則,選定最適生態區域,按照一鄉一品或多鄉一品的發展模式,對全縣適宜栽培葡萄的鄉(鎮)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形成三個特色基地:一是以枧塘鄉、石塘鎮為主的巨峰葡萄生產基地;二是以才灣鎮、紹水鎮、全州鎮和鳳凰鄉等為主的優質歐亞葡萄生產基地;三是以白寶鄉、東山鄉為主的加工型葡萄生產基地。各基地必須持之以恒地發展好已確定的品種,通過規模和特色提高市場競爭力。重點推進枧塘(巨峰)和才灣、紹水(白羅沙、溫克、夏黑)生態葡萄生產基地的發展,同時引進優質早、中、晚熟葡萄新品種試種觀察,為葡萄產業持續發展貯備種源。
2.2實施科技支撐工程,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建立健全縣、鄉(鎮)、村水果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穩定完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每個鄉(鎮)推廣站應配備1~2名水果專業技術人員,采取多種方式培養村級農技人員、種植骨干和示范戶,形成自上而下的水果技術推廣網絡,為果農、水果專業合作社、水果流通企業提供技術與信息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對農技人員和果農的葡萄栽培新技術培訓示范力度,大力推廣實施標準化栽培,在全縣按區域建立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廣無公害綠色食品水果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2],規范使用農藥、肥料,健全水果質量監測體系,從源頭確保水果產品的質量安全,建立田間生產記錄檔案,實現農產品質量生產可追溯制度,從追求高產栽培向優質安全栽培轉移[3]。引導果農走有機化、標準化栽培的發展道路,加強對實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推廣,使葡萄栽培管理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2.3建立健全營銷體系,確保銷售渠道暢通加強采后的分級、包裝工藝,統一品牌,避免造成“一等果品、二等包裝、三等價格”的不利局面,建立水果銷售組織,培養營銷人員,鼓勵果農參與經營,實施農—商對接或農—超對接[4];引導開發全縣水果交易專業市場,形成集中交易,確保水果銷售渠道暢通;發展農產品銷售網絡,逐漸形成以網上交易為方式、大型果業市場為樞紐、大中城市銷售為網點的市場貿易體系,重點開發東盟市場。
2.4加快產業化進程,培育地方龍頭企業為促進葡萄生產向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應逐步組建一批以“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為發展模式的現代化果園,把分散生產經營的果園集結形成規模較大的葡萄生產基地,培育優質品牌。提倡和指導果園(土地)的有序轉讓,使果場(土地)向經濟能人集中,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基地、大產業[5]。積極培育、扶持和完善水果協會組織,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隨著葡萄及其他水果鮮果產量的不斷增加,應加大水果貯藏、加工的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水果龍頭企業,建設葡萄(水果)貯藏冷庫,促進水果的加工增值,從而推動葡萄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蔣國進 李萍 孟宗元 單位:全州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