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強農業科研基地信息化管理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民科技培訓》2018年第3期
摘要:文章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為例,探討了農業科研基地實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闡述了農業科研基地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現狀,分析了農業科研基地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認識、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組織保障等加強農業科研基地信息化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研基地;信息化管理;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建議
農業科研基地是農業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是科研創新和現代農業展示的重要平臺,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管理信息化將成為農業管理的有效手段,成為農業管理創新的重要支撐。如何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推進基地管理創新,徹底解決科研人員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和管理部門有限的人力之間的矛盾,促進信息、資源在基地與院所之間的有效利用與整合,提高日常管理質量和水平,是農業科研基地管理人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農業科研基地實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1信息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迫切需求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江蘇省農科院”)現建有距離院本部約80km,占地81.2hm2的溧水植物科學基地和占地221.1hm2的六合動物科學基地。基地主要負責統籌調配土地及科研輔助用房等工作,為入駐基地的研究所提供日常管理與后勤服務保障等。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目前主要使用傳統的Office等辦公軟件,由于其功能單一,多涉及文本等靜態數據,在信息傳遞、數據更新、需求互動等方面難以做到多平臺互動,影響了服務工作效率的提升,增加了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可以減少數據的重復輸入,有效實現文本數據的實時更新、交流、匯總,為后續服務和信息查閱提供參考[2]。通過界面的轉換,工作人員可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服務指令,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縮短了服務流程,既有利于管理人員進行工作量的核定,也有利于制訂工作計劃,特別在農忙季節有利于服務工作的調整和改進,使服務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1.2信息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最佳手段
信息化管理系統有利于資源的整合和信息的集中,促進各類資產的統籌調配,能實現公共信息的管理與集中[3],以及農田信息系統的實時查看。科研人員可通過聯網隨時隨地查閱相關資料,實現土地使用狀況、勞務人員的流動信息和固定資產等資源共享:能從整體上查看農田使用情況,可根據信息系統查看面積、種植地塊,通過遠程訪問系統實時監測到田間狀況;掌握臨時勞務人員的信息狀況,有利于查看人員的流動和調配,從而有效緩解農忙季節用工集中、用工難的問題;信息實現互通互聯,可使資產的配置更趨合理有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
1.3信息化管理是實現管理跨越發展的標志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既適應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發展的時代需要,也適應江蘇省農科院現代化農業科研院所發展的需要。實現更高效的工作、更精細的管理、更科學的決策,將成為職能部門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4]。以往的服務管理模式下,科技人員與基地工作人員難以建立日常性溝通聯系機制,科技人員往返基地的隨意性導致了基地日常管理服務工作的盲目性和不可控,造成服務信息不及時、不集中、不統一。實行信息化管理后,科技人員通過手機就可隨時隨地預約基地的服務項目,既有助于建立起互動的服務關系,又有助于科技人員入駐基地歸屬感的建立,基地能更加客觀全面地掌握科技人員的服務需求,進而從整體上進行協調和調整,實現服務的全程動態管理。基地實現信息化管理將開創資源配置管理的新模式,達到物資、物品和人員的合理化使用,促進管理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最終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管理服務的高效化結合。
2農業科研基地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現狀
2.1信息化建設整體水平穩步提升
江蘇省農科院自2005年開始建設局域網,借助局域網建立了一整套以數據庫為基礎的面向全院職工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MIS系統)。2009年以來,又相繼開發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統、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目前,已建立一體化辦公信息系統,實現了跨部門事務、院所之間事務的網上遠程處理協作,普及了移動辦公應用,實現了隨時隨地的便捷辦公[5]。研究所各類平臺在信息化軟件開發方面取得了進展,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支撐平臺,各類感知終端可快速實現接入及集成應用,多個學科領域開發應用了農業物聯網,以及疫病預測預警、農情遙感監測、農產品溯源、設施種植、設施養殖、資源環境監測等一批軟件,并在基地得到廣泛應用[6]。
2.2基地信息化能力建設初具規模
近幾年,江蘇省農科院溧水、六合兩個基地也非常重視信息化設施的建設,目前,基礎辦公區和試驗區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和100M以上虛擬專網互聯。初步建成了數字化管理平臺,包含了以試驗田、房屋、氣象為主的查詢系統,以及農機、住宿、餐飲等對外服務項目的預約系統和田間地頭監測的遠程訪問系統。基地實施24小時的內部監控,并可通過遠程訪問系統實現實時監管。同時,各研究所通過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建設了氣象站等,為基地實現全面的信息化監控和管理提供了基礎性條件支撐,一旦并網即可實現互聯互通。
3農業科研基地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3.1思想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
大部分管理人員對基地信息化建設服務理念認識不到位,做好基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意識還不夠強,宣傳和推廣難度較大,影響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傳統的現場預約方式在絕大多數科研人員和田間管理人員頭腦中根深蒂固,他們習慣口頭或電話聯系,難以打破傳統習慣,接受新生事物慢,影響了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應用。
3.2系統間相互獨立,缺乏統籌布局
系統設計還不夠完善,資源整合和共享條件不具備,基地與院所信息溝通渠道不暢,“信息孤島”現象仍然存在,沒有做到互通互用,資產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數據信息得不到有效分析,急需對系統進行調試,實現互聯互通。
3.3硬件設施不夠完備,使用不夠便捷
由于科研人員到基地屬臨時性工作,科研人員在農田開展工作時,無法對辦公電腦進行操作,不能實現在線預約,需要進一步開發便于操作使用的軟件系統,將其轉化為移動手機瀏覽模式下的APP客戶端或微信平臺終端,這樣才能最佳地實現其應用功能。
4加強農業科研基地信息化管理的建議
4.1提高認識,加快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
研究所大量科研工作在基地開展,對基地的需求會越來越高,科研人員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和基地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之間的矛盾也將逐步加深,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及“互聯網+”的全面整合的大環境中,傳統的農業科技服務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各層面服務對象的需求[7],這就需要管理人員進一步提高認識,順應信息化發展的趨勢,根據自身發展要求,搭建公共服務管理平臺,加強信息交流,促進協調發展,優化服務方式,在科研人員中進行宣傳和推廣,統一思想認識,提高資源利用率,更好、更便捷地服務于科研人員,實現服務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化和精細化。
4.2統籌規劃,加強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頂層設計
圍繞江蘇省農科院“十三五”建設現代化農業科研院所的發展規劃,基地應遵循服務至上的原則,倡導信息化管理理念,以提高服務效率為目標,滿足科研服務要求為宗旨,根據基地具備的硬件基礎設施條件和功能劃分,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職責,向信息化管理平臺使用者廣泛征集意見,組織專家、平臺使用人員、決策領導者進行評審,進行科學化、系統化和專業化設計,針對院綜合試驗基地的現狀和未來的信息化建設,通過系統地調研與功能設計,滿足當前的業務應用需求和未來業務的預估評判,使信息化管理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基地公共服務管理平臺體系,并與院自動化管理系統相結合,使之適應全院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布局,實現基地與院信息化平臺的無縫對接,滿足未來可持續發展需求。
4.3整合資源,加強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條件
建設基地要進一步推進管理信息化應用,就要系統梳理基地事務性工作,優化管理程序,建立規范化、標準化和系統化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完善基地管理信息和服務項目。一是通過信息一體化建立的公共服務管理平臺,把房屋農田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勞務用工信息、安保監控網點等要素有機整合,資源信息全部網上記錄,自動形成檔案,供隨時查閱,監控網點接入物聯網監控系統設備,實現院—基地的遠程訪問、信息查詢、實時查看和資源共享。二是基于微信、APP建立的預約服務平臺,立足基地的服務性工作,理清基地的服務管理范疇,進一步優化食宿安排、會議接待、農機服務、水電維修等需求量大、服務頻繁的常態化工作的服務流程,實現用戶信息的統一管理,依據不同角色的用戶權限,提供對應的功能模塊和頁面視圖,實現全部過程網上記錄,以及系統自動預警、提醒和跟蹤管理,基地能及時接收到服務需求,進行歸口匯總、組織安排,科研人員也能及時掌握基地服務動態,從而加強服務過程的協作共享與互動交流,形成規范化管理模式。
4.4組織保障,完善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運行機制
管理信息化建設必須建立在管理制度創新的基礎上,通過對原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的不斷改進,建立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相適應的管理運行機制[8]。一是制度保障機制。信息化服務平臺要堅持常態化管理,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在過程管理中制定標準化、規范化和精細化的服務流程,實現構建機制、預約機制和監控機制有機結合。二是組織保障機制。信息化建設管理需要領導統籌,上下配合,形成合理的組織架構,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明確專人對系統后臺操作界面實行統一管理、權限分配,進行信息數據匯總和收集,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三是人才保障機制。加強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對系統進行長期維護、對功能進行不斷更新,保障系統信息的安全[9]。四是溝通連接機制。信息平臺系統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多部門統籌、高效和暢通的協調推進,在應用和推廣中需要各使用單位的配合和監管,需要各單位提供準確的信息,以便完善操作規范和規章制度。管理信息化的應用并非一蹴而就,信息化應用的工作內容和管理程序會隨著管理業務的不斷深入,管理任務、流程和目標的改變而不斷擴充,新的管理內容和功能會加入數據庫中[10],因此,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持續建設需要全體管理人員的不斷努力和思維創新。
5參考文獻
[1]茹水江,田恒方,蔣定彩,等.農業科研基地建設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3,32(6):28-31
[2]安娟,鄭可鋒,葉少挺.農業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芻議[J].農業網絡信息,2015(3):26-29
[3]薛晨霞,戴暉,姜永平,等.基層農業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初探[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1):43-45
[4]還紅華,馬曉杰,馬一杏,等.智慧型農業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設策略[J].農業科技管理,2016,35(1):40-42
[5]紀素蘭,張木蓮,馬曉杰.農業科研單位辦公自動化系統高效運行的障礙分析和對策建議——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2):304-306
[6]戴起偉,曹靜,凡燕,等.面向現代設施農業應用的物聯網技術模式設計[J].江蘇農業學報,2012(5):1173-1180
[7]姜梅林,周亮,劉世洪,等.試論我國農業科研信息化需求[J].農業網絡信息,2015(2):5-7
[8]吳永志,戚行江,謝鳴.農業科研院所網絡信息化管理的創新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9,28(2):48-50
[9]孫瑋.農業科研院所的信息化管理[J].農業科技管理,2011,30(4):69-71
[10]羅惜民,賴成晞,任曉斌.農業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探討[J].農業網絡信息,2013(11):119-121
作者:鄒茶英;李國鋒;鞏文紅;張燕 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