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預測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蓬壺地區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資料,統計區內不同單元地質體元素的各類參數,探索區內元素空間分布與成礦元素共生組合關系;根據元素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分布規律及成礦控礦因素分析,初步劃定了2處找礦預測區。
關鍵詞:地球化學特征;成礦潛力;礦產預測;福建蓬壺
1區域地質特征
區域成礦帶位于永-梅州坳陷成礦亞帶之東部,橫跨壽寧—華安斷隆帶和福鼎—平和斷陷帶2個五級構造單元。出露地層以中生代上統南園組(J3n)為主,局部見有第四紀沉(堆)積物。經歷了多次構造成礦作用,主要有華力西—印支、燕山等,其中燕山期最為顯著。陸相火山作用及燕山期巖漿作用是本區主要的成礦作用。
2地球化學特征
各地質背景反映了元素的不同地球化學演化結果,表現為元素分布的不均一,同時也導致表生環境中的水系沉積物所含元素分布的不均勻,通過元素在水系沉積物中的含量分布規律,探討元素在不同地質背景的分布特征。研究區內開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分析了Cu、Pb、Zn、Ag、W、Sn、Mo、Bi、Au、Mn、As、Hg、Sb、Co、Ni、Cr等16個元素。
2.1元素背景特征研究區采集了459個水系沉積物樣品,剔除特高值后,統計各元素(主要成礦元素)的地球化學參數見表1。(1)相對于全省平均值而言,水系沉積物中Cu、Bi、Sb、Au相對富集,其它元素與全省平均值大致相當。(2)由各元素的變異系數可見,沒有大于1的元素,但Bi大于0.7,反映了其含量在空間分布上差異相對較大。由各元素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可見成礦元素在區內的含量域較寬,有利富集成礦。(3)由研究區各元素含量的頻數分布直方圖,各元素含量頻數分布型式均為近似對數正態分布,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離,多呈單峰形態。其中Hg為負偏倚,其它元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偏倚。反映了區內元素部分受后期地質作用疊加,經歷了不同的地球化學演化旋回,存在后期活化遷移、疊加富集。
3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3.1單元素異常特征研究區圈定單元素異常共51個,成礦元素異常的分布與礦床(點)分布基本吻合,主要成礦元素異常特征見表2。
3.2綜合異常空間分布研究區共劃分了6處綜合異常,其中有1處評為甲類異常,1處評為乙類異常,4處評為丙類異常。各綜合異常的空間分布見圖1。由圖1可見,研究區內綜合異常有3個相對密集分布區:①沿研究區西部蓬壺鎮~東坑村一帶燕山晚期侵入巖接觸帶呈北東向串珠狀分布,特別是綜合異常密集分布于花崗閃長巖出露區;②在研究區東部沿近南北向呈斷續分布,異常多出現在近南北向構造部位和石英閃長巖出露區;③研究區中部石英閃長斑巖出露區異常沿北東向斷裂帶分布。而在研究區中北部燕山晚期花崗巖出露區則相對較為“干凈”,僅個別異常分布。綜合分析異常與地質背景的一致性可見:異常規模較大的綜合異常主要分布在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強烈,礦點出露集中的地方,特別是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出露的區域。由此認為:研究區中酸性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石英閃長斑巖等含礦地層大面積出露,北北東向、北東、北西向多組構造發育、交匯,燕山期巖漿活動頻繁,是研究區尋找鐵多金屬礦的有利地段。
4成礦預測
4.1成礦地球化學分析本區區域上處于閩東成礦帶的鐘騰及外圍銅地球化學異常域,該地球化學異常域銅的分布有一明顯特征:大片火山巖分布區為低背景分布,花崗閃長巖體分布區形成局部高背景分布。異常元素組合以Cu-Mo-Au-Bi為主以及弱的小規模Pb-Zn-Ag等元素異常,組合相對簡單。主要反映熱液脈型銅鉬或鉬銅礦化以及斑巖銅礦異常特征。礦產預測類型的確定,主要依據研究區的主要成礦特點及所處區域成礦地球化學背景場特征,確定本區主要以斑巖型(羅卜嶺式、鐘騰式)銅多金屬礦為主,礦產預測類型確定為斑巖型銅多金屬礦。
4.2成礦預測區圈定根據1∶5萬化探異常特征,主成礦元素內帶異常發育,具一定規模,元素組合復雜,結合成礦地質背景分析,圈定銅地球化學找礦預測區2處:①筆架山銅多金屬礦預測區(HS-3);②東坑銅多金屬礦預測區(HS-2)。其特征如下:(1)筆架山銅多金屬礦預測區:1∶5萬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有HS-3(甲)CuAuAg異常;1∶5萬磁測圈定CT-4,推測深部有隱伏巖體。本區具斑巖型銅多金屬礦的成礦要素:燕山晚期侵入巖含礦建造,物化探異常有利找礦。通過踏勘檢查,該預測區發現有4個小礦化點,礦(化)體產出于花崗閃長巖、花崗斑巖、石英二長斑巖內,礦(化)體呈星散浸染狀、細脈狀;圍巖蝕變主要有鉀化、綠泥石化、硅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礦物成分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輝銅礦、銅蘭等。(2)東坑銅多金屬礦預測區。1∶5萬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有HS-2(乙)CuAuAg異常;1∶5萬磁測圈定CT-3,推測深部有隱伏巖體。本區具斑巖型銅多金屬礦的成礦要素:燕山晚期侵入巖含礦建造,物化探異常有利找礦。通過踏勘檢查,發現該預測區構造發育,以一系列平行或網格狀節理裂隙為特征;中~酸性巖脈發育,為成礦提供熱源與成礦源。礦床形成機理為:燕山晚期富含Cu、W、Mo等元素的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斑巖、花崗斑巖等在侵位過程中,隨著溫度、壓力、Eh值的變化,在巖體內部有用組分富集、沉淀,形成細脈—浸染狀斑巖型鐵(銅)多金屬礦床。5結論(1)通過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統計了區內16種元素地球化學各類參數,并圈定了各單元素異常共51個、綜合異常6處;綜合異常有3個相對分布密集區;(2)通過地球化學異常分析、成礦地球化學分析,初步劃定2處銅銅地球化學找礦預測區,通過踏勘檢查,均有發現礦化蝕變,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為下一步找礦提供了地球化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羅永根.安徽休寧地區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預測[J].四川地質學報,2012,32(Z1):20-23.
2徐巖.甘肅李子園地區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預測[J].甘肅冶金,2004,26(2):71-73.
3福建省地質礦產局.福建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
4王鳳林,趙萍,何財富,等.青海坑得弄舍金多金屬礦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J].礦產勘查,2011,2(5):574-583.
5蔡分良,姚鐵.新疆葉爾羌河上游區域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預測[J].物探與化探,2004,28(5):405-409.
6劉芳.新疆吉木乃縣達爾汗地區化探異常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J].新疆有色金屬,2012,35(5):10-11.
作者:朱啟象 單位:福建省 197 地質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