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成本電影的國際化突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北方論叢雜志》2014年第三期
縱觀新世紀以來的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暴露出很多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
1.喜劇的批判精神缺失。目前,我國小成本喜劇電影普遍缺乏批判精神。喜劇的平民性決定了批判精神是喜劇最為彰顯的精神特質,而多數喜劇電影以游戲與娛樂為目的,敘事薄弱,指涉不明晰。許多喜劇電影在觀影者看后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么思想內涵,如《芬芳之旅》《十全十美》等,這樣的作品都疏離嚴肅、中心主題,價值觀念模糊,喪失了喜劇的批判精神,其深層原因如下:一是對意識形態的規避;二是在市場經濟語境下,資本邏輯掌控的結果。
2.喜劇敘事模式雷同。造成雷同的直接原因就是過度戲仿。戲仿是喜劇電影的表現形式,成功的戲仿能夠以新題材構建新內涵,以此解構原文的含義,實現一種特定的藝術效果,但由于戲仿在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中運用已經登峰造極,在某種程度上已被當成“山寨”的代名詞。為迎合群眾的需求,甚至是不健康的趣味,喜劇電影采用各種惡搞手法。如《大電影之數百億》中戲仿了《阿甘正傳》《功夫》《十面埋伏》《無間道》《花樣年華》等二十多部電影,這些“戲仿”僅僅是為“戲仿”而“戲仿”,失去其在敘事輔助上的功能,淪為一種形式上的堆砌。《大電影2.0之兩個傻瓜的荒唐事》《追愛總動員》《老五的奧斯卡》等都戲仿多部同類影片,且戲仿運用和文本本身沒有內在的關聯性,對于人物性格塑造和情節推動都沒有意義,反而造成敘事邏輯混亂。這種頻繁地對舊文本戲仿,反映了當前喜劇電影創作的浮躁心態和創新乏力,真正的藝術作品都根植在生活的大地上,只有扎根在現實生活中的作品,才會有厚重的時代感和鮮活的生活氣息。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文化全面轉型的時代,轉型中各種矛盾交織碰撞,人們的視野和情感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只要認真去探索,遠比戲仿舊的文本來得真實和精彩。
3.喜劇情節構建過于虛假。國產喜劇電影中存在一個比較一致的問題,即人生意義的缺失,把喜劇誤認為鬧劇,為了追求熱鬧滑稽效果,當下喜劇電影的表達逐漸脫離現實生活。一是古裝片的各種時空穿越和戲說,影片既抽離歷史真實又避開對現實的觀照。情節中穿插各種與劇情推進無關的橋段和喜劇元素,并將其凸顯放大,使之成為敘事目的的主要承擔者。在這樣的影片中,歷史的真實被模糊。電影從文化價值的層面向游戲層面滑動,從而使電影變成一種狂歡。二是現實題材影片的典型性缺失。如《搞定岳父大人》中的范堅強與蘇伯虎之間戲劇沖突不具有典型意義,因沒有普遍性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盡管徐崢表演很出彩,但因劇中矛盾只浮于生活表面缺乏深刻的人生思索與社會現實關懷,還是讓人有隔靴搔癢之感。如《樂翻天》,它將故事設定在一所酒店,圍繞女強男弱這個話題展開各路人馬的博弈。但是,各個故事之間缺少一以貫之的線索,而且過于夸張的表演方式顯得缺乏真實度。藝術雖然都具有假定性,但對現實生活反映,以及情節的虛構必須符合一定的生活常識和基本邏輯,必須讓觀眾覺得合情合理。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整部作品的藝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種不真實感會造成觀眾對該故事的心理認同障礙,最終只能將自己的感受停留在視聽層面。
4.方言的大量濫用,不僅讓語言失去原有的活力,而且從側面反映出喜劇人物特殊性格的缺乏。人物的語言與肢體動作,僅僅是人物的外在表現,而揭示人物性格及喜劇內涵和意義的則是人物面對其特殊經歷或坎坷命運所展示出來的自信樂觀的積極品質。優秀的喜劇,要通過具有典型性格的喜劇人物,以及這些人物的經歷和命運表達作家對特殊的社會現象與問題的認知和感受,并與觀眾內心體驗和焦慮進行誠懇交流。利用方言和笑話,為搞笑而搞笑,只能讓影片境界和藝術品位降格而流于粗鄙。方言的地域性局限,在影片走向國際時,無法令國外觀眾感受到字里行間的喜劇性,更加重喜劇走出國門的難度。
當前,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難以走出國門,國外市場慘淡,根本無法與好萊塢等拍攝的喜劇大片相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破解困境,推進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的國際化生存空間,就成了國產喜劇發展重要課題。2013年,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以最終13億票房成為黑馬,國產中低成本喜劇電影再次刷新了國內電影票房的紀錄,同檔期上映的《十二生肖》《大上海》《血滴子》三部大制作影片都沒有影響到《人在囧途之泰囧》直線飆升的票房。全國觀眾同影片中的人物“徐朗”與“寶寶”一起踏上了荒誕、爆笑的泰國之旅,制片公司與觀眾一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但是,當影片進軍境外市場時,“泰國票房勉強及格,北美首日票房僅有慘淡的9098美元,首周也僅僅收獲了3.22萬美元(約合20萬元人民幣)票房,即便是香港,上映4天也僅僅收獲59萬港元”[2]。之后,《華
爾街日報》用“喜劇不挪窩”定律來解釋《泰囧》的遇冷,即喜劇題材影片很難同時滿足多個市場觀眾的口味。究竟該如何打破這個定律呢?1.敘事的創新性。目前,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的崛起和年輕一代導演的不斷涌現,使我國喜劇電影在敘事方面表現許多可貴的新奇樣式,但我們會時常看到好萊塢等經典文本的痕跡和影子。這反映我們喜劇電影“原創性”的乏力。筆者認為,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的突圍首要在于敘事的突破。當前一味西化和模仿的創作姿態必然帶來影片的浮華和空洞,喜劇電影如果總在經典中尋找靈感,就不會有自己的藝術個性,把狂歡作為唯一目的就難免落入重復和俗套。如果將《瘋狂的石頭》放映給美國人看,對美國觀眾來講,影片就沒有驚喜和陌生,美國觀眾會覺得又看到《兩桿大煙槍》,這樣除了失去本土電影原有的活力,還會讓世界感受到中國電影人的不自信。
2.敘事的普世性。康德將人類普遍情感稱為人類情感共通感,認為情感不是私人的,而是一種恒久、普遍的共通情感。喬納森•特納認為,情感是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黏合劑,可生成對廣義的社會與文化結構的承諾”。尋找人類共同的情感,是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國際化突圍的必由之路。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向海外延伸的首要出發點應是將中華民族向善、和諧、寧靜、務實、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情感內涵進行凝練,上升為更具人類普遍接受力的,如和平、正義、勇敢、善良等共通情感和心理,并通過電影語言符號建構起“既能反映本民族文化內涵,又可以引起世界各種文化背景觀眾共鳴”的電影作品,從而使中國喜劇電影成為與世界文化交流和溝通的平臺。
3.敘事的民族化。在日常生活和娛樂中,我們逐漸被以“好萊塢”為首的電影文化所操控,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堅守。然而,民族情結是人類共同的情結所在,國產小成本喜劇電影若要完成國際化“突圍”,必須跳出“好萊塢”思維定式的圈子,從民族化出發,挖掘本土題材,傳播民族文化,嘗試在此基礎上實現國際交流。做民族化嘗試,要把我們傳統文化融入世界大環境,其本質是和世界人民一樣的對人類情感真、善、美的追求,對愛情和親情的渴望,對生命的珍惜,并把這些普世的價值觀念通過我國的文化韻味呈現出來。電影工作者應以敏銳的喜劇意識,去探索和挖掘現實生活中的喜劇現象和喜劇精神,感知普通大眾的生存與情感、理想與追求,關注蘊藏于普通大眾之中的中國文化。融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于一體,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使國外觀眾通過電影文化了解我國真正的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問題。國際化敘事策略、從本土出發進行的世界性表達,以及全球之間的緊密合作,這就意味著在鞏固本土電影觀眾的同時,獲得世界電影市場的認可。
作者:張蔚單位:北京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