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浙江農業科學雜志》2014年第十期
1泰興市農業廣播學校采取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
針對農民學習習慣的特點,泰興市農業廣播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從農民需求出發,創新培訓模式,通過幾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培訓模式。
1.1優化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法雖有缺點,但它便于組織學員,適于大規模,廣譜性知識的傳授。在每年2次的農業專項技術培訓中大都采用這種方法,但又有所突破。由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逐步向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教育培訓設施和手段轉變。將生產中常見的一些病害、蟲害,作物生育關鍵期的各項技術措施通過直觀的多媒體課件,讓農民不出課堂,就能學到許多實用技術。由于教學內容圖文并茂,大大提高了培訓效果。
1.2深入推進送教下鄉模式在培訓中尊重農民的學習特點和規律,一切以方便農民、實惠農民為出發點,深入推進送教下鄉模式。送教下鄉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就是把農業廣播學校涉農專業的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把學校辦到農民的家門口,把實踐課放在田間地頭、飼養場,方便農民就地、就近、就需學習。力求通過系統的學歷教育,提高從業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泰興農業廣播學校自2009年開辦的半農半讀涉農中專學歷教育就是采取的這種模式。5年多的時間共招收53個教學班,3000多名學員,目前,已畢業學員1697人。為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培養了一支強有力的生力軍。
1.3著力強化田間課堂直觀、通俗、形象的培訓方法是農民最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在接受新技術方面,他們關心的不是為什么,而是怎么做。因此,在培訓過程中著力強化田間課堂,把培訓場所由教室搬到園區、基地,讓農民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每年在作物生育的關鍵時刻,提前組織農民到田頭進行實地操作、示范講解。面對面、手把手指導農民落實肥料追施、防病治蟲等技術措施,現場解答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種培訓模式能增強學員的感性認識,針對性強,簡明易懂;促進了各項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真正做到生產、教學的緊密結合,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因而深受農民歡迎。
1.4不斷深化完善“菜單式”培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農民對培訓工作感興趣,就必須深入了解農民對培訓工作的具體需求。為此,不斷深化完善“菜單式”培訓。培訓前,通過座談討論、到戶咨詢、深入調研等多種形式,全面了解農民對培訓工作的具體需求,由鄉鎮根據農民需求自主選擇培訓內容,確定培訓項目。結合農業生產特點和各鄉鎮區位、產業特色,提供個性化的培訓菜單。這種教育培訓模式,能將培訓內容與所在鄉鎮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緊密結合,有助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格局的形成。泰興市分界鎮的趙莊村,有多年種植甜豌豆的習慣,但種植面積不大,產業發展不快,農民增收不明顯。2009年起,泰興農業廣播學校根據調研,在該村辦起了果蔬專業中專班,并根據該村的特色產業甜豌豆,進行專門講解。從播種、苗期管理到病蟲害防治、高效栽培模式的運行及市場需求信息的掌握,實施一條龍服務。目前,村里甜豌豆種植面積達140hm2,收益是傳統作物的4~5倍,“趙莊甜豌豆”成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著名商標。現在,甜豌豆產業成為趙莊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增收產業。同樣在泰興的古溪那一片,養雞專業戶較多,就開設畜禽生產與疾病防治等內容的教育培訓。在最美鄉村泰興祁巷,就舉辦以觀光農業經營為重點的教育培訓。在泰興水產養殖戶較多的虹橋、濱江一帶,開設淡水養殖為重點的教育培訓。由于教學內容跟當地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所授內容都是農民每天生產生活中接觸的東西,針對性、實用性較強,因而廣大農民的參學熱情高漲。
1.5采取能人帶動性培訓模式根據農民喜歡相互學習的特點,在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中,針對泰興的優勢主導產業,確定圍繞推廣機插秧,開展水稻高產增效技術;蔬菜園藝、林果園藝等產業的高效設施農業發展;生豬、蛋雞養殖;農民實用政策與法律法規、品牌營銷、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等作為重點的培訓內容,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168名技術指導員,確定示范農戶4000戶。通過集中培訓農民技術指導員,帶動培訓示范戶,示范戶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的培訓模式,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和效益,推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泰興廣陵鎮新圩村蔬菜專業戶李冠群,是農民創業培訓班的優秀學員,通過學習,掌握了常規蔬菜的生產技術,成了農業產業技術與農民之間的“二傳手”。在他的示范指導下,全村蔬菜種植面積由原來的7hm2,擴大到54hm2。現在,該村成為泰興市有名的蔬菜村,他也成了編外農技員,村民遇到技術難題總喜歡向他咨詢。這種形式,擴大了培訓規模,提高了培訓質量和效益。
1.6開展典型引路式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為提高農民學員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在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訓操作的同時,還經常組織學員進行現場觀摩,開展典型引路式的培訓。把農民學員有針對性地帶到5個示范基地,實地考察現代農業和新技術應用,引導農民自覺自愿學科技。通過學習,借鑒他人經驗,開闊農民的視野,拓寬農民的種養思路。使他們樹立科技致富、奮發向上的信心。泰興珊瑚鎮八戶村的丁立君,擁有10hm2蔬菜大棚,過去一直生產常規蔬菜,雇傭工人,費用支出成本高,經濟效益不明顯。2009年秋播期間,丁立君參加了農業廣播學校組織的去山東壽光的參觀學習,看到大棚香椿的種植模式,回來后,就進行小面積試種,精管細作,純效益15萬元•hm-2以上。目前立君科技示范園種植的大棚反季節香椿,獲得成功,產品供不應求,靖江的菜販子直接到他田里來拿貨,產生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1.7基地帶動,產訓結合模式在培訓過程中,為了突出實踐技能操作,將永興牧業、農業現代園區、宣堡花卉苗木等8個生產基地作為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在培訓中,要求每一位學員都能夠按照作物周年生產技術要求,全過程參與實際生產技術操作,使學員在全面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熟練掌握每一項技術的要領與操作流程,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職業農民的技術要求。
1.8遠程式培訓模式聘請有關專家,以畜牧、水產、蔬菜等規模種養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為主,編寫通俗易懂的農業實用技術明白紙;利用村、鄉務公開欄,及時科技快訊;與廣播電臺聯辦《農村致富路》欄目,報道農業新聞、致富故事,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在電視臺開辟《農業科技之窗》等欄目,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運用現代化遠程教育網絡體系,組織專家進行講座,定時向農民播放農業技術培訓光碟;建立農民培訓網站(泰興農業信息網),開辟農技培訓、科技推廣、專家答疑等欄目,讓農民通過網絡進行農業技術培訓,解決疑難問題。這些新的傳播載體,通過反復傳送,加深了農民的印象,促進了農業科技知識的傳播和致富信息的傳送。根據培訓對象和培訓目的的不同,還采取了使用科技直通車的送教下鄉、送學上門的流動式培訓模式和利用農業科技項目為載體,以服務于農民致富、提高農民素質和產業經營能力、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目的開展的項目推動型培訓模式等多種形式。
2小結
教學模式選用得當與否,直接決定著培訓效果的好壞。以上種種培訓模式,既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在開展教育培訓過程中,做到了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現場觀摩相結合,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有機滲透。緊緊抓住農民學習習慣的特點,一切以農民的真實需求為中心,把為農民群眾提供缺失的、需要的、樂于接受的、對生產生活會產生直接或間接受益的培訓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創新培訓模式,采取多種方法,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加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
作者:陳艽單位:泰興市農業干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