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信息化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并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信息化的發展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和手段。本文分析了在信息化的發展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針對一些問題積極開展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培訓,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水平。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化;培訓方式;途徑選擇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農業信息化是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與農業生產活動密切結合,在農業領域發展和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通過信息化的方法,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的銜接,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和勞動效率,為農民與市場牽線塔橋,降低農民盲目選擇的問題,推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1農業信息化背景下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
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的不同點在于,個人素養、專業技能、選擇生產經營模式等方面。新型職業農民要具備一定學歷,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要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思維。
2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高度重視的主要問題
2.1把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重心新型職業農民在當今社會要大力發展,并不是只有高學歷,才能使自己富裕起來。對農村勞動力進行科學有效的培訓,對新型的職業進行講解,把握好重點,可以用轉型好的農民進行講解,利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不能只做表面工作。
2.2遴選和扶持好培養實施主體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寫入教科書,在教科書的學習上由于人員文化程度、專業技術水不一樣,也達不到學習的目的。在這種大環境下,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農民能不能接受所培訓的內容,文化程度只是一方面,還要考慮培訓的主體因素。在實際當中,我們可以考慮從專職業院校中遴選一部分學校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抓住教學的重點,制定學習計劃、制作多媒體課件、構建網絡平臺、有問題可以在網上直接回答、做好畢業考核和技術資格證書,為了支持地方建設,國家拿出專門經費進行重點扶持,可以及時幫助和解決問題。
2.3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供推動力農業信息化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扶持下開始的,是國家信息化在農業領域的拓展。我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過程中存在農民意識薄弱、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技推廣人員緊缺等問題,要不斷優化農業信息化服務和發展方式,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在適應新問題的同時,能給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動力。
3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對策
3.1準備要充分國家為了更好地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在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專門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用的通知》,而且這個方案在實際中也在不斷改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是一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想要得到進步,就必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3.2積極開展農業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隊伍整體素質大部分農民還停留在“想要我學”的狀態,自我提升的學習精神和不進則退的競爭意識缺乏,因而在農業信息化過程中要引導、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知識,著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在市場信息、專業知識和創新意識的能力,讓新型職業農民帶動廣大農民學習和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和技能,新型職業農民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偏少,從事農業的農民因基礎知識方面薄弱,學習和掌握專業技能的能力較差,需要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參與其中。例如在大學生村官經驗基礎上進行新探索,充分發揮院校、院所的科研與教育的力量,培育出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新型職業農民。
3.3制定有效培訓計劃當教學的重點,制定學習計劃、制作多媒體課件、構建網絡平臺,有問題可以在網上直接回答、畢業考核和技術資格證書等這些環節都準備好時,就開始執行,為了更好地展開要提高思想認識,統一配合,職責分工明確、步調一致。在選擇受訓對象的時候,各村要做好思想工作,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培訓的計劃。
3.4打造和構建學習平臺與資源庫在教學方案制定上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能只注重理論的學習,培訓要做到通俗易懂,還能減少學習的時間,保證學習質量。對于一些最基礎性的知識,只要有人想學習,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學習補充,保證學習人員能夠學到相應的知識,對學習中出現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3.5完善教育師資建設,改變培訓形式落后的局面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沒法通過傳統的教育方式實現,必須通過與農業院校和農業機構合作來達到教育目的,完善教育培訓教學設備設施,著重培養農業類教師和機構的建立,結合視頻、音頻、動畫等方式,盡可能讓農民更加直觀了解農業專業知識。
4結語
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進入新階段,農業信息化發展培養出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滿足了城鎮化的需要。在農業信息化背景下,能進一步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與技能操作水平,從而滿足新時期我國社會的具體發展需求,對推動新農村建設和諧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是興農、富農、惠農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勇,王伯炯.關于新時期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施工技術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14(02):572.
[2]龐建敏.對水利工程施工技術有關問題的思考[J].工業B,2015(46):177.
作者:李林麗;李文文;劉愛月 單位:德州市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