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就業問題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大學生文化資本角度切入,對福州市4所高校應屆畢業生進行抽樣調查,分析大學生文化資本存在的問題,提出建構文化資本視角下高校促進就業的體系,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學生特點為基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以就業能力為目標優化學生的資格證書,整合所有的文化資本達到資源最優化,促進學生與企業更加準確有效的雙向選擇,同時提升高校就業質量和就業率。
關鍵詞:文化資本;大學生;就業大學生
文化資本的具體內容是就業能力、文化素質和技術證書等資本,這些正是大學生找工作時必須準備的就業條件。文化資本的盈虧代表著大學生自身就業條件的優劣,這勢必影響到大學生就業的好壞。依據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來看,就業狀況的好壞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等文化資本因素密切相關,從這種情況來看,大學生的文化資本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就業問題。大學生文化資本積累不足和質量不高會嚴重影響其就業之路,導致其走向就業困境。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出現了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而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即所謂的就業“兩難”現象。從根本上說,還是因為大學生在學期間積累的就業文化資本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很多學者已從社會環境、社會結構、社會資本、擇業觀念和擇業行為等角度做過詳盡的研究[1~4],但從文化資本角度研究的較為少見。本文擬從大學生文化資本角度切入,剖析文化資本因素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一、大學生文化資本的盈虧情況
文化資本,即行為主體擁有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文化資源的總和,以文化能力、學術資格和文化商品的價值形式體現,具有獲得權力和利潤的能力,可為行為主體帶來利益[5]。而畢業生的文化資本表現為就業能力、文化素質和資格證書等資本。其中,就業能力資本包括了專業知識、綜合技能和實踐經驗等;文化素質資本包括職業素養和興趣習慣等。資格證書是前兩者的制度性表現。故大學生的文化資本可分為綜合技能、專業知識、實踐經驗、興趣習慣、社會關系、職業素養、資格證書等六大因素[6]。為了解大學生文化資本的現狀,從而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本文選取了福州市4所高校研究總體,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樣本。根據4所學校的學生規模分配定額的樣本數量,以文理標準在4所學校中分別抽取3個院系作為次級抽樣框,并按學生比例分配樣本數量,最后,在每個學院中采用概率抽樣中的隨機抽樣原則抽取一定數量的樣本。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35份,有效回收率為87.0%,主要調查結果如下。
二、大學生文化資本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以得出,大學生文化資本的各因素存量不夠充盈。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準備上,稍微側重在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和資格證書等資本的積累,但在求職技能、職業素養和興趣習慣等資本上卻十分匱乏。雖注重專業知識、實踐經驗、資格證書等資本的儲備,但是卻在質和量上不容樂觀,具體可闡述為以下幾個問題。
(一)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等就業能力資本不足就業能力資本是畢業生在校期間經過內化整合而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資本,是具有價值的不易被對手打敗的競爭力。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是畢業生求職的重要文化資本之一,但是學生出現專業知識不扎實的現象。而參與到校外的專業實習和就業崗位實踐也是用人單位招聘時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但學生在培養自身實踐能力的意識比較淡薄。如表2所示,當被問到“能夠同時掌握好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只占總數的11.2%,專業知識弱的超出總數的一半,有去較強社會實踐也只有45%。可見很多同學對所學專業知識掌握得不扎實,理論不強,實踐經驗不足,實踐能力薄弱。筆者對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專業目標培養與企業需要的不匹配。學校的一些專業和實習課程設置并未與企業求職崗位為最終導向,導致供求不匹配。二是企業與學校對接的實踐實習機制不健全,校企培養模式方向模糊導致學生實踐流于形式。三是學生也未將所學專業與未來職業定位聯系在一起,從而導致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不重視。
(二)職業素養和興趣習慣等文化素質資本匱乏布迪爾(1986)認為的文化資本是存于個人身體中的文化知識、技能與修養,以身體化、客觀化和制度化三種形式存在[8]199。高校畢業生除了加強就業能力資本的獲得,應當注重自身文化素質資本的積累以提升競爭力。在某些情況下,文化素質資本因素嚴重缺乏時,將會產生負效應,甚至顛覆原有的其他資本而影響就業機會的獲得。如表3中調查發現,企業看重的學生擁有的12項文化資本中人際交往能力、職業規劃意識、敬業精神、某方面技藝特等因素嚴重匱乏。許多畢業生存在缺乏較高職業素養的問題,他們職業道德觀念淡薄、未提前做職業技能培訓,也沒有長遠的職業規劃。當問及“你是否有做3-5年的職業生涯規劃時”,只有6%的人有明確規劃,對自己的未來目標清晰;40%的人有規劃但表示沒有考慮太多,剩下50%多的人表示從未規劃,對于畢業后的打算感到迷茫。當問及“四年里有沒有了解自己的興趣習慣和價值取向時”,僅有25.6%人回答有培養以應對未來求職。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一是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忽視了學生的職業意識培養,同時也因為師資力量少而學生人數多產生的懸殊,導致無法給予學生“一對一”的職業規劃和跟蹤培養。其次,學生缺乏對自我的興趣習慣、性格、職業技能和價值觀的了解,導致無法與未來的職業崗位和就業市場進行準確定位。
(三)與就業能力匹配的資格證書文化資本貧瘠資格證書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文化資本”,是文化資本積累的重要部分,也是畢業生為了增加就業機會的必要籌碼。但怎樣的資格證書資本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最應該去準備的呢?據有關用人單位反饋,當學生所持資格證書與所學專業知識、本人就業技能三者同時匹配時,最受企業歡迎。然而大學生獲得資格證書資本的最大問題是資格證書與專業知識相關性不強,甚至與所學專業和毫無關聯。根據表3調查顯示,學生大學四年獲得的英語計算機、各類獎學金證書排在前列,與專業匹配的職業資格證書卻相對較少占38.3%,排在倒數第4位。調查問及關于“考取證書的種類有哪些?”的問題,調查結果表示學生考證種類五花八門,最多的是考英語等級證、計算機證、駕駛證、普通話證、律師證、會計上崗證等一系列“資格證書”。如若學生沒有以拓展專業知識和習得專業技能的目的去考取資格證書的話,學生不僅無法深化專業知識資本,也不利于就業能力資本與資格證書資本的統一和傳承。當問及“考取資格證書的目的”的問題,有占一半以上學生回答“盲目跟風,為了應試考證”。大部分學生表示考了再說,卻沒有考慮資格證書與未來求職的技能是否匹配,對自身的發展無定位。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學生對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沒有合理規劃,沒有以未來就業崗位需要的技能為導向去積累資格證書。二是高校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理性看待資格證書的考取,再加上高校缺失對培訓機構的嚴格管理,導致各類培訓機構為了經濟利益充斥校園擾亂了學生的選擇。
三、文化資本視角下大學生就業體系的建構
經過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文化素質以及資格證書等諸多文化資本因素的分析,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的綜合就業競爭力,使大學生能夠在就業中做到準確的人職匹配和長遠的職業生涯發展,高校應構建促進就業的三維體系。
(一)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資本畢業生就業與高校、學生和企業密切相關,高校的教學培養最終目的是為了給企業輸送適合崗位的人才。高校應該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去培養學生綜合就業能力。首先從培養目標和教學課程設置上貼近企業需求,使學生能清晰認識到所學專業價值與市場需求的關系,以及今后發展走向;其次,在專業實踐上搭建好平臺,不斷完善校企合作的實習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多走進企業和社會。最后,高校應該多與相關企業聯系,聘任企業的專業人士為導師指導學生的課程實踐和設計,將企業的項目作為學生的課程項目來完成,以提升學生自身的專業技能。
(二)以學生個性特點為基礎提升學生文化素質資本個人品質修養和興趣愛好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培養和改善需要時間。不同的校園文化塑造受教育者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素養也大不相同。首先,高校應該創立自己學校的學科文化和校園精神,樹立大學生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學生在學校的文化框架下結合自身性格特點,塑造提煉成自己的品德修養,必然在未來就業觀和擇業觀中產生作用。其次,高校應從新生入學時開設對應的選修課,鼓勵學生自主培養興趣愛好、挖掘潛能。最后,學校應開設與就業相關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發展專家舒伯認為職業素養高的人比職業素養低的人更易成功,而且工作滿意度更高。因此,高校應針對學生的階段特征開展職業輔導,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意識到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求職的耐挫心理、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等文化素質資本,對未來準確職業定位和適應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求職成功率和適應力。
(三)以就業能力為目標優化學生的資格證書資本大學生積累資格證書資本并不是漫無目的,獲取資格證書的目的是用來提升就業競爭力,從而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它必須與所學專業知識、就業技能和素質培養等文化資本因素結合在一起。在就業過程中,資格證書可能是社會給予大學生進入職場的“資格”,但是不同的學科專業和企業類型,資格證書所具有的符號意義是不同的。只有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應用能力,反映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水平的資格證書,才是真正有“含金量”的憑證。首先,高校應鼓勵大學生把本專業學透徹,以習得專業技能為目標,在這個基礎上獲取證書更夠意義。其次,高校應引導學生獲取資格證書時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進入企事業即可直接達到較好的工作狀態,這不僅讓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可提前習得就業技能,而且也可以降低企事業的入職培訓成本。最后,高校應該加強資格證書相關培訓機構的監管。各類考證培訓機構充斥校園,大學生報考資格證書的培訓和培訓沒有經驗,容易上當受騙。學校可以舉辦輔導班或知識普及講座,引導學生辨別未來就業需要的。
企業認可的證書,對獲取資格證書有一個科學正確的認識。大學生就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面對嚴峻的就業競爭市場,出現了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匹配的崗位,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即所謂的“兩難”就業現象,主要因素是因為畢業生積累的就業文化資本不足所造成,畢業生常常出現專業知識不扎實,實踐經驗不豐富,就業技能不強,職業素養缺失,興趣習慣不重視,資格證書資本不匹配等問題,缺乏市場競爭力,使得大學生就業之路變得狹窄而陷入困境。畢業生應當拓展自身的文化資本提升就業競爭力,而高校要提升和拓展大學生的文化資本去構建就業體系,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學生特點為基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以就業能力為目標優化學生的資格證書,綜合整合所有的文化資本達到資源最優化,促進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更加準確有效。
參考文獻:
[1]呂淑萍.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觀的現狀分析及引導[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2]張宏文.社會資本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7
[3]昌忠澤.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行為經濟學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7,(1)
[4]戴佳.大學生就業與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合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6,(4)
[5]李琳琳.布爾迪尼文化資本的批判性內涵探析[D].南京:南京大學,2015
[6]陳國民.學校文化資本前沿理論探討[J].教育科學論壇,2010,(6)
[7]李祎迪.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狀況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5
[8]布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江小敏,陳沙麥單位: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