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自主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重慶行政雜志》2016年第4期
引言
創新驅動是我國現在及未來很長時期的重要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決定企業市場競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未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就是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內容的發展。但當前企業在推進自主創新的實踐中,仍然困難重重。
一、企業自主創新的難點
(一)體制要求高,缺乏創新意識。由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以數量和規模取勝的宏觀經濟環境,導致了我國自主創新體制不完善,缺乏持久發展動力,自主創新空間布局和投資結構分布也不盡合理。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動力不足,企業沒有從創新的“后臺”走向“前臺”。企業沒有廣泛建立和形成技術創新的戰略聯盟或協作關系,集成創新意識不強,存在“小成即滿”、“小富即安”的心態,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
(二)科技要求高,缺乏創新基礎。從宏觀層面看,科技創新、科技管理的統籌協調不夠,有限的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優化配置。從中觀層面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其流通的渠道和方式不健全,科技中介作為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橋梁溝通能力還較弱,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從微觀層面看,企業自主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少而弱,缺乏重大原創性的科研成果,缺乏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導致了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先天性發育不良、創新后勁不足,有“制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創新基礎極為不強。
(三)人才要求高,缺乏創新人才。人才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缺乏人才的企業,技術創新難以進行。僅就企業而言,許多企業普遍缺少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的優秀人才,給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特別是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影響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之,企業內部激勵制度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員工從事創新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企業留不住大量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這種人才流動和流失更加拉大了企業人才缺口。
(四)成本要求高,缺乏創新資金。企業缺乏自主創新又一突出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企業要自主創新,資金量大,周期較長,且風險大,成本自然高。改革開放至今,企業為搶占眼前的市場,不得不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重復的簡單再生產中,用于自主創新的資金所剩無幾。企業自主創新離不開金融的重要支撐,然而融資資金因投資技術創新的風險大就望而卻步,企業融資途徑和數量受限,得不到更多的資金扶持,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沒有技術優勢,企業的持續發展舉步維艱。
(五)市場要求高,缺乏創新氛圍。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逐漸成為技術創新的主角,但因其過于追求數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動力,普遍存在重引進、輕消化,重模仿、輕創新的現象。社會也尚未真正形成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意識和氛圍,對創新重要性的片面認識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二、企業自主創新對策
(一)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經濟學家熊彼得認為,創新就是采用一種新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開辟一個新市場、企業實行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以及尋找半成品的新來源。無論是哪個方面,企業的主體作用都不可動搖,政府、其他組織或個人都無法代替企業的主體作用。霍利斯•錢納里同樣認為,從發展經濟學角度看,由要素驅動到投資驅動,再到創新驅動,進而到財富驅動,其主體無一不是企業。企業只有作為創新的主體,才有主動權和決定權,這樣的創新才有源動力和持久性。而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全是如此,在創新的諸多領域,政府在做基礎研究,成功后轉化到企業,企業不需要擁有研究人員和研發技術,當然也不需要承擔研究失敗的風險,不去研發的企業喪失了自主創新的基本功能,更談不上企業作自主創新的主體,喪失自主創新主體作用的企業,自然沒有競爭力,更沒有持久性。必須要改變這種現狀,政府還位企業去自主創新。
(二)重點攻堅“科技”關鍵。抓自主創新,就必須一手抓投入特別是企業投入,一手抓應用,兩手都要硬。要發展新興產業和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科技是關鍵,一點折扣也不能打。德國工業尤其制造業世界領先,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德國在基礎科學方面的成就相當顯著,有103位德國人獲頒諾貝爾獎,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物學或醫學等科學領域。二是技術人才十分廣泛,其職業學校和雙元制教育為德國培養了比比皆是的技術人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得天衣無縫,科技的支撐作用不言而喻。德國國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為GDP2.8%,其中62%進入企業,德國企業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為利潤的34.8%,僅巴斯夫一個企業,就擁有10多萬研發人員,如此高強度投入和科技規模,進一步支撐科技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對工業經濟的貢獻作用。比較而言,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占有世界領先水平一席之地,但應用研究方面,差距很大。我們的科技投入在縱向上有很大增長,在橫向上國家投入比例僅為德國的60%,企業投入僅為德國企業的1/6。
(三)始終抓住“人才”根本。人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人才對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起決定作用。強調人才,一是人才培養,二是人才使用。我們的科研人才不在少數,但技術人才寥寥無幾。自主創新是來自于實踐中的提煉和升華,來自于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的高度結合,當務之急是改變人才培養方式,讓更多擁有科研成果的人才零距離接觸生產實踐,強化工業經濟之基,牢固自主創新之本。再看人才的使用,我們當前面臨技術人才稀缺與技術人才不夠堅持頻頻“跳槽”的雙重困難,這其中,對人才的激勵不夠、對人才勞動的尊重不對等是原因之一,同時,對人才研發失敗的寬容不夠以及風險責任共擔的意識不濃也是重要原因。要自主創新,就必須解決“人才是根本”中的這些問題,珍惜愛護人才、激勵尊重人才、培養造就人才,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四)牢牢把握“市場”標準。企業生命在創新、創新的標準在市場,企業創新的目的在于擁有更先進的生產力,進而擠占未來市場和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創新能否形成生產力,市場來作評判,市場不認可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市場才是唯一的標準。創新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傳統和過去。“空客”的現有訂單還有7000多架等待生產,而它現在每年的生產量僅為600多架,即未來10年的生產都不用愁,它為什么不超量生產賺取更多利潤?“奔馳”為滿足個性化需求,長達半年才交貨,它為什么不去提升效率早日交貨形成更大產值?這其中道理就在于堅持創新的標準在市場。因此,任何的自主創新,都要分析市場、依賴市場并接受市場檢驗。反觀我們有很多的科研技術處置高閣,除了轉化體制上的原因外,不能滿足市場標準是關鍵原因。只埋頭研究,不抬頭看路,結果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五)合理運用“政府”調控作用。在自主創新過程中,政府不作主體,不等于做無為政府,政府同樣大有可為。政府就是做好調控工作,搭建必要的平臺,分解創新風險。一是摸清家底,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創新的路徑是逐步提升,那是有扎實基礎支撐的,我們現在應發展什么,突破什么,必須搞清楚自己的基礎———發育不全的傳統產業與局部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并存,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工業4.0、信息技術4.0,不可盲目照搬照抄。二是規劃先行,不打沒有準備的仗,堅持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按照市場標準要求,統籌規劃主導產業、新興產業、戰略產業等產業門類并持之以恒地推進,切忌東一榔頭西一棒,不然最終一事無成。三是突出重點,走行業集群發展之路,結合地區和發展階段實際,找準重點,集中力量攻堅才能實現自主創新,全盤地抓、面上地抓,都可能沒有效果,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制造業的升級、電子信息的自主研發至關重要。四是形成合力,減少自主創新的阻力,創新就有淘汰,淘汰就有阻力,如何減少阻力,企業、社會、個人、政府四元合作,共同發力,多方釋放。五是調整體制,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失敗是成功之母,對于科技型企業,20%的成功可以覆蓋80%的失敗所產生的損失,尤其是政府投資的研發項目,更要容許和寬容失敗,不可以輕言對失敗追責,否則就沒有大膽創新。
作者:秦啟光 單位:重慶市榮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