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祁連山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在客觀因素氣候變化、過量的畜牧產業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祁連山原本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水土流失現象也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同時,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之下,也加劇了祁連山地區的環境脆弱性。為了更好地落實我國可持續化發展的戰略要求,當前祁連山最為關鍵的任務即為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為進一步研究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本文基于有效工作實踐,提出了具體治理措施,希望分析能夠提高認識,并進一步促進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從而提高國家生態環境建設質量。
1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一個動態化的長期性流程,受到各個因素的影響,同時生態環境的改變還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如人口數量的改變、自然系統的損壞、社會產業發展不和諧等。祁連山生態環境顯示:涵養水源植被減少,生態逆向演替,森林功能弱化;荒漠化明顯,草場退化,載畜能力下降;出山徑流量祁連山東段減少,中西段略有增加趨勢;氣候變曖,生物多樣性受損;冰川明顯萎縮,雪線逐年上升;水土流失嚴重,林草地質量下降。一是自然因素加劇生態環境變化。自然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氣候越發干燥,從而加劇了祁連山地區中冰川結構的融化速度。二是歷史開發活動與現行政策沖突。上世紀70年代后批建的產業發展,其理念與我國目前現行的相關環境保護方法有較大的出入,其往往一味強調經濟的發展卻忽略了環境保護,導致祁連山生態系統的破壞。引起坍塌和水土流失、引發地質災害,恢復周期長,投入巨大。三是區域民生與生態承載力矛盾突出。打破了保護區的生態系統平衡,甚至有些地方處于嚴重超載狀態。超載將加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惡性循環。四是綜合生態監測系統不完備。目前對基本現狀數據的全面監測與掌握缺失。此外,祁連山當地的職能部門缺乏應有的溝通交流,沒有做好應有的共享工作,盡管通過監測等方法采集了一定的數據,但是無法較好地進行聯動,從而制約了祁連山區域有序的環境工作開展。
2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措施
從根本上改善問題,必須要從思想上、根本上進行改善,才能改善祁連山的生態環境。祁連山沿線各地政府采取封堵探洞、回填礦坑、拆除建筑物以及種草、植樹等綜合措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祁連山保護區核心區農牧民移民搬遷。
2.1生態環境治理建立綜合監測系統與網絡,建立數據集成共享機制,提升生態風險評估與預警能力。通過對保護區網絡平臺實時傳輸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實現對保護區重點企業各種監控數據的在線傳輸。采取無線監控的方式對保護區各種數據及畫面進行實時傳輸是最為合適的環境監測方案。
2.2環境治理措施防止土地荒漠化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要保衛好黃河的源頭,杜絕任何個人或企業在源頭進行工作。同時,在黃河沿線加量種植植被,在規定的期限內嚴禁任何單位進行捕撈、打獵等活動,真正意義上落實退耕還林、還原原有生態面貌的目的,更好地保護祁連山景區。
2.3加快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要充分整合祁連山景區的現有資源,落實好保護區的劃分工作,驅動祁連山形成“大保護區”的自然格局。成立跨區域統一管理和執法機構。
2.4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優化祁連山當地的產業內容,找尋出質量高、效益好的產業進行大力推廣。
2.5構建完善的科研體系整合祁連山生態保護治理優勢科研力量,開展生態保護基礎與技術創新研究;發揮科技智庫作用,開展跨學科聯合攻關。
2.6開展生態紅線劃定研究開展生態承載力評估,界定生態保護紅線。研究好祁連山當地的生態系統,確保自身的產業多元化,設置好相關底線。
2.7加快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做好生態系統的審查工作,落實好每一塊區域、每一個單位的相關責任,做到“誰污染、誰治理”的相關工作,通過政府職能單位的統一調度和分配,力求將全新的技術和方法,推進到祁連山當地的各個企業之中。針對部分權益受到一定傷害的個體或單位,需要依法進行一定程度的補貼,保證每一個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完成績效考核的任務。
2.8加強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示范在祁連山進行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到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好自身修復園區的示范基地,從而做出相應的表率工作,驅動祁連山當地的每一個工作人員和企業單位,做好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環境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生態環境的還原工作時,還要考慮其經濟效益,從而推動祁連山當地的自然景觀得以可持續化發展。
3結語
實施祁連山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治理恢復礦區生態環境,整治復綠廢舊宅基地,恢復地表植被;實施生態移民,減少人類活動對祁連山自然環境的壓力,并輔以工程措施對遷出區進行生態修復,逐步提升森林、草原、濕地、農田等自然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按照“南護水源、中調結構、北治風沙”的總體布局,統籌抓好“節水、治沙、造林、防污”四個重點,完善“國家有投入、企業給贊助、科學做支撐、農民有效益”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論斷,實施生態環境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以破解環境難題,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推進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參考文獻
[1]郭金梅,顧永超.淺談祁連山肅南段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J].中國畜牧業,2018(07):67-68.
[2]湯文紅.水利工程建設對祁連山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23):49,53.
作者:汪有文 單位:武威市涼州區黃羊河水利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