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溫度變化對仔豬生長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畜牧與獸醫雜志》2014年第六期
1溫度變化對仔豬和生長肥育豬健康及生產力的影響機理
1.1溫度變化影響豬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是指包括下丘腦、垂體及其外周系統在內的激素信號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是改變機體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溫度變化對豬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主要是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HPA)軸反應為主,此外還有生長激素(GH)軸及促甲狀腺激素(TSH)軸等。HPA軸:過低或過高的環境溫度刺激使下丘腦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的分泌增加,促使垂體前葉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進而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在人類和大多數哺乳動物中,皮質醇是主要的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保持較高水平是機體的防御反應,但長期的糖皮質激素過高會對機體產生傷害。糖皮質激素能反饋性抑制HPA軸活性,減少皮質激素的分泌,這也是機體的保護反應。GH軸:GH由垂體前葉產生,能刺激肝臟產生類胰島素生長因子Ⅰ(IGF-Ⅰ),機體多種外周組織的生長和發育依賴于IGF-Ⅰ。動物在遭受溫度變化的應激時,同時伴隨著GH分泌的增加和IGF-Ⅰ分泌的減少。GH濃度的增加可制約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得以貯存下來;體內IGF-Ⅰ的濃度下降可以減緩機體處于困境時的生長,從而進一步保存更多能量用于生存。TSH軸:促甲狀腺激素軸包括下丘腦的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RH)、垂體的促甲狀腺素(TSH)和甲狀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和四碘甲腺原氨酸,即T3和T4)。甲狀腺激素在調節體溫和新陳代謝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高溫時甲狀腺分泌降低,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水平降低,抑制體內的代謝功能,減少產熱,維持機體在高溫時的產熱與散熱平衡。低溫時甲狀腺分泌加強,血液中甲狀腺激素平上升。甲狀腺激素能夠加速機體代謝,幫助動物應對冷刺激。短期的冷刺激常常提高循環甲狀腺激素的水平,然而,長期處于冷應激狀態中時,豬的循環甲狀腺激素的水平如何改變,還沒有一致的觀察。
1.2溫度變化影響豬的營養物質消化及代謝高溫時,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胃腸蠕動緩慢,飼料在消化道停留時間長,消化率較高;機體呼吸頻率和血液循環加快以促進散熱,而這種調節會使體內氧化作用加強,糖類、脂類和蛋白質分解加快,產熱量隨之增加,其代謝較最適溫度時要高。低溫時,甲狀腺激素分泌加強,促進胃腸蠕動,飼料在消化道停留時間短,消化率較低;體內糖類、脂類和蛋白質分解代謝加強,產熱增加。
1.3溫度變化影響豬的免疫系統傳統的觀點認為,應激時動物免疫系統的變化主要受HPA軸的調節,HPA軸活化使糖皮質激素分泌過多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嚴重抑制:胸腺、脾臟、淋巴結發生明顯的萎縮,周圍的淋巴細胞數量顯著減少;自然殺傷細胞(NK)殺傷活性下降,對靶細胞的攻擊力下降;抑制淋巴細胞的有絲分裂和DNA合成,特別是T淋巴細胞尤為敏感;損傷漿細胞,阻礙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抑制巨噬細胞對抗原的吞噬和處理。應激對免疫系統的影響致使機體免疫機能下降,誘發疾病的發生,導致發病率增加。此外,溫度變化對豬體液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機體某些生化指標等均有一定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內環境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當外環境發生改變時,內環境也相應發生適應性改變,進而影響到豬只的健康及生產性能。
2低溫對仔豬健康和生產力的影響
仔豬由于體熱調節機能發育不全,體內貯積少,體格小,相對體表面積大,以及剛脫離溫度較高的母體環境等因素,其臨界溫度較高,等熱區范圍窄,對低溫環境特別敏感。
2.1低溫對仔豬健康的影響冷應激對初生仔豬獲得初乳抗體有很大影響,新生仔豬受冷應激后,虛弱,無活力,攝入的初乳量不到正常仔豬的2/3,因而其免疫力明顯降低。另外,仔豬本身體熱調節和免疫機能發育不全,對溫度變化相當敏感,低溫環境導致仔豬下痢等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低溫情況下,豬體外周血管收縮,可引起局部凍傷,還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的抵抗力降低,常發生氣管炎、支氣管炎、胃腸炎等,低溫高濕還常常造成肌肉風濕、關節炎等。
2.2低溫對仔豬采食量和飼料利用率的影響在低溫環境中,仔豬采食量增加,但機體散熱量也大大增加,這樣豬的維持需要明顯增大,飼料利用率明顯降低。仔豬在一定程度上能通過增加隨意采食量來克服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自由采食情況下,分別使斷奶仔豬處于13℃或23℃的環境中3周,冷應激之中的仔豬能夠維持一樣的生長速度,但是,其采食量增加了20%。在8~30kg階段,冷應激組(12℃)的仔豬的增重速度可以達到適溫區組(28℃)的水平,增重約為0.59kg/d,但是,低溫組豬的采食量為1.14kg/d,比適溫區組的0.92kg/d多23.9百分點,低溫組的料重比為1.95,比適溫區組的1.57高24.2百分點。在8.5~10kg階段,處于溫和冷應激(15.6℃)中的仔豬,其生長速度同樣可以達到處于適溫區(26.7℃)中的仔豬的生長速度,不管飼料中是否添加了動物蛋白質,仔豬的采食量都增加了約27%,料重比都增加了22.5百分點。
2.3低溫對仔豬生長和增重的影響在低溫環境中,雖然豬的采食量增加,但機體用于維持體熱平衡的能量增加,用于生產的能量降低,用于生產的能量仍有限,飼料效率較差,所以豬的生長和增重也減緩。在營養水平相同條件下,哺乳仔豬在舍溫8℃~27℃時表現活潑,采食快且增重快,仔豬成活率高,斷奶窩重大;舍溫在4℃~10℃時,仔豬行動呆滯,喜打堆,采食量增加,增重較慢。康文彪等研究了豬舍溫度對仔豬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低溫組(試驗組)與常溫組在(對照組)30日齡平均斷奶重分別為7.21kg和8.19kg(P<0.05)。
3高溫對生長肥育豬健康和生產力的影響
生長肥育豬由于體熱調節機能逐漸發育完善,皮下脂肪層厚,相對體表面積小,其臨界溫度較低,等熱區范圍寬,但由于豬無汗腺,不能通過出汗形式來散熱,皮下較厚的脂肪層又不利于熱量散發,因此,生長肥育豬對高溫更為敏感。
3.1高溫對生長肥育豬健康的影響高溫時消化道的蠕動、胃液、腸液、胰液的分泌、肝糖原生成等受到破壞,胃腸消化酶的作用和殺菌能力減弱,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抵抗力及肝臟解毒功能減弱,豬的抵抗力明顯降低,體熱平衡被破壞,體溫升高,豬只昏迷,這種病理現象叫熱射病,嚴重時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心血管系統負擔過重,心力衰竭而死。
3.2高溫對生長肥育豬采食量和飼料利用率的影響在高溫環境中,豬的采食量降低,同時,為加大散熱而使產熱增加,使豬的維持需要增加,飼料利用率降低。郭春華等研究了不同環境溫度(23℃、26℃、29℃和32℃)對不同體重(20~40kg、40~60kg、60~80kg和80~100kg)生長豬日均采食量(VFI)的影響,結果表明,高溫對VFI有極顯著的影響,影響的程度與豬體重和高溫的程度有關,20~40kg生長豬從32℃開始,VFI顯著下降(P<0.05);40~60kg、60~80kg和80~100kg豬從26℃開始,VFI就顯著或極顯著低于23℃(P<0.05,P<0.01)。劉圈煒等研究表明,持續高溫能使生長豬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降低,飼料干物質和總能的消化率有降低的趨勢,而粗蛋白質和粗脂肪的的消化率有升高的趨勢。
3.3高溫對生長肥育豬生長和增重的影響豬在適宜溫度生活環境中,主要借助物理調節(散熱調節)來維持正常的體溫。當環境溫度逐漸升高,豬體就開始通過加速外圍血液循環,加快皮膚與呼吸蒸發散熱調節體溫;溫度繼續升高,豬就表現出活動量和采食量減少,飲水增加,生長變慢,甚至出現負增重等現象。據艾地云報道,在28℃~35℃的高溫環境下,15~30kg、30~60kg和60~90kg的生長肥育豬的日增重比常溫環境下的豬只分別降低6.8百分點、20百分點和28百分點;環境溫度高于上限溫度每升高1℃,增重減少約30g;當氣溫升高到35℃時,平均日增重僅200g左右。在高溫環境中,由于豬的采食量和飼料利用率降低,其生長受阻,增重降低。
3.4高溫對生長肥育豬肉品質的影響熱環境應激尤其是由高溫環境引起的熱應激對豬肉產品品質的影響極為普遍。Severini等(1992)報道,6月份屠宰的豬肉和12月份屠宰的豬肉在肉色亮度L值上有顯著差異。張偉力等(1995)研究證實,春夏季豬肌肉色素含量和肉色評分顯著高于冬春季,可見,熱環境能影響肉品色澤。研究發現環境溫度與肉的pH值呈線性相關,熱應激會加速體內糖原酵解,乳酸蓄積,pH值降低,導致肌肉變性,易產生PSE肉(pH45為5.1~5.5)。熱應激降低了肌肉的系水力,它主要通過影響乳酸含量、能量水平(三磷酸腺苷的損失)、僵直開始時間來影響豬肉系水力,三磷酸腺苷(ATP)與鈣、鎂離子結合,可以生成提高組織持水力的化合物,熱應激時ATP大量消耗,使肌肉組織持水力下降,肉表面滲水多,肌肉喪失彈性而出現死后僵直。風味是對消費者影響最大的因素之,肉基本風味來自水溶性風味前體物(氨基酸、肽、蛋白質、核酸代謝產物及無機鹽等),它們的質和量能受到應激的影響,如熱應激時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增加,影響機體的水鹽代謝,破壞了機體無機離子平衡,而無機鹽是肉咸味的主要呈味物質;宰前熱應激也可通過影響風味物質的生成過程(如糖酵解)而影響肉的風味。高溫下動物脂肪更易沉積多不飽和脂肪酸,肌肉結構性磷脂中不飽和脂肪酸在血色素鐵離子和非血色素鐵離子的催化下易發生過氧化反應,并產生異味,從而降低肉品的食用價值。
4如何減輕溫度變化對仔豬及生長肥育豬的影響
4.1選擇耐高溫或低溫品種豬不同品種、品系和個體對溫度的應激敏感性不同,這與遺傳基因有關。在豬種中,皮特蘭熱應激發生率最高,其次是長白豬、大白豬,而杜洛克豬、漢普夏和我國地方豬種發生率極低。而耐寒性較強的豬種為杜洛克以及我國的民豬和河套大耳豬等,因此,可采用雜交優勢培育耐寒品種或品系。
4.2給豬只創造適宜的小氣候環境高溫時加強豬舍遮陽、綠化、通風、隔熱及安裝降溫設備等,但同時應避免舍內濕度過大,以防高濕加劇熱應激反應。低溫時加強豬舍圍護結構的防寒保暖和采光設計,必要時采用有效節能的供暖設備,防賊風并注意適當通風,排出舍內水汽和污濁空氣。
4.3改善飼養管理高溫時:提高充足清涼飲水;降低飼養密度;調整飼喂時間等。低溫時:不飲冰水;適當加大飼養密度;注意豬舍防潮;調整飼喂時間等。
4.4保障日糧營養水平在高溫條件下,要保證豬每日所需能量的攝入量,一般認為在日糧中添加2%~3%混合脂肪,是提高日糧能量水平,穩定豬增重速度的有效措施。保證日糧中粗蛋白質水平,適量增加限制性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特別是提高日糧中的賴氨酸、蘇氨酸、VA、VB、VC、VD、VE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保證豬生長所需的營養濃度和增加機體的抗熱應激能力。在低溫環境中,機體散熱量也大大增加,為保持體溫恒定,機體加快體內代謝以提高機體產熱量,這樣豬的維持需要也明顯增加,而用于生產的能量仍有限,飼料轉化率也降低,因此應保證日糧營養特別是能量的供給以減輕低溫應激對豬只健康及生產力的影響。
4.5添加抗應激添加劑抗應激添加劑對調控豬在遭受高溫或低溫應激時的內環境穩定有一定作用,主要包括應激預防劑、應激適應劑和應激緩解劑三類。根據高溫或低溫應激源的不同,合理選擇抗應激添加劑,如維生素、微量元素、酸化劑、電解質及礦物質、鎮靜劑、某些激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生素及中草藥添加劑等。
4.6做好疫病防治豬只在遭受高溫或低溫應激時,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對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易感性增強,導致各種疾病的流行,因此,在高溫或低溫季節時更應注意搞好豬的疫病防治工作。①搞好豬舍內外環境衛生工作。②保持飼料新鮮及料槽清潔。③搞好常見傳染病的免疫注射以及驅蟲工作。④做好殺蟲滅鼠及消毒工作。
總之,在現代養豬生產中,環境是影響豬只健康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優良品種其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除需要保證營養及健康外,同時還必須有適宜的生活和生產環境。如果環境不適宜,則優良品種的遺傳潛力不能充分發揮,飼料的轉化率低,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造成生產的巨大損失。隨著養豬規模的擴大,集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新的一味追求瘦肉率和生長速度的選育方向使得豬的抗逆性變得較差,豬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也越高,因此,為豬只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歐秀瓊郭宗義單位: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重慶市養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西南設施養殖工程科學觀測實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