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電影色彩藝術的解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影文學雜志》2014年第十四期
一、色彩對電影的詮釋作用
(一)色彩喚醒了電影的藝術意識從以前的黑白默片到現在色彩運用得淋漓盡致的商業大片,電影的創作越來越意識到運用色彩去結合影片情節。每一部影片在創作過程中,色彩都在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專業的色彩表現手法,或迎合當前觀眾的欣賞需求,或從美學角度出發,都能使影片的美學藝術得到展現,使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感受到逼真的場景變化,使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更易于理解影片所展現的主題思想。色彩手法的運用可以更直接表達電影的藝術思想,通過影片的整體色調,運用色彩去詮釋影片的基調,表現人物的情感。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色彩的反應有著最直接的喜好或心理感受,如暖色系、冷色系。當人們看到暖色系會感到溫暖、舒適、輕松;而冷色系會令人感到寒冷、冷清甚至恐怖。色彩在電影中運用,結合影片所反映的歷史、社會背景、人物刻畫、地域等因素,讓整部影片通過色彩組合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使電影的藝術魅力充分展現。
(二)色彩豐富了電影的文化屬性陳凱歌1984年拍攝的影片《黃土地》,整部影片采用的基本色調是黃色,而黃色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顏色,黃河、黃土高原還有一張張黃色的面孔,整部影片的色彩運用黃色強烈表達中華民族質樸、善良的心靈。影片以黃色為基調,能刻畫出強烈的畫面效果,展現西北民族風俗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整部影片中的色彩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一種傳統的文化象征,使電影具有底蘊十足的文化風味。在民族電影中,色彩的運用需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對表達民族主體的電影,運用的色彩手法必須結合一定的歷史、一定的地域進行。色彩具有文化傳承的特點,使得色彩具有文化底蘊。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說中存在五色學說即青、赤、黃、白、黑,色彩在中國的哲學、文化藝術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電影中運用中國傳統民族色彩,色彩是美術的表現形式之一,電影在傳統色彩上不斷探索并進行創新,賦予色彩民族生命,使色彩直接表達電影的美與意味。
二、色彩在電影中的功能
(一)渲染電影意境與氛圍色彩在現代電影中不僅僅是一種表現手法,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影片可以通過色彩的運用表現一種意境,營造一種氛圍。如周迅主演的影片《蘇州河》中,其中的色彩運用與蘇州江南的婉約風景相協調,使整部電影渲染上一層朦朧的江南水鄉的淡淡的迷離又真實的情感,不僅有淡淡的哀愁,還有蘇州河上尋找愛情的一種迷茫的失落感。又如《臥虎藏龍》影片中,李安運用色彩展現古代武俠的一種精神,采用古代大俠的灰白色調,展現出極具東方特色的武俠場景,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觀眾可以感受到影片猶如中國山水畫的美。影片連武打的場景都采用白色與綠色,人物穿梭在茂密的翠竹林中,在色彩運用上,白色代表善良與純潔,代表著正義,而綠色表現生命的力量與希望活力。通過色彩的組合,體現出影片的基本思想內涵,追求一種儒家的虛無與和平。著名導演陳凱歌的代表作之《趙氏孤兒》,作為一部成功的商業影片,《趙氏孤兒》的主色調是黑色與紅色,黑色將屠岸賈的陰險毒辣渲染得淋漓盡致,而紅色將屠岸賈在趙家血洗的場景刻畫得令人痛心與悲愴,影片的兩種主色調為影片渲染了意境與氛圍,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二)展現人物情感與心理色彩的運用就像運用光與影表現生與死的沖突一般,色彩是電影語言,在展現電影意蘊的同時,通過色彩的組合,觀眾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基本情感與感受。著名導演張藝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我認為在電影的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們情感波動的因素。我自己認為,從生理上說,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馬上喚起人的情緒波動。”一部成功的影片無不展現該影片獨特的色彩運用手法。影片善于利用色彩反映影片中人物的內心變化,并通過色彩刻畫人物的性格與情緒波動。影片《藝妓回憶錄》中的主要色調是暈黃色與暗藍色,其間穿插有紅色作為點綴。整部影片以一種柔和的色調貫穿其中,展現東方文化一種神秘的色彩和氛圍,影片采用灰藍色,渲染了一種凄涼、無助、冷清、寒冷的氛圍,將主人公久美子的命運通過色彩展現給觀眾。影片的夜晚采用的色調基本是冷色系的,昏黃的燭火、灰藍的色調暗示主人公的命運。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影片中,張藝謀運用金黃色將皇宮中的腐敗、鉤心斗角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金黃色中摻雜著猩紅,暗含皇宮和平下的血腥與黑暗。
(三)表現影片的藝術主題與思想色彩是導演用來表現電影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色彩在影片中不能使用過度,適度的色彩運用才能使整部影片保持一種色彩基調,才能更好反映影片的主題思想。如《黃土地》影片中貫穿整部影片的是黃色,展現炎黃子孫的淳樸、善良及中華民俗風情。又如張藝謀電影《紅高粱》中,影片的色彩基調是紅色,采用大紅、鮮紅等明麗的紅色,張揚一種亢奮、震驚的心理,不僅充滿活力,更代表一種生命與熱力,表現出主人公一種熱愛生活、敢于拼搏的熱情性格。而張藝謀另一部影片《千里走單騎》中,整部影片采用草原上原生態中的一種意境,用遼闊寬廣的湛藍色彩表達出主人公的心境,反映影片的主題思想,以最純真質樸的色調,展現親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在張藝謀影片《三槍拍案驚奇》中,運用多種明亮的色彩對人物進行刻畫,不僅服飾上用鮮艷的色調,還在場景中使用暗色系進行襯托,強烈反映人物的性格,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色彩特點。在黃土地上人物的穿著明亮,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反映影片的主題思想。
(四)色彩產生象征與暗示的意義陸川的作品《南京!南京!》在色彩使用上采用黑白色調,剔除彩色畫面,不僅是根據主題的需要,更蘊涵了對中華民族遭受的摧殘一種悲愴的默哀,使整部影片不僅從視覺效果上讓觀眾深深感受到震撼以及對侵略者的憎恨,還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文化層面,把抗日時期的色彩運用于電影中,使色彩有了獨立的表現品格,使色彩擁有自身的價值。色彩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以給影片增添藝術魅力,色彩可以讓觀眾有想象的空間,可以使影片產生象征與隱喻。色彩可以讓人充滿想象,不僅具有主客觀的聯想性,還能讓觀眾根據色彩的冷暖系及影片的情節產生聯想,電影的導演們正是利用色彩的象征性與暗示含義,大膽地運用色彩表現電影的主題思想。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運用色彩的民族,從古代的彩釉可以看出中國人對色彩的運用。色彩本身帶有強烈情感因素,不同的色彩影響觀眾的情緒。電影通過對色彩的運用,不僅根據觀眾的心理,還依據劇情設計出不同的色調,反映影片的生活場景,主題思想,導演們有意識地運用色彩去表現影片暗含的韻味與意義,不僅幫助影片反映劇情,還刻畫人物的性格,暗示人物的發展命運等。色彩并不是一定要同現實生活一致,在影片運用中帶有一定的夸張效果,才能更好地達到象征或蘊意的效果。
三、結語
色彩的運用,使電影藝術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主題及素材,電影藝術的魅力也得到了顯現。影片也需要色彩進行完善與塑造,一部好的影片不僅是電影劇情的淋漓盡致的展現,更應該讓觀眾享受到一場色彩的視覺盛宴。中國電影展現的色彩藝術還遠遠不夠,仍需要電影人不斷去挖掘,不斷地運用更深層次的色彩語言去表達、去反映影片的主題思想。目前我國的電影色彩手法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是與國際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應在學習國外影片對于色彩手法運用的同時,融入我國傳統的色彩創作手法,促進我國電影藝術的發展。
作者:張欣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