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軍事訓練傷戰士住院天數影響因素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軍事政治學研究》2014年第4期
[摘要]目的探討軍事訓練傷戰士住院天數的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某軍區近六年收治的軍事訓練傷住院戰士信息,采用多重線性回歸模型。結果轉科次數、確診天數、是否手術、人員類別、是否病重/病危、入院情況、治療結果、性別及年齡對治療天數是影響因素。結論要高度重視疑難危重復雜的軍訓傷患者的救治,對于女性、年輕的戰士、海軍,既要治療軍訓傷,也要關注這類傷者的心理問題,有利于其早日歸隊。部隊要強調軍事訓練傷的預防,有效降低其發生率。
[關鍵詞]軍事訓練傷;住院天數;多重線性回歸
隨著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不斷加強,訓練內容增多、強度加大及技巧性要求提高,軍事訓練傷(以下簡稱:軍訓傷)的發生率也大幅度增高[1]。為更好地服務保障部隊官兵,掌握影響軍訓傷住院戰士住院天數的因素,對某軍區近六年所有軍隊醫院出院的戰士軍訓傷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某軍區下屬所有醫院住院戰士病案首頁上“軍事訓練傷”選項為“是”的病例。調取軍訓傷患者病歷首頁上數據的項目包括:ID號、患者性別、年齡、入院時間、入院情況、是否手術、轉科次數、病危病重情況、護理情況、治療結果、住院天數等。
1.2統計方法
應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以同期該軍區下屬醫院戰士平均住院天數為檢驗值,對軍事訓練傷戰士天數進行單樣本t檢驗。選取性別、年齡、人員類別、入院時間、入院情況、是否手術、轉科次數、是否病重/病危、是否有特級護理,以及治療結果共10項指標進行單因素分析。納入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變量,通過變量直接進入的方法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并由此建立多重線性回歸方程。
2結果
2.1描述性統計分析
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該軍區所有住院戰士126346人;其中軍事訓練傷19852例,占比15.71%,符合納入統計分析條件的病例19846例;男性98.64%、女性1.36%,陸軍76.92%、海軍16.81%、空軍6.44%,小于20歲者25.14%,小于25歲者75.65%。手術傷員46.40%,危重傷員1.38%,死亡傷員0.705%,危重傷員救治成功的占94.87%。
2.2t檢驗結果
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該軍區下屬醫院所有戰士平均住院天數為17.52天,軍訓傷戰士平均住院天數為18.52天。單樣本的t檢驗結果為:t=8.183,P<0.001。說明軍訓傷戰士住院天數與其他戰士住院天數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軍訓傷戰士住院天數相對較長。
2.3單因素分析結果
影響軍訓傷戰士住院天數的因素有性別、年齡、人員類別、入院時間、入院情況、是否手術、轉科次數、是否病重/病危及治療結果(P<0.005);住院期間有無特級護理與治療時間并無相關性(P=0.996)(表2)。
2.4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將性別X1(男=1,女=2)、年齡X2(<21歲=1,21~25歲=2,26~30歲=3,31~35歲=4,>35歲=5)、人員類別X3(空軍=1,陸軍=2,海軍=3)、是否手術X4(未手術=1,手術=2)、入院情況X5(危=1,急=2,一般=3)、轉科次數X6(轉科1次=1,轉科2次=2,轉科3次及以上=3)及確診天數X7(<3天確診=1,4~7天確診=2,8~15天確診=3,>15天確診=4)、是否病重/病危X8(無病重/病危=0,有病重/病危=1)、治療結果X9(治愈=1;好轉=2;無效=3;未治=4;死亡=5;其他=6)作為自變量,住院天數作為因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建立多重線性回歸方程有統計學意義(F=134.879,P<0.001)。獲得標準化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方程為∧y=0.02X1-0.016X2+0.033X3+0.061X4+0.028X5+0.101X6+0.095X7+0.03X8-0.026X9。X的系數為標準化系數(表3)。
3討論
本文應用多因素分析探討影響軍事訓練傷戰士住院日的因素及其可能的原因,結果表明,按照標準化偏回歸系數絕對值大小反映影響因素對預后作用大小的原則,轉科次數、確診天數、是否手術、人員類別、是否病重/病危、入院情況、治療結果、性別及年齡對住院天數影響較大,其影響程度按上述順序逐漸減弱。轉科過多、確診天數延長、有手術、海軍身份、病重/病危、入院情況一般、性別為女性治療時間較長,而治療結果為未治、死亡、其他及年齡較大的戰士治療時間較短。
3.1軍事訓練傷是戰士住院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原總后勤部衛生部頒布的《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與防治原則》規定:凡在參加軍事訓練中所發生的骨、軟組織或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經營衛生所以上單位的醫師診斷,停止正常訓練1天以上者,為軍事訓練傷[2]。本研究顯示,軍訓傷住院戰士在所有住院戰士的占比為15.71%,且軍訓傷戰士住院天數相對較長。一方面可能考慮基層條件有限,為了傷員康復,延長滯留醫院時間;另一方面,提示醫院要科學合理管理軍訓傷傷病員,達到出院標準應安排出院。研究軍訓傷患者住院天數,可作為軍隊醫院設置床位數的參考依據,是學科建設的發展方向。
3.2性別年齡和人員類別對住院天數的影響
女性發生軍訓傷后住院時間較男性患者長。女性軍訓傷總體發生率較男軍人高、發生部位以下肢和腰背部為主、環境適應性訓練傷發生率較高、心理因素致訓練傷發生率較高等[3],因此要立足于女軍人生理特點,關注生理期問題,進行環境適應性訓練;重視女軍人心理特點,及時進行心理干預;編寫適合女軍人的訓練教材;合理安排訓練科目;規范、科學組訓。25歲以下發生軍訓傷后住院時間較年長者長,占比高達75.65%。年輕軍訓傷患者中以新兵居多,一項關于我國新兵基礎訓練期軍事訓練傷發生率的Meta分析發現[4],近20年來我國新兵基礎訓練期軍事訓練傷合并發生率為20.0%,時間趨勢分析顯示近十幾年我國新兵基礎訓練期軍事訓練傷發生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未見下降趨勢,提示未來應該在總結以往訓練傷防治措施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新兵基礎集訓期訓練傷的預防工作。海軍戰士發生軍訓傷后較陸軍、空軍的住院時間長,一定程度反映海軍軍訓傷相對較重。在譚愛春Meta分析中[4],海軍軍訓傷合并發病率為26.6%,高于陸軍的20.8%、空軍的22.8%和武警的21.9%。有研究顯示[5],在海軍新兵基礎訓練、陸戰隊海上訓練,以及艦船人員的訓練中,軍事訓練傷均多發于下肢,占受傷總人次的30%~80%。海軍軍事訓練傷主要分為3種類型:一是急性創傷性損傷,除了常見的傷情外,艦船人員還有擦傷、扭傷、燙傷等。二是過勞性損傷,陸戰隊海上訓練以應力性骨折最為多見。三是環境性損傷,中暑、曬傷、游泳耳病、海蟄蜇傷等常見。海軍軍訓傷的多樣性,提示深入開展系統研究,突出重點保障項目及對象,重點研究訓練量大、訓練環境特殊的海軍陸戰隊、艦艇官兵、新兵等,注重形成系統方法、監督制度和保護措施,也要加強海軍基層部隊的康復技術。關于海軍軍訓傷的文獻報道較少,與譚愛春的報道一致,說明要加強海軍軍訓傷的有關研究。
3.3患者病情和診療方案對住院天數的影響
軍訓傷患者轉科,一方面說明傷情復雜,存在多發傷、混合傷,一方面可能住院期間出現危急重的并發癥,這類患者病情比較復雜,也說明醫院高度重視,盡可能提供最專業的治療。入院后確診天數較長,說明傷情復雜,未能及時明確診斷。手術患者因術前準備和術后康復均需假以時日,且與今后的評殘有關,所以住院時間較長符合實際情況。14例死亡病例中,分別是中暑7例、腦外傷4例、多發傷1例(合并腦外傷)、電擊傷1例、成人STILL病1例,入院情況為“危”的2例、“急”的2例、“一般”的10例,除成人STILL病住院時間較長,其余住院天數在1~26天,中位數為7天,提示死亡與軍訓傷傷情密切相關。從死亡病例組看,中暑和腦外傷是南方部隊戰士軍訓傷主要的死亡原因,亟待加強中暑和腦外傷的預防和早期診治。入院情況為“危”的病例中,死亡2例。死亡病例的病案首頁上入院情況部分不符合實際,核查入院科室均為重癥醫學科或者專科ICU,提示要加強病案首頁的填寫質量管理。從病種看,成人STILL病歸入軍事訓練傷,不符合軍訓傷定義。由于無法復習到病歷,無法判為誤填。全區危重病例救治成功率為94.87%,體現醫院高超的救治能力,提高軍訓傷的救治技術是軍隊醫院不懈追求的目標。值得關注的是,入院病情為“一般”的軍訓傷患者,住院天數顯著長于所有戰士平均住院日,也長于急診入院者。提示這部分軍訓傷戰士是管理的重點,除了醫療管理,在心理上也要給予關注。
3.4建立雙向轉診提高醫療保障能力
訓練傷戰士住院治療時間過長往往對傷病員及部隊管理造成不利影響[6]。戰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平時生活節奏嚴格而規律,體力活動較多,住院期間與平時生活環境反差較大,容易造成傷病員住院期間不適應,引發各種負面情緒;訓練傷住院期間治療時間過長容易導致傷病員對疾病治愈缺乏信心,影響治療效果;容易動搖傷病員從軍意志,產生敵對情緒[7]。楊明[8]在《軍事訓練傷一體化雙向轉診探索》一文中指出:部隊官兵軍事訓練傷康復醫療需求大、治療周期長,部分不具備醫療指征的傷病員長期滯留醫院,浪費大量寶貴衛生資源,成為醫院醫療質量管理的難點;同時,傷病員過度集中于上級醫療機構,不利于部隊本級醫療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員頻繁外出就診也對部隊的正常組訓以及日常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部隊戰斗力的生成。在實現上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的雙向轉診中,上級醫院應針對性地對基層醫療機構軍事訓練傷的基本救治設備、藥物、防治技能提供支持,既可以延續出院軍訓傷患者的康復治療,也可以防治輕度訓練傷的加重,還培養鍛煉軍醫的醫療技術,有利于基層部隊管理小、遠、散單位的訓練傷出院戰士,逐步建立完善的雙向轉診的醫療保障體系。
總之,醫院要高度重視疑難危重復雜的軍訓傷患者的救治,對于女性、年輕的戰士、海軍,既要治療軍訓傷,也要關注這類傷者的心理問題,有利于這類人群早日歸隊恢復正常生活及訓練。部隊則要重視軍訓傷的預防,加強預防知識的科普教育,嚴格貫徹《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定》,有效降低軍事訓練傷發生率,并在未來戰爭中避免不必要的減員,形成有效的戰斗力。
【參考文獻】
[1]田志軍,賀衛萍,黃偉峰,等.不同兵種訓練傷流行病學調查[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1,32(3):199-201.
[2]黃昌林.軍事訓練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61.
[3]許雅,孫金海,王新偉,等.女軍人軍事訓練傷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J].人民軍醫,2016,59(2):122-124.
[4]譚愛春,劉鑫,何瓊,等.我國新兵基礎訓練期軍事訓練傷發生率的Meta分析[J].傷害醫學(電子版),2012,1(1):33-38.
[5]丁永超,馬躍,陳藝樟,等.海軍軍事訓練傷致傷因素分析及對策[J].人民軍醫,2014,57(4):358-360.
[6]葉春林,馮明光,楊海濤,等.武警某部軍事訓練傷骨科住院患者流行病學調查[J].武警醫學,2015,26(4):404-406.
[7]李燕華,郭續文,徐立剛,等.心理學在住院戰士傷病員管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1,8(5):403-404.
[8]楊明,陳勇,羅克品,等.軍事訓練傷一體化雙向轉診探索[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5,22(12):1124-1125
作者:張雪梅1;祝松2;彭城1;袁欣1;萬小康1;黃穎1 單位:1.解放軍武漢總醫院質量管理科,2.解放軍武漢總醫院醫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