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說教學中“空白”藝術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小說一般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具體的環境描寫,多側面地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凡是動人的小說里都藏著一種神奇的“魔力”,它不僅使人捧起閱讀后欲罷而不能,且讀完了還依然會久久沉浸于其中。小說教學中的“空白”藝術,是指教師對作品的解讀留有余地,留下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質疑、釋疑,然后協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更能健全學生的人格素養。
一、調動興趣是準備“空白”教學的前提
皮亞杰強調:“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因此,調動學生的興趣便成為至關重要的事。首先,我利用影視資料,讓他們從感官上接受小說。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盡量讓學生先從影視文學中對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并形成自己初步的感知,為學習小說奠定一個基礎。例如,在教《項鏈》時我先播放影片,讓學生在人物夸張的表演中對文本產生一定的興趣,并引導他們注意影視文學和小說的區別,從而能去塑造思考人物形象的意義。影視作品的播放不僅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快感,而且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原著和影視作品的區別,從而深入研究文本。如教《林黛玉進賈府》時,影視作品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將一個小心翼翼,唯恐多說一句話的林黛玉刻畫得栩栩如生,這或許是原著所不能達到的,學生的興趣瞬間就被激發出來了,因而再讀原著時,學生就更加關注描寫的語言,能夠體會到曹雪芹語言運用的妙處。
學生閱讀的興趣為教師的“空白教學”提供了可能。其次,讓學生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失街亭》時,我利用一節課讓學生講自己所了解的《三國演義》中故事,學生大多能講出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等人的故事,而且大家對諸葛亮的智謀非常佩服,尤其是空城計的使用,認為他能神機妙算,簡直就是一個神人。抓住這一點,我就問學生:“如此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為什么要用這么險的計?”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知道是失街亭的緣故,是迫于無奈走的一著險棋。再真正地走進諸葛亮,了解馬謖。在自己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培養了的自己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更深入地了解了作品,從而為后面教師的“空白”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次,創設情境,體驗小說。畢竟小說與現實有區別,尤其是古代小說,為了讓學生與作者減少距離,我讓學生扮演小說中的角色,通過自己對小說的理解來表演從而進一步揣摩人物形象。如讓學生模仿王熙鳳的出場,從而在笑聲中體會她的潑辣、放肆,體會她在賈府中的特殊地位。總之,通過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一切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小說產生興趣,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教師才能夠組織“空白”教學。
二、質疑問難是組織“空白”教學的必要條件
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是能夠提出疑難問題,是關乎學習能力強不強的問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實質上也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天生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即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因此,對學生的好奇心,應當給予尊重、保護和引導,以激發他們探索新問題的興趣。首先,我們要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教學中除了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外,還應當給學生質疑問難創設良好的環境。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完全或不完全的或尚未有結論的問題或背景,使學生能積極思考、大膽設想而質疑問難;也可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情境,并自行提出疑難、自行思索解決,以鍛煉學生質疑問難的主動性。剛接觸《祝福》時,學生就提出很多有意義的問題,如課文寫的是祥林嫂的悲慘命運,那為何以“祝福”為題呢?魯四老爺說“可惡!然而……”究竟什么“可惡”?“然而”又怎樣?等。這些對理解小說的主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不僅要引導學生在課文的關鍵處和“留白”處設疑,還要引導他們在無疑出質疑。課文中有些語句、段落或情節等,學生閱讀時不覺得有疑問,往往一瞥而過,而這些“無疑處”有時卻是理解課文的樞鈕,或者是容易發生差錯的要端。若能引導學生在課文“無疑處”質疑問難,既可激發學生深思,深思后釋疑又可促進學生求得對課文的深入理解。例如,學了《祝福》這篇小說后,有學生提問:“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不少同學認為這是個不屑一提的問題,然而真要回答卻也頗費思量。其實小說并沒有具體交代樣林嫂的死因。經過分組討論后,大家才取得了共識:從小說的內容上判斷,可推出祥林嫂是“老死”的,猶如一盞油燈油盡燈滅一般。祥林嫂“老死”的結局大大豐富了人物形象的內涵。勤勞、善良的祥林嫂只希求依靠自己雙手的勞動度過一生,可是在那個社會的專制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多重摧殘下,這個不到四十歲的中年婦女的生命卻早早枯萎了。未老先衰,未到老死之年而“老死”,這正是祥林嫂這一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形象所具有的獨特的典型意義。我們教學《祝福》這篇小說時,學生們若能在上述這一“無疑處”質疑問難,顯而易見能有效地加深對小說悲劇意義的認識。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倘若能經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并給質疑問難創設良好的環境,善于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激疑促思的適宜點撥,又注意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技巧,那就能大大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勇于質疑問難,表現了一種求知欲,包含著智慧的火花。敢于質疑問難,體現了一種探究精神,孕育著創造。久而久之,能使學生養成積極思維、大膽思維、認真深思、反復多思的好習慣,不僅勇于對課文的內容質疑問難,而且敢于對教師的講授質疑問難,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
三、教授學法是實施“空白”教學的關鍵
學生在學習中會有這樣的體驗,面對全新的課文不知怎樣去學,從哪個角度去入手。如果教師不在學法上加以指導,學生不知所措,這樣的課堂將是死水一潭的“空白”。要實施課堂的“空白”,關鍵在于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首先,教會學生學習的步驟。一篇文章的教學方法有多種,但是教學的步驟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小說教學可分為四步:理情節———研人物———析環境———揭主題。教師可先將學習的步驟交給學生,使讓他們能夠知道怎樣去閱讀小說。其次、教會學生把握分析小說的重點。小說的重點不外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小說的主題。只有把握了重點,學生才不會漫無目標,閱讀時也不至于亂成一鍋粥。
四、巧設“空白”是實現“空白”教學的根本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忽視,但教師的“導”也非常重要。教師只有經過精心地備課,巧設課堂“空白”,才能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地位。
(一)留出“空白”,初探課文盡管小說沒有散文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感情,但是同樣不能忽視讀的過程。初讀課文時,教師不要做任何解說,以免先入為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留下初期閱讀的“空白”。在學生閱讀時可要求學生首先就小說作出自己的評價,并進行批注。同時將自己對于文本的疑惑寫下來,以便于交流。如教學《祝福》時,學生不明白為何反復出現“祥林嫂講阿毛”的故事,面對這樣的質疑,筆者只是要求學生站在祥林嫂的立場,替祥林嫂想想,而未作過多地講解,這樣在閱讀時,學生就會聯系祥林嫂的身世遭遇,聯系相關的時代背景,對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作初步地探究。
(二)巧設“空白”,研讀課文學生在初步閱讀之后,對小說有了一個了解,教師就應做相應的指導,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在小說《邊城》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首先用一個字概括一下讀完小說的感受。學生講了很多,如愛、美、情、真等。我再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他們將之概括為,愛是人間最美的真情。這樣學生很快就能體會沈從文寫作小說的意圖了。至于如何表現這個“愛”,則由學生精讀小說,找出文章中有哪些“愛”,小說又是如何表現這些的。教師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后,讓他們自己去領悟小說的主題及小說中“翠翠”的人物形象。這樣就避免了因教師的過多多講解而導致學生厭倦心理的產生。小說閱讀不可避免的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而學生也正是用自己的理解來解讀小說。因此,在小說教學過程中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并可將這些觀點提出來,在課堂上共同討論。學習《杜十娘》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杜十娘這個人物形象,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和所發的材料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閱讀體驗:①你最感動、最喜歡的、最反感的、最想說的、最先聯想的、印象最深的人、事、情。②你最欣賞的、最不明白的、最有異議的思想和寫法。③你認為最難懂的、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和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學生的思維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了,在發言中充分展現了個性思想,經過初步的自由討論學生獲得的感性理解較多,為了讓學生有個理性的把握,我針對幾個方面提示學生有目的的討論。①試找出文中有關“百寶箱”的描寫,并體會該描寫對人物塑造所起的作用。②如何看待杜十娘這一人物形象?③討論:如何認識杜十娘的命運結局?我適當引導學生,并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學生能夠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能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從而真正地把握小說的主題。教師的適當引導使得學生能夠很快把握小說的主題,避免走過多的彎路。
(三)留下“空白”,拓展知識一篇小說教完了,并不代表學生已經學完了,課本只是例子,關鍵應讓學生通過課本的學習,掌握把握小說主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因此,留下與課文有關的“空白”就顯得尤為重要。課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獨具匠心而留下的藝術空白,教師可借助這些“筆未到而意到”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處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例如,《項鏈》的結尾頗出人意料,那么瑪蒂爾德感到怎樣呢?是怨是悔?是喜是嗔?可讓學生續一個合乎情理的結尾,一方面加強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創造意識。這樣,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學語文的興趣也變濃了。第斯多惠說過:“不好的老師是轉述真理,好的老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在課堂上實施“空白”,就是讓學生更好地去發現真理。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自主活動、協作活動,學到的不僅是本課的知識,更重要培養了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謝小紅 單位:江蘇省姜堰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