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職校對地方現代農業服務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注重職業性、行業性、社會性,著力培養服務地方的現代農業人才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職業教育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農業職業教育必須凸顯自身的行業特點,注重內涵發展。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要根據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和變化拓展自身的功能,明確辦學方向,即以學歷教育為主體,有計劃地發展非學歷教育;以職前教育為基礎,有重點地介入職后教育;以就業教育為中心,有指導地開展創業教育。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和生產實習,做好各種涉農的科普教育、技術推廣和勞動力轉移、轉崗培訓,舉辦農村技術骨干的繼續教育和回歸教育。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在面向市場辦學中,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充分彰顯產業和行業特征,與區域地方經濟相結合。根據“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要求,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村建設人才,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知識技術保證。
1.2堅持“科技強農”,彰顯為地方現代農業服務的優勢和特色在努力推進人才培養創新的同時,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創新,自覺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教育的作用,使科技進步真正成為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中央強調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農業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結合專業發展規劃,在“科技強農”的專業實踐中充實專業內涵,更新教學內容。所有“涉農”學校都要根據自身的實際,圍繞“建設現代農業”這一中心,選擇一定的項目和基地,定時間、定人員、定參與形式,緊密結合農時農事,使“科技強農”的工作走向常規化和制度化。堅持“科技強農”,提高技術開發與服務能力是農業高職院校走特色辦學的根本出路,也是辦學的生命力所在。農業職業院校要發揮科研優勢,堅持把技術服務與開發、成果轉化與推廣、信息咨詢與傳播以及促進產業升級與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等作為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內容,并使其成為學校強化為地方現代農業服務優勢和特色的載體。
1.3踐行“工學結合”,突出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科技的功能農業職業教育應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拓展“校企合作”的領域和“工學結合”的形式,突出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切入點,無論是共辦企業、參股聯營、基地開發,還是委托培養或項目合作,都要注重經濟社會效益同教育教學效益的統一。實訓基地建設是“工學結合”的重要保證。認真進行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盡力把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成為現代農業新技術的展示基地、培訓基地、試驗基地、研發基地和創業基地。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在地方現代農業中的科技服務示范功能、職業崗位培訓功能和科學研究功能。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與實習基地一體化”模式,積極推行“訂單式培養”模式,不斷探索“工學交替”、“半工半讀”、“頂崗實習”等多種“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把學校教學的空間延伸到工廠、企業、田間地頭和經營場所,在著力培養服務地方現代農業人才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雙向互動”的原則,建立“工學結合”的長效機制;職業院校應根據地方的要求,積極主動合作進行規劃論證、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并運用多種途徑和形式,提供各種機會和便利,推動企業專業人員深度參與職業院校的發展咨詢、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教學指導。
1.4利用網絡教學系統的資源優勢,創新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的模式由于農業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堅持把技術服務與開發、成果轉化與推廣、信息咨詢與傳播以及促進產業升級與引導等,作為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的內容。由于受多方面條件的制約,當前的農業高等職業教育難以將這些內容都安排成實訓教學,這對于培養新型農民的能力無疑是一個缺陷。因此,如何在教學手段上實現現代化,以多媒體教學促進教改創新,發揮多媒體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并在實踐中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合理的使用,這是深化教學改革和實現農業高職教育目標的關鍵問題之一。農業職業院校要把網絡教學系統的資源優勢作為創新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農場、虛擬工藝和虛擬試驗;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開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學環境。
2農業高職院校為地方現代農業服務的實踐
2.1以科學研究為平臺,實施“農科教結合工程”2009~2012年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獲得省“農業科技支撐項目”2項,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3項,市級農業發展項目25項,每年獲得上級支持的各項農業科研經費300余萬元。經過科研攻關,先后完成了多項課題研究,如2009年完成了“棉花新品種種子加工中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2010年完成了“蘇北沿海地區耐鹽苗木擴繁技術研究”和“有機稻米生產防治病蟲草害集成技術研究”;2011年完成了“蚯蚓糞便解決設施草莓連作障礙技術研究”“葉果兼用耐鹽桑新品種選育研究”“棉花抗草甘膦品系的篩選和培育”等。在對一些項目進行研究的同時將其應用于生產,起到了示范和引領的作用,如蠶桑專業教師的科研成果“防治強抗藥性桑螟的復配農藥”“桑黑枯型疫病的新防治方法”“一種復合桑葉茶液含片及其制備方法”“一種蜂蜜桑椹汁及其制備方法”獲國家專利,并成功轉讓企業批量生產;農學專業教師的“富硒生物有機肥及其制備方法”和“富硒米及其生產方法”也相繼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育種專業教師的“棉花新品種鹽雜3號的選育和應用”獲得了鹽城市政府2011年科技進步二等獎;“棉花抗草甘膦品系的培育和應用”在國內技術領先。這些科研成果既有科技的先進性,又有一定的經濟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2以建設實訓基地為平臺,實現“新農村示范工程”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幾年的建設,形成了“南園(都市農業生態園)北場(蠶種場、養殖場、園藝場)一中心(苗木組培中心)”實習基地格局。學校采取學校、專業系和教師共同入股及公司運營的模式,師生同步參與生產和管理,先后創辦了3個農業公司,即鹽城市育新種業有限公司,鹽城金海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鹽城綠之家園林綠化公司;校外將省市農業龍頭企業作為常年實習基地,如東臺市“仙湖農業園區”,大豐市“豐收大地”,建湖縣“九龍園藝”公司,鹽都區“臺灣郝氏農園”,亭湖區“悅達農園”和“華東鹽城農產品交易市場”等50余家大型涉農企業,實現了實習基地與農業實體的有機結合,展現了現代高效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區和農業物流園區的新農村示范工程。在實訓基地,教師通過企業鍛煉,能夠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最新動態,提高了生產和管理綜合技能,增強了博擊市場能力,激發了主動為社會服務意識,豐富了教學情境,擺脫了“黑板上種田”與生產實際脫節的現象,也增加了個人收入。學生參與管理增加,能夠早接觸生產和社會,加深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感,使學生學農、愛農,愿意終身從事農業工作,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以建設實訓基地為平臺,實現“新農村示范工程”為師生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了“農、科、教”共建、共培、共研、共享、共贏互動發展[7]。
2.3以校辦企業為平臺,推進“新種子惠民工程”育新種業公司常年生產雜交稻種、啤酒大麥原種和特色小雜糧,在農學專業教師的精心指導下,生產的各類種子質量好、純度高,享有較高的聲譽,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校辦產業鹽城綠之家園林綠化公司通過“蘇北沿海地區耐鹽苗木擴繁技術研究”項目的開展,使得“海濱木槿、濱梅、杞柳”等一批耐鹽苗木在基地茁壯成長;蠶種場“葉果兼用耐鹽桑新品種選育研究”獲得成功,培育的蛹蟲草已批量上市;養殖場引進多個特色畜禽品種(香豬、野鴨、草雞、羊等),并輻射周邊農村,充分發揮了校辦企業技術推廣功能。通過作物栽培和育種專業教師團隊多年的研究,學校育新種業公司先后育成“鹽雜3號”和“蘇棉26”2個棉花新品種,2012年有大麥、水稻、棉花、雜豆等8個優良品系參加省內外各項比較試驗。“鹽雜3號”和“蘇棉26”2個棉種累計推廣17余萬hm2,60余萬農戶受用,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為社會創造效益3億余元,較好地推進了“新種子惠民工程”。
2.4以政府特色項目為平臺,參與“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積極參與江蘇省2009年實施的“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即每個農業科研院及其所對接掛鉤一個縣區,進行農業科技幫扶。選派技術精、作風實、能吃苦的25名農科專業教師駐點到建湖縣5個鄉鎮5個村。圍繞鹽城市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戶一棚”等項目,每個教師全年駐村100天以上,開展農民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幾年來建成了“顏單鎮三虹村千畝有機稻米”“九龍口鎮梅蘇村花卉苗木”“慶豐鎮北秦村水稻雜交制種”“上岡鎮岡北村設施葡萄”“恒濟鎮強為村特種蔬菜加工”5個產業特色專業村,培育220個科技示范戶,為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一村一品”建設發揮示范指導作用。例如,水稻組教師指導的“顏單鎮三虹村有機稻米生產”效益是種植常規稻的3倍,種植面積從起初的14hm2,2012年發展到的167余hm2,幫助該村成立有機稻米生產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108戶,同時為有機稻米注冊了“三虹牌”商標。并獲得2011年中國稻米博覽會金獎,產品供不應求,受到了省委領導和各級專家的好評,真正做到了“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裝進農民口袋里”。
2.5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為平臺,開展多層次“現代農業培訓工程”2009年10月該校聯合鹽城市農委、農科院及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等30余個農口部門,成立了“鹽城市農科教集團”,開展了農業人才技能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培訓,返鄉農民再就業培訓和退役士兵培訓五大工程;2011年分別在掛鉤的建湖縣5個鄉鎮開展農民參加雙(技能、學歷)提升工作,共有420名25~45歲青壯年參加學習;2012年已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全市縣、鄉農技人員1000名,科技示范戶500戶和退役士兵850名培訓任務。2009~2012年累計培訓縣、鄉農技人員4000余人次,村組干部3000余人次,科技示范戶5000余戶;2012年12月送教到農場,先后為新洋農場和淮海農場員工進行為期各1周的冬季培訓。多層次現代農業培訓為農業科技人員知識更新,農村干部管理水平提升和職業農民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及經營管理能力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
2.6以網絡技術為平臺,創辦“信息服務工程”2012年10月與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江蘇悅達農業公司”牽頭成立“鹽城科圣農科教集團”,通過集團成立整合了農業科教資源,根據集團章程,明確成員各方職責和義務,壯大了服務新農村建設力量,創新服務方式。利用校園網、市農業信息網、12316為農服務熱線、鹽城市富民網絡大學及校辦期刊《沿海農業》等信息渠道,向廣大農民、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宣傳,傳播新技術、新工藝及新種養殖模式,提供可靠的農資信息和農產品流通信息,專家教授接受農民朋友咨詢,及時解答疑難問題,滿足農業工作信息化。
作者:王永和姜兆全單位: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