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宛梆藝術研究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宛梆研究取得的成就
(一)研究力量不斷壯大自身的藝術特性,加上所處地域的封閉偏僻,使得宛梆的古樸之風異化較小,在數百年的傳演過程中一直保留著自身的原始生態,這在某種意義上講也使它成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盡管它已淡出多數公眾的視野,但為其自身獨具的藝術魅力所吸引的代代宛梆人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披肝瀝膽,愈挫愈堅。正是他們的執著信念,才使得宛梆累世延綿不絕,因而他們是并且一直是研究和傳播宛梆的基本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特別是近十余年間隨著宛梆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文物價值、觀賞價值和社會學研究價值”[2]不斷為政府有關部門和音樂界及文藝界所認識所關注,相應的研究力量不斷壯大。時至今日,它早已走出“少有文人介入”[1]9的窘境,出現了政府及有關部門、宛梆藝人和來自省內外高校等的音樂及文藝界專家學者競相研究和關注的良好局面。
(二)本體研究逐步深化“研究戲曲本體,不僅是回歸戲曲自身、深入理解戲曲的需要,也是掌握戲曲藝術規律、啟示戲曲藝術實踐的需要。”[3]基于這樣的認識,宛梆本體研究在各方面的推動下不斷深化。除了演藝界持續探索其演唱技法等基本內容以更好地服務于傳演實踐外,《內鄉宛梆》一書的出版發行尤為引人注目。這部著作由徐向升、徐清才、劉鐵民等宛梆藝術家自2005年開始廣泛搜集散存于民間的和老藝人口中或記于專家著述中的點滴資料,并通過走訪、座談、查閱等手段,將所獲資料集散為整、印證對比和去蕪存菁的體系化處理,終于2011年歷時6年完成了出版工作。這部著作的出版在數百年的宛梆傳演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一方面,它比較徹底地結束了宛梆傳演悠久而少有文字記述的歷史;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諸多珍貴資料既是歷代宛梆人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又為后續的宛梆本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新的平臺。
(三)發展研究漸入佳境如果說本體研究的視域是宛梆的橫斷面,那么發展研究則是從縱向揭示和探索宛梆如何薪火相傳而不至于中斷湮滅的問題。為了使宛梆藝術代代傳承下去,內鄉縣委政府、宛梆劇團及學術理論界一直高舉繼承與創新的旗幟,堅定不移地推動宛梆事業,從而使宛梆發展研究漸入佳境。就內鄉縣委政府而言,他們扮演著宛梆事業發展研究積極的參與者和支持者的重要角色。每當在宛梆發展的關鍵時刻,他們都密切關注、深入研判進而果斷決策。這些研判是宛梆發展研究的基本組成部分,而以此為基礎作出的決策則是宛梆持續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基于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創造的良好條件,宛梆劇團發揮著宛梆發展研究主力軍的作用,他們在古裝劇目與現代劇目相結合、吸收借鑒現代音樂元素、培養后備人才、積極開拓市場、爭取域外影響、服務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包括省內外高校在內的音樂及文藝界專家學者在宛梆發展的研究中也扮演著“智囊團”的角色,他們在事關宛梆發展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索,建言獻策,發揮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二、宛梆研究的薄弱環節
宛梆研究雖然取得了上述可喜的成就,但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求而言,至少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還顯得比較薄弱,亟須加強和改進:
(一)研究團隊需要進一步整合目前,由內鄉縣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宛梆劇團和包括省內外高校在內的音樂及文藝界專家學者群組成的宛梆研究團隊已初步形成。這其中,內鄉縣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團隊中的地位尤為突出,發揮著決定和主導作用。他們經過不懈的探索,找到了適合宛梆特點的管理體制:即實行宏觀上的管理以確保劇團正確的發展方向,并通過編制和經費等方面的支持為劇團的存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賦予劇團較大的自主權,由劇團自己決定劇目和形式進行傳演活動。這樣的體制是成功的,宛梆的存續和發展正是得益于這樣的體制而宛梆劇團和專家學者對于宛梆的貢獻也是在這一體制下取得的。另一方面,整個研究團隊還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特別是劇團和專家學者之間默契度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在彼此協同、密切合作等方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畢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只有在研究各方的密切協作下才能整體推進并取得實效,這就使得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因此,筆者建議研究一下成立宛梆研究會的可行性。若該會能夠成立,并通過該會將研究和關注宛梆的有關各方面的力量吸收進來,組織起來,通過組織規劃、協調運作,和唱共鳴,宛梆的發展必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研究視野需要進一步拓展目前的宛梆研究已涉及到古裝劇目與現代劇目相結合、吸收借鑒現代音樂元素、培養后備人才、積極開拓市場、爭取域外影響、服務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在此基礎上還應進一步開闊研究視野,將研究的觸角向宛梆發展定位和如何走出去延伸。發展定位是宛梆研究中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它所考慮的主要是是繼續堅持宛梆的地方性、鄉土性和獨特的演唱風格、特點和技法還是為了生存和效益而放棄傳統特質、一味取悅觀眾和其他藝術形式趨同化的問題。實際上,在宛梆的傳演實踐中這樣的問題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鑒于此,開展對于宛梆發展定位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宛梆如何走出去的問題也亟宜引起關注,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宛梆品位提升和增強生命力的大問題。宛梆被喻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于今看來這一評價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正是這種活化石的風格性情成就了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望,但也正是這種活化石意味著宛梆長期以來的因循守舊和進取求變之心的不足。當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沉浸在宛梆因所處地域褊狹、少受外來文化浸染而保持古樸之風的時候,我們何曾想象到早點主動走出封閉,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使宛梆發展得更好?
(三)研究重點需要進一步明確在上述研究視野拓寬的基礎上,對于宛梆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明確重點。那就是在追求劇目的精致、精彩、精品目標的同時,全面提升演職人員的知識理論素養和實踐業務能力,著力培養公眾的欣賞能力。這三個方面是三位一體,密切聯系的,需要實現彼此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有效地推動宛梆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就宛梆傳演實踐來看,這三個方面都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值得研究。就劇目而言,宛梆的傳統戲有300余部,而目前內鄉縣宛梆劇團以及為數不多的民營劇團常演的傳統劇目不過二三十部。雖說近幾年有一些新劇目的生產,但受條件的限制不能經常上演,傳統劇目依然是演出的主要內容。就演職人員來看,除了少數幾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外,人才整體上的匱乏問題突出。這些宛梆自身的原因導致演出劇目少、質量差、形式單一,加上地方戲知識普及不夠,使得觀眾市場持續萎縮尤其是難以贏得年輕人的喜愛。針對這些問題首先要加大走出去、請進來方面的研究力度。嘗試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把宛梆的編劇、音樂師、骨干演員派到音樂院校有目的性地進修深造,聘請戲曲名家指導幫助,采取優惠政策積極吸引音樂院校畢業生到宛梆就業,補充新鮮血液,全面提升宛梆。其次,要解決宛梆的觀眾基礎問題就應該加強相應知識的教育普及研究,立足國民教育,培養戲曲觀眾,應該“構建一個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既有正規教育也有非正規教育的層級分明、目標明確的全方位教育系統。
作者:魏艷斐單位:南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