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辛亥革命紀念館思想匯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尊敬的黨組織:
懷著對先輩烈士的崇尚之情,我和文學院第41期黨校第二小組的同學一起來到辛亥革命紀念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因主體建筑為紅磚砌墻、紅瓦覆頂的紅色兩層樓房,故又稱“紅樓”。館址原為清末湖北省諮議局,建成于1910年。武昌起義的次日,即*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黨人在這里創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
一來到辛亥革命紀念館,首先看到的就是孫中山的銅像。先生身著長袍馬褂,左手執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視遠方,有一種大義凜然的氣概,一種敬意不禁油然而生。再走近一些,看到的便是整齊獨立的紅瓦樓房。乍一看,除了是紅色的磚瓦建成的覺得沒什么特別,再一細看墻上的介紹才猛然發現這棟經過風吹雨打的建筑已快屹立一百年了,但那種由內透露出的深深底蘊,那紅色的革命精神卻依舊旺盛。門口大門兩端插著鄂軍都督府的軍旗,它迎風飄揚,由鮮紅的顏色和緊密圍繞著的十八只五角星組成,叫做十八星旗。十八顆黃星,是代表山海關內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紅底是鮮血,黑色是鐵,是武器,主題和象征意義是十八省的炎黃子孫團結起來,以“鐵血”即武力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給人一種團結和振奮的豪邁之情。紅樓紀念館的墻上懸掛著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親筆題寫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匾額,亦可以顯示深厚的文化內涵。
隨后,步入館內,一種視覺的沖擊撲面而來。館內收集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文物1000多件,歷史照片10000余張,其中有孫中山簽發的“李翊東前往贛州辦理要事”的大元帥令和王霞宙、張善子繪制的劉靜庵烈士畫像等珍品。軍政府會堂、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中會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的軍政府秘書處等跡點,都一一再現了當年的歷史場景。還有一些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實和孫中山、黃興生平事跡的展覽,編輯出版的有關辛亥革命的介紹性讀物、資料性書籍和學術專著達10余種。如《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圖冊》和《湖北軍政府文獻資料匯編》等書。
此次參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我主要產生了以下三點感想:
其一,辛亥革命紀念館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座里程碑。“紅樓”是無數忠貞志士的集結地,在這里孫中山先生領導湖北地區的革命人士成功地發動了武昌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后來又在這里組建了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并建立了中華民國,從而一舉結束了中國綿延*余年的封建帝制。從那以后,“紅樓”便成了人們的向往之地方、奮發之起點、拓展之源泉。被譽為“民國之門”。
其二,辛亥革命紀念館在展現中國革命史,使我深受愛國主義教育。一張張彌足珍貴的照片,一個個令人動容的故事,總是能使參觀者的心靈受到震撼,認識到辛亥革命的艱辛,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其三,辛亥革命紀念館周邊雖高樓林立,仍不失英雄名樓之風貌。它宏偉壯觀,裝飾典雅,讓人們留連忘返:它的宏偉顯示了民國時期建筑工藝之高超;它的壯觀,體現了當時人民的聰明才智。光陰似箭,近百年已經過去,“紅樓”卻仍舊英名長存、璀璨至今,可見“紅樓”所代表的英勇無畏、敢于創新、甘于奉獻、愛國愛民的精神不倒。“紅樓”經過時間的歷練,已化身為一種精神、一種品格,深植于廣大人民心中,激勵有志之士發揚傳統精神,不怕吃苦、奮斗不息,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參觀結束了,我思緒萬千。通過對辛亥革命歷史的了解,我深深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而祖國的和平安定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身為當代大學生,未來國家建設生力軍的我們,一定要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努力學習,艱苦奮斗,對工作精益求精,不計較個人得失,我們立志要有烈士們的精神和意志,用我們的知識去建設祖國,用我們的勤勞,汗水和創造力去保衛祖國,使我們這擁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偉大的祖國昂首前進,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