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戶部山民居的歷史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以戶為點:文化與習俗的具象
戶部山民居體現了以四合院為主要形式的住宅建設,但又獨具特色。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連接南北,文化上也是兼收并蓄,體現在民居住宅上也是南北風格相容,大體是“以北方的四合院為主,院落和院落之間巧妙的設置南方特色的天井進行組合。”因此,此處選取戶部山民居中的院落住宅作為基本形式分析其中固化的歷史,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1.院落住宅的總體布置和總體環境。戶部山民居院落形式主體為四合院,是種“由單體建筑按照一定的秩序,圍合著露天空間,形成合院式的群體空間”,帶有影壁、門樓,以中軸線向前、向后建前室、走廊、后室,左右延伸出廂房圍繞,從總體看,這些民居正是對當時徐州封建法制度、天人合一思想、陰陽五行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固化與凝結。2.院落住宅的裝飾內容和裝飾形式。傳統建筑裝飾大致可歸納為彩繪和雕飾,而徐州戶部山民居一方面礙于技術、政治因素等多方面限制,其裝飾色彩多以黑、白、灰三色為基調發展,層次變化并不豐富。另一方面,其雕刻裝飾卻異常發達,發展了包括石雕、木雕等多形式、多類型的雕刻藝術,其內涵主要表現為趨吉避兇的觀念以及禮制觀念,前者來源于中國傳統合和思想,后者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
二、以巷為線:生產與生活的通道
戶部山民居以其街巷式的形態體現歷史聚居制度的許多特點,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對民居規劃布局的影響。其一,巷道寬度多采用較寬的設計,中間用厚青麻石鋪設,兩側用青磚或規格較小的麻石鋪設;這是因為徐州地處偏北,冬天天氣氣候寒冷,這樣設計有利于冬日的陽光映射,感覺更加溫暖。其二,生產生活的結合,反映社會經濟功能的加強。戶部山民居的居住區是開放式的,居住區有一條街,兩側會有市肆店鋪,以此滿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形成繁榮的街巷景觀。這得益于明清手工業繁榮帶來的坊巷制度的發展,使得戶部山民居展現商住一體的個性化發展。例如,戶部山北麓的戶北巷與馬市街一同構成了“T”字型的折轉巷,“大約形成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葉已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的富戶們的集居地了。”這些商戶聚集在街巷,在這里生產生活,促進這里成為商業繁榮的經貿區;“從封閉的“里坊制”發展成為線性開放的“坊巷制”,再到街坊空間的多層次化和人性化,”體現的正是當時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經濟功能的不斷加強。
三、以坡為面:相地與相人的統一
根據線性劃分,以巷的分布路線劃分戶部山的平面空間。大抵是以戶部山東、南、西、北四個坡面進行分割,其中分別以戶北巷、戶南巷、戶東巷、戶西巷為分割線,而正是作為山坡地帶,在平面布局上又有不同于平面民居,具有自己特殊的分布特點。各民居都是以戶部山頂端的項羽戲馬臺等廟堂建筑為中心,以此為地標,放射狀地向山底環列分布。東、南、西、北四向的坡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分別有吉兇的象征意義,這就意味著每一塊坡面的民居戶主的地位與民居建筑都會有所差異。山南坡在中國傳統民居的布局中一直是最理想的位置,一般民居的院門會是東南方朝向,房屋左右對稱,在南坡的大院一般為地位顯赫,實力雄厚的大院,如余家大院、崔家大院、李蟠故居等。其次是位于東坡的院門朝東的大院,如鄭家大院、宅家大院等,這也占據了突出位置,而在靠近山底處也有院門朝北上的大院,在南向和西向都不可采取時,會選擇北向院門,但是院內房屋的整體布局仍朝南,房屋依舊由北向南、由低向高延伸,如巷南路得劉家大院、李家大樓、李同茂醬菜園、張記茶葉店等。然后,是西坡的大院,由于西向在八卦中是兇相,比起上述兩個坡面,上面的民居都較小,“朝西的大院皆分布于彭城南路的上街,如王家大院、周家大院等,這類大院院門朝西,院樓由西向東延伸,但每進院落仍為南北向四合院。”由這三個坡面的民居分布可知,中國傳統民居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風水陰陽五行觀念的影響,并且在房屋建筑的選址上也表現出等級的區分。
四、以山為體:自然與社會的融合
戶部山民居建筑群不同于山西、宏村等地民居的最大特色在于,這個建筑群以山體為依托,依山而建,形成不同于平原民居空間結構的立體分布格局。
1.俯視角度:外方內圓格局。不同于中國建筑傳統結構模式中強調以中軸線為中心均勻對稱的分布格局,以俯視角度觀察整個戶部山的格局則表現為“天圓地方”,布局為外方內圓三個層次。外圈為呈方形的商業街,西由今彭城路、北由今馬市街、東由今解放路、南由今勞動巷構成方形。中圈則是由環形的翟家巷內接成內圓,以此分布居住區。內圈則是以項羽戲馬臺為中心,明清時代先后建有文昌閣、東坡祠、奎星閣等,宣統二年(1910年)又建有“景賢”高初兩級小學堂,是一處士林文臺。以街巷劃分的三個層次,同時各伴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外圈繁榮的商業貿易對應商業氣息濃重的商貿精神;中圈的格調高雅的大院居民與戶主的風逸志趣相投;內圈的厚重歷史與學子文人的孜孜不倦,同時形成了三種文化圈相交的獨特的人文景觀。
2.正視角度:金字塔狀結構。從正視的角度看,以縱向線為線索,可發現戶部山的古民居建筑群體竟自然演繹成金字塔狀的結構,這種依山體由高向低劃分居住等級的分布格局是獨具特色的,而這也是對中國傳統等級意識與道德意識的最直觀的反映。以正視角度觀察整個戶部山的格局,可以看到,在金字塔最邊緣的地方,大都是以實業貿易為主的店,這個是整個金字塔的基礎部分;向上一層是城市中產階級的住房;再上一層次為官邸公館;次頂層為已經消失的三義廟、東坡祠等文星武圣的祭祀廟堂;最上層就是項王的戲馬臺。三角形素以建筑學中穩固美感著稱,而對這里的民居分布來看,這種分布格局給人的穩定感,不僅是對于房屋分布的層次而言,而是對整個居住于戶部山的戶主,這是一種不可打破的封建等級秩序的加強,以官為首,以富為先,以商為次,完全展現了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對“禮制”和“道德”的重視。
3.微觀角度:鮮明山體特征。從山體的整體可看出民居的分布格局特色,而從微觀角度看,更能體會其民居建筑上鮮明的受山體影響特征,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戶部山古民居充分利用了當地石材耐壓和防潮的特性,往往壘石或是鑿石為墻,房屋的青石基礎都較高,利用山體高差,修建高大的臺階使之非常有氣勢。其中,戶部山民居還創造性地運用“里生外熟”的鑄造墻體的方法,墻面外砌青磚,內墻則采用土坯為里襯,具有防寒保暖的功能,非常適用于北方的天氣。其次,因借山勢,巧妙布局。戶部山作為富家大族的聚集地,各戶主都注重尊重環境,注意對原有地位的運用,改變以往平面地形規劃,因山造景,因地制宜,利用山坡的高差度以階梯式豎向布局,南北相互依借。這其中,崔家大院的鴛鴦樓為最佳代表。“鴛鴦樓上下兩層,利用山坡落差建造,不設樓梯,朝向相背,樓前后各自開門,通往前后高低不同的院內地面,”再次,因山就勢,經營宅院。戶部山地勢較高處多建亭,如翟家的伴云亭,余家的蝴蝶亭,崔家大院的后花園等建于高爽之地,并依山勢鑿成樹葉形和魚形魚池。宅院經營講究風水,融于自然,因山就勢的建筑方式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使戶主與戶部山融于一體,根本統一,相輔共處。結合上述三種視角角度可知,戶部山民居建筑群以山為依托的建筑方式作為一種特色,在徐州乃至中國民居建筑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
五、結語
戶部山古民居建筑群是徐州在城市發展中所努力保留下來的連片建筑群,它體現著徐州的文脈發展和傳統特色,是徐州歷史真實的見證和充分的固化,本文在結合戶部山民居依托山體而建這一極為特殊的環境特點的基礎上,分析戶部山民居的歷史溯源和空間結構,通過空間的點、線、面、體四個空間要素對應戶部山民居建筑群的戶、巷、坡、山進行空間解構,以立體、直觀的視角剖析戶部山民居內化的文化傳統、生產生活、思想觀念等,體現其歷史價值,可見戶部山民居留給了我們豐富而寶貴的財富,因此我們不僅應強調探求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元素和信息,更要強化歷史元素和信息在徐州未來發展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
作者:湯敏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