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溫時期對水產養殖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1.1對疾病的影響
高溫往往會使某些種類的病原微生物大量繁衍,而過高的溫度又使養殖對象的抵抗力下降,故高溫季節極易出現養殖對象爆發性疾病,尤其是爆發性的出血病,在許多養殖品種中都會出現,死亡率較高。草魚和青魚易得出血、腸炎、爛鰓等疾病,南美白對蝦在高溫季節,遇到臺風、熱帶風暴等突變天氣,則極易發病造成死亡。而冷水性魚類在高溫季節也因超出適溫范圍,出現抵抗力下降或死亡。
1.2對生長和飼料利用率的影響
在正常或適溫范圍內,多數養殖對象是隨著水溫的升高而攝食量增加、生長加快,環境等條件適宜時飼料的利用效率也較高。當溫度過高時,其基礎消耗在增加,飼料的攝食量不一定下降,但其生長速度不一定與之成正比,有些品種生長甚至明顯放慢、飼料利用率下降。在遇到溶氧較低或水質變化較大時,更加容易出現養殖魚類浮頭和死亡的風險。
2建議與措施
一年中養殖池塘水體中溶氧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現在高溫季節,爆發性疾病死亡最多的、浮頭泛池死亡最頻繁的也出現在高溫季節,故高溫季節必須高度重視水產養殖的管理,以減少損失。
2.1水質和溶氧的管理
由于高溫季節養殖對象的需氧和耗氧較高,而水體中本身溶氧的晝夜波動幅度極大,白天表層富氧水不能向下流動,底層不僅缺氧,而且有機質的分解也處于厭氧狀態,病原微生物易生,水體偏酸。為減少養殖魚類浮頭風險、加速物質循環、減少疾病的爆發,建議:1)高溫晴天,中午開增氧機1~2h(或白天開較長時間的耕水機),以打破密度差造成的熱阻力,提前對流,改善底層溶氧,提高池塘整體的溶氧水平,減少晚上或凌晨養殖魚類浮頭的風險。2)適當加水、換水并提高水位。高溫季節水的滲漏和蒸發加快,加水和換水既可降溫,又可保持水質的清新,同時精養魚池往往富營養化的程度較高,適當或定期換水可減少藍綠藻大量爆發。但換出的水如果有較多的有機質或藍綠藻,不應直接進入天然水體,應集中沉淀或生物處理后再排放。3)栽培水生植物,配置覆蓋一定比例的水生植物(主要是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如空心菜、水花生、水浮蓮等,可凈化水質、遮陽降溫,又可提供生態環境。4)當藍綠藻數量較多形成油膜時,可在下風處集中打撈,也可在下風處適當使用除藻藥物(注意養殖品種)殺滅,但需及時增氧。
2.2加強對疾病的防控管理
根據品種、規格、密度和養殖模式,建議:1)定期進行預防消毒,在高溫季節多數的養殖品種,可對養殖池塘水體進行消毒,以減少疾病的發生,需經常消毒“食場”“、食臺”“、食框”。2)定期使用藥餌,主要是針對部分品種,結合外用藥物進行內服預防。3)定期進行水質的調控,如使用高效生物制劑、生石灰、底質改良劑等,但應注意使用時的方法、時間、數量和水體本身的指標。4)加強對發病初期的觀察和診斷,一但發現養殖對象發病,正確的診斷和科學的用藥是關鍵,重在預防和早期的治療。5)及時撈出發病和死亡的個體,減少傳播,死亡個體需深埋或集中無害化處理。
2.3飼料及投喂的管理
高溫季節主要要控制投喂的數量、比例和時間。建議:1)由于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的不同,選用的飼料也有差異,從飼料的利用率、數量控制和便于檢查的角度出發,盡可能選用浮性飼料。2)投喂以“四定”為標準,但考慮高溫季節,以吃“七分飽”為原則,不宜喂得過飽;有些品種需“精料”和“青料”相結合投喂,不宜喂得過精過多,以減少疾病的發生。3)投喂的時間相比其它季節可適當提前和延后,上午可在8:00前投喂,下午可在16:30后投喂,以避開水溫最高的時段。4)及時檢查投喂的飼料,及時撈出殘剩的飼料。
2.4加強日常的管理
1)巡塘,尤其是早、中、晚和凌晨,主要是觀察養殖對象的活動情況和水質狀況,防止浮頭和疾病的發生。高產蝦塘更應加強巡塘,注意防止缺氧和浮頭。2)及時輪捕,當養殖對象部分規格已達上市,并且養殖密度過高時,需及時輪捕,減少養殖容量和養殖管理的壓力,淡季上市還可及時回籠資金。3)注意休藥期,養殖過程中有些藥物的使用是正常的,但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休藥期,要重視產品的安全質量,在休藥期滿后才能上市。
作者:馮曉宇單位: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