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合唱藝術中舞蹈肢體語言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合唱是一門高雅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合唱已經不拘泥于單純的聲樂演唱技巧,而是要加入適當的舞蹈肢體語言,增加合唱的可聽性與可視性。本文筆者將從舞蹈肢體語言與合唱的關系、作用與地位、特征和應用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力求找尋多方位的適合我國合唱事業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合唱藝術舞蹈肢體語言應用
一、舞蹈肢體語言與合唱藝術的關系
“合唱藝術有著廣闊的音樂表現范圍、有著獨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被人們稱為最高級形式的聲樂藝術。”①合唱與舞蹈都屬于藝術,兩者有著內在聯系。舞蹈是由肢體語言動作構成,將生活中的肢體動作進行加工、提煉,使其反映出一定的舞蹈形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對合唱藝術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單是欣賞可聽的音樂,還要欣賞可視的舞蹈肢體語言。
(一)舞蹈肢體語言與合唱指揮者的關系在合唱團隊中,指揮者不僅是團隊的組織者,更是合唱團隊藝術的領導者。指揮者與合唱演員不同的是,他需要作為一位表演家,利用每一個手勢、每一個面部表情對合唱進行發號施令,完成藝術的表達。指揮者用舞蹈肢體語言作為表現工具,通過肢體來塑造藝術形象。從舞蹈肢體語言的線條分析,在合唱中,指揮者常用直線式動作指揮,表明合唱演員要剛勁有力的演唱;指揮者用曲線波浪式手勢指揮,表明合唱演員需浪漫舒緩的表達。合唱指揮與舞蹈是理智與情感的高度統一,肢體語言需要富含一定的舞蹈性。
(二)舞蹈肢體語言與合唱演員的關系在合唱藝術中,合唱演員是主體部分,他們不僅在人數上占據了優勢,在整個合唱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并不是一純粹的“聽覺藝術”,它在多數情況下是視、聽覺綜合感知的。肢體語言對于聲樂合唱演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合唱更具可視性,演唱時,演與唱密不可分。每一個合唱演員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演唱技巧與舞蹈形體能力。
二、舞蹈肢體語言在合唱藝術中的地位與作用
音樂自誕生之初,在多數情況下,都是通過視、聽綜合感知的,其中的視覺元素對于音樂的表現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合唱中,肢體語言的恰當使用可以提升合唱的視覺美感,雖然和其他的聲樂藝術一樣,聲音是放在首要位置的,但肢體語言同樣不可或缺。具體來說,首先,肢體語言有助于合唱聲音的統一。合唱隊員歌唱發聲時,對于聲音強弱的控制是需要發聲器官、神經、肌肉共同作用的,這一過程是身體內在的活動,肉眼不可見,但肢體語言是可以外在呈現的。合唱對聲音的一致性有著嚴格的要求,指揮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編排得當的肢體語言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同樣的功效。在合唱訓練時,可以精確到在哪個字,哪個音符處,進行怎樣的動作,合唱時,在做這動作的同時,其實也就在提醒著合唱演員在當下該如何發聲,進而促進合唱隊聲音的統一,即在統一動作的同時統一起聲。其次,肢體語言有助于演唱者展現作品內涵,肢體語言的設置可以促進演唱者更好地進入角色,做到設身處地。如在很多革命歌曲的演唱中,需要合唱隊員在唱到展現革命先烈不畏艱苦,奮勇向前的內容時,做出符合時代意境的造型,并進行擺頭、伸手等動作,這都不僅僅加強了聲音、節拍的表現,更讓合唱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合唱自然表現力更強,更入耳、入心。再次,肢體語言更有利于觀眾欣賞作品。對于演唱者來說,將觀眾帶入音樂情景,聲音效果固然重要,但僅僅是讓觀眾去聆聽合唱作品中聲音的協調統一,享受和聲之美,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下觀眾愈發挑剔和苛刻的審美需求。但加上肢體語言,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無論是隊形的變換還是戲劇化的動作編排,都增強了合唱這一藝術形式的可視性,進而提升了合唱作品的表現力。
三、舞蹈肢體語言在合唱藝術中的特征表現
“表演是一種藝術創造,創造出的是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以滿足觀眾審美的需要。觀眾在欣賞中,要達到的是一種審美愉悅的境界。”②對于合唱來說,表演這一環節非常重要。舞蹈肢體語言與合唱演唱的結合是否恰當,是衡量合唱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所以,舞蹈肢體語言在合唱藝術中具備一定的特征。
(一)舞蹈肢體語言在合唱中的整體統一性1.與作品風格統一作為合唱隊演員,為了完美地表達作品內涵,必須先了解作品的風格與創作背景,以合唱作品的風格為表演基礎,將“唱”與“演”統一起來,使觀眾能夠充分理解合唱內容,演員從音樂作品本質的感情出發,把合唱中的肢體表演變為主動性的自發行為,這樣的合唱表演就會有生命力。舞蹈肢體語言的加入要以演唱作品的風格為基調,將自己投入進去,使聲音與肢體語言巧妙融合,達到最佳效果。2.與演唱風格統一合唱中使用的肢體表演要與演唱的風格統一起來,在合唱表演中,要注意所選擇的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從題材、民族、時代入手,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將其融入到舞蹈肢體動作中,加以編排利用,提升合唱藝術的感染力。3.與演唱者特點統一合唱表演的組成者是演員,他們用舞蹈肢體語言所表達的藝術作品必須與表演者本身符合才可以達到最好的舞臺效果。合唱演員由于年齡、性別、身份的不同,呈現出的舞蹈肢體語言也千差萬別。從合唱演員的年齡區分,有幼兒、少兒、青年、中年、老年幾個年齡段,不同年齡段的合唱者所使用的形體表演有較大差別。對于年齡較小的少年兒童,他們適合律動性強一些的動作;對于青年人來說在肢體語言的使用上可根據作品的需要做出積極向上等動作來表現;而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相比較而言動作要穩重,幅度要小,只做頭部與上臂動作即可。從合唱演員的性別說,男性適合鏗鏘有力的表演,女性適合端莊柔美的表演,這種對比手法使合唱別有一番風味;從合唱演員的身份說,不同職業、不同社會經歷的人,要根據各自的身份特點進行形體表演。所以,舞蹈肢體語言與合唱者的身份特點統一起來,才能充分表達合唱作品的內涵。
(二)舞蹈肢體語言在合唱中的審美觀賞性合唱是一種主要用聲音傳達情感的藝術,聽覺強于視覺,而合唱中的舞蹈肢體語言舞蹈是將人體動作提煉、組織、美化,具有極強的可視性,適宜的肢體語言在合唱藝術中的合理使用,能夠體現出合唱藝術中肢體語言的觀賞性。靈活巧妙地融入肢體動作,觀眾可以全面感受合唱作品的生動性與形象性,增加了合唱表演的立體感和情境性。
四、舞蹈肢體語言在合唱中的應用
(一)舞蹈形體的塑造在合唱中,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具備良好的形體狀態,包括站姿、走姿。在舞蹈中形體的訓練涉及到肢體的各個部位,通過局部到整體的綜合訓練,使合唱演員身體的不同部位具有一定的收緊、放松、力量、控制的能力,把身體的各個部位充分挖掘出來,更好的與合唱結合。在舞蹈形體的塑造中,注意訓練演唱聲音與身體的協調,盡量在每一個瞬間都可以保持動態的優美。在形體塑造的基礎上,就要加入一定的肢體語言動作,如身體的律動,手臂的抬起與放下等,根據演唱作品的風格加入適當的舞蹈肢體語言。
(二)情感投入的二度創作合唱演員在作品的表現上要充滿自信與活力,體現作品的個性,積極投入的表演。人是具有感情的,合唱演員必須調動自己情感本能,使自己的思維與作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變成一種由內而外的真實情感表達。“動由身心”“以體帶情”,充分體現出舞蹈肢體語言與情感對合唱的影響。有了情感的投入,就可以對合唱進行“二度創作”。舞蹈肢體語言與情感都是二度創作的條件,合唱隊員準確地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其中,再進行二度創作,才能將合唱作品音樂的形象生動豐滿地塑造出來,彰顯出作品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五、結語
舞蹈肢體語言在合唱表演藝術中的合理應用,可以使合唱作品更具感染力。合唱者在演唱時,不僅要具有嫻熟的演唱功底,還要具有生動形象的肢體表演,才能體現出合唱藝術的魅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文藝作品要具備符合時代的獨特風格。我們要繼往開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繼承傳統藝術精華的同時,正確借鑒世界合唱表演藝術的新思路、新方法,結合我國現狀,逐步形成中國合唱藝術的特色,為祖國的合唱事業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梁珊.論形體語言在歌唱表演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08,(06).
[2]姚晶.論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藝術表現[J].戲劇之家,2016,(22).
作者:師冠楠 晉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