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國銀行并購杠桿率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美國問題研究》2017年第2期
摘要:適當的銀行杠桿率對銀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銀行杠桿率過大則風險過高,而杠桿率過小則銀行獲利能力低.本文通過分析美國銀行最近十五年的報表數據,研究了美國銀行并購過程中的杠桿變化.數據分析表明,銀行間的并購促使杠桿率整體下降,銀行的資本杠桿因此得到了優化.一方面,高風險高杠桿率的銀行被并購,另一方面,低杠桿率的銀行通過并購獲得更高的資本.本文通過建立模型,驗證了這一并購引起的杠桿率分布集中化的推論.
關鍵詞:銀行并購;杠桿率;數據分析;演化模擬
銀行業并購一直伴隨著銀行業的發展,所以關于銀行并購的研究對我們研究銀行業的結構變化是非常重要的.銀行并購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成長的基本方式.大多數銀行都是通過不斷并購來增強發展能力和免疫危機能力的[1].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銀行都通過并購來擴大自己的經營范圍和領域、提升效益,增強競爭力[2].經濟全球化對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引發了全球的銀行并購浪潮.近二十年以來,以美國銀行業并購為首的國際銀行業涌起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并購浪潮.積極的國際銀行并購是為了爭奪市場以獲得未來發展的有利地位[3].市場優勢理論認為,銀行通過并購減少競爭對手,增強對市場經營環境的控制能力[4].故在一個國家內銀行往往通過并購組成更大的銀行以對抗外來銀行[5].一般公司并購創造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稅收、市場力量和效率改進的協同效應上[6],而成功的銀行并購可以實現經營協同效率[7]、綜合化經營、低成本資本擴張.且銀行并購創造價值的大小和并購銀行與目標銀行的市場重疊度,所屬監管的機構類別有關[8].但也有研究顯示銀行并購并沒有帶來業績的改善[9].銀行并購的動機和股票錯誤定價與銀行管理層薪酬有關[10],同時嫉妒心理[11]、賭博心理[12]等情緒也會影響銀行并購.銀行的并購使得銀行杠桿發生變化.銀行的杠桿對銀行的監管有重要的意義.銀行杠桿率過大則風險過高,而杠桿率過小則銀行獲利能力低.過度的銀行杠桿率是造成美國2008年經濟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經濟危機過后,各國都加強了對金融業的監管[13],《巴塞爾協議Ⅲ》將杠桿率作為監管商業銀行的新工具,對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新的要求[14].近十年來學術界出現了大量對銀行并購現狀的研究[15],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銀行并購成功的主導因素上,關于銀行并購對銀行杠桿率分布的定量影響的研究很少.本文通過研究2001年至2015年美國銀行杠桿率分布的時間演化,發現每年美國銀行杠桿率分布都呈現出單峰分布.隨時間發展,美國銀行杠桿率整體呈現出下降趨勢.本文分析了美國2001年至2014年被兼并的銀行杠桿分布區域和區域內銀行實際數量的變化,發現美國銀行杠桿率分布演化與銀行并購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美國銀行并購會促進美國銀行的杠桿分布集中化,優化銀行的資本杠桿.
1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的美國銀行數據來自美國聯邦存款保險機構FDIC,該機構是美國處理銀行破產的主要保險機構,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它對穩定美國金融市場和重建危機后的市場秩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銀行數據主要包含2001年至2015年美國所有參保銀行的季度報表和2001年至2014年的年度并購統計報表,前者包含了從2001年到2015年參保FDIC的銀行每季度的財務情況,后者包含了每年度美國銀行并購的具體情況.杠桿率是公司資產和公司資本凈值的比值,常用來描述公司財務杠桿水平,可以通過每家銀行報表中資產和負債來計算每家銀行每季度的銀行杠桿率.本文通過分析處理美國銀行的并購年度報表來獲取銀行并購數據.每個銀行都有唯一的銀行標識符(cert),可以通過銀行標識符跟蹤每個銀行的資產負債數據,分析每個銀行每個季度的杠桿率.
2結果
根據美國FDIC數據統計,美國從2001年至2015年間參保銀行破產數量有560家,但被并購的銀行數量高達3500多家,每年平均在300家以上.美國銀行大量的并購是美國銀行數量逐年下降的主因.圖1記錄了2001至2015年美國銀行杠桿率均值.銀行杠桿率均值是先對每個銀行的四個季度杠桿率取均值后再對所有的銀行取均值.從2001年至2007年,美國銀行的杠桿率均值變化趨勢是逐年下降.2008年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部分銀行的杠桿率急劇上升導致銀行的杠桿率均值有明顯的抬升.在經濟危機過后,美國銀行的杠桿率均值又恢復了下降趨勢.美國銀行在2001-2015年期間杠桿率的變化趨勢總體是下行的.2001年和2015年美國銀行的杠桿率具體分布情況.因為銀行杠桿率大多分布在0到20之間,所以將杠桿率區域分為0到20區域和大于20區域,然后將0到20區域劃為200個等分區域,對落到相應杠桿率區域內的銀行數量進行統計并計算其比例,例如,杠桿率為0的值代表處在杠桿率區間為[0,0.1)的銀行數量占比,其中對杠桿率為20的值做了特殊處理,代表銀行杠桿率大于20的銀行數量占比.我們發現從2001年到2015年,銀行的杠桿率分布發生了較大變化,銀行的杠桿率集中區域范圍變小且整個銀行分布更加集中.分析數據發現2015年的銀行杠桿分布峰值高于2001年銀行杠桿峰值,且對應的銀行杠桿率分別為10.9和9.5.
為了具體研究從2001年至2015年不同杠桿區域對應的銀行數量變化,我們需要獲得每個杠桿對應的銀行數量在此期間的的變化值,該值的計算方式:杠桿率為T的銀行數量變化值等于2001年杠桿率為T的銀行數加上新增的杠桿率為T的銀行數再減去2015年杠桿率為T的銀行數.圖3中的空心圓點就是美國杠桿分布銀行數量變化值情況,實心方點是被并購銀行前一年的杠桿率分布.這里的對數據處理是將杠桿率區域分為200個等分區域后對每個區域的銀行數量變化值進行計算.歷年被并購銀行是指2001年至2014年所有的被并購的銀行.對并購前一年的杠桿率進行計算后同樣劃為到這200個杠桿率區間中.圖3中銀行數量變化值和被并購銀行的杠桿分布近似于兩條曲線,同時這兩條曲線有兩個交叉點.按曲線的交叉點將杠桿區域劃分為ABC三個區間.在A段杠桿區間中,數量變化值曲線高于被兼并曲線同時被兼并曲線值較小,這說明在A段杠桿率范圍銀行并購活動并不活躍.銀行數量變化曲線大于0,但實際2001年和2015年在此區域內銀行數量沒有明顯差別,這說明在A區有大量新增銀行進入,后因銀行規模自然增長或并購獲得資本,銀行杠桿率增大而離開A區.在B段杠桿區間中,被兼并曲線遠遠高于差值曲線且變化值曲線出現小于零的現象.從被兼并曲線來看這個區域被兼并的銀行數量較多,兼并活躍度較高,而變化值數量曲線小于零意味著在該杠桿率范圍中2015銀行數量多于2001年銀行數量和新增銀行之和.總體來講在B段杠桿率范圍中雖然有大量銀行被并購,但銀行數量總數不減反增.在C段杠桿區間中,差值曲線高于被并購曲線且被并購曲線值較大,說明在這個杠桿區間內大量銀行被并購,并購活躍度較高.變化值曲線說明在C段杠桿值范圍從2001年至2015年銀行數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該范圍內銀行數量隨時間減少明顯.對比兩條曲線可以看出,該段杠桿區域銀行數的減少主要是由該區間銀行被并購和銀行杠桿率發生變化引起的.在2001年到2015年,BC兩個區域內大量銀行被并購,銀行在這兩個各個區域內并購活動頻繁.通過FDIC的數據可以發現,銀行數量總體上是呈現下降趨勢的,但B區銀行數量不降反升.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雖然B區銀行數量減少但有大量的銀行從A、C兩區域往B區遷移,而A區的銀行并購并不活躍且有一定數量的新增新銀行進入,隨時間這些新銀行的杠桿會因為銀行得到越來越多的核心存款和可控負債等債務而使得銀行的杠桿變大,從而離開A區.
進一步研究美國銀行每年杠桿分布的具體變化.抽取2001–2015其中三年的美國銀行杠桿率分布作為代表繪制圖4,數據裝箱方法和圖2的相同.我們發現每年的銀行杠桿分布結構相似,但具體分布卻有不同.1)從2003年到2009年,再到2015年,銀行的杠桿分布的左側曲線基本不變而右側曲線在向左遷移,導致美國銀行的杠桿變得更加集中;2)美國銀行杠桿分布集中且右側杠桿分布曲線左移,可以推測2003年的杠桿均值大于2009年銀行杠桿均值,2009年銀行杠桿均值大于2015年杠桿均值.但因為2009年經濟危機使得部分銀行杠桿率上升導致整個均值上升,所以2009年的銀行杠桿率均值高于2003年和2015年.
3推理與模擬
3.1數學推理
銀行并購過程是非常復雜的,難以具體分析每次并購的資本變化情況,為此本文采用一種簡化銀行并購的數學推導.推理過程基于假設銀行的并購主要以合并或購買為主,并不考慮實際過程中優化帶來的資本變化.本文做出兩個假設:假設一是雙方合并前后的單個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沒有發生變化;假設二是購買銀行時并購方銀行支付的現金或股權與目標方銀行的凈資本相當.
3.2模型模擬
銀行的資本變化復雜多樣,同時,每個銀行規模增長也是難以預測的,對每個銀行的資本情況進行時間演化是難以辦到的.本文的銀行并購模型是基于一個簡化后的銀行節點模型[16],此并購模型有如下的假定:1)在并購模型中,不考慮銀行的增長和新增銀行;2)銀行并購采用資本合并或股權置換,不考慮并購損失和資本獲益;3)規模較大銀行并購較小銀行;4)銀行的杠桿率越高,被并購的概率越高.因為銀行的杠桿率很高意味著銀行資產和銀行凈資產比值高,而收購方銀行只需支付與該銀行凈資產相當的金額就可以獲得相當高的資產和負債來獲取更高的利潤.我們將模型分為銀行節點模塊和銀行并購模塊,其中銀行節點模塊是用來描述一個銀行的資產負債情況的.銀行的單個節點都含有銀行的標識符、銀行的資產、銀行的負債、銀行的杠桿和是否存活等信息.銀行并購模塊主要是處理每對并購銀行雙方之間的并購過程.設定在銀行系統內每經過一個時間單位都會進行一次并購活動,每一次并購活動中被并購的銀行數量占所有銀行的比例設為p.圖5是并購判定模塊設計流程圖,其中n表示當前銀行一輪并購前的銀行總數,銀行A代表并購方銀行,銀行B是被并購方銀行,并購可能性y和銀行杠桿率有關.若目標方銀行杠桿率越高,則被并購的可能性就越高.并購運算按照上述數學推理來實現.設定銀行系統初始化時間為T=0,時間單位為1,p=0.04,p值是根據美國銀行數據統計得到的.故當T=0時,銀行系統內有9501家銀行節點,這些銀行節點的數據都是真實的美國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數據.然后經過一個時間單位后,銀行系統內的銀行會進行一次并購.參與并購的銀行總數和參數p有關.圖6是我們進行銀行兼并模擬的實驗結果.T=0是初始化的銀行杠桿分布,而T=3或T=6是代表經過3或6個時間單位后銀行節點杠桿的分布情況.雖然我們的銀行并購模型是基于特定假設下的故意簡單的模型,但我們發現模擬的結果分布中銀行杠桿分布的右側曲線隨時間也有向左移動的現象,雖然幅度較小,但這和圖4中真實的美國銀行時間演化中杠桿率分布變化一致.
4討論
銀行系統就像一個生態系統,存在優質銀行的同時也存在不良銀行.不良銀行隨時間的推移會發生破產或被優質銀行并購.銀行業的競爭法則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任何銀行都有破產和被并購的可能.對于銀行系統來講,適度銀行并購和銀行破產會優化銀行的杠桿分布,是銀行系統的正常表現.同時適當的銀行杠桿率對銀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銀行杠桿率過大則風險過高而杠桿率過小則銀行獲利能力低.銀行杠桿分布率的時間演化是從銀行杠桿率的角度研究銀行業市場結構的時間演化.本文主要分析了銀行并購與銀行杠桿率分布時間演化之間的關系.銀行并購會促進銀行杠桿往集中化方向發展,減少銀行業中的高杠桿.優良的銀行在對銀行進行并購后,良好的運營能力使得其杠桿率穩定在合適的區間.該研究對研究銀行系統結構變化和對銀行的監管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葛兆強.銀行并購、商業銀行成長與我國銀行業發展[J].國際金融研究,2005(2):30-36.
[2]鄂志寰.近期美國銀行業并購特征、前景及其借鑒:評美洲銀行與波士頓銀行、J.P.摩根大通銀行與美國第一銀行并購案[J].國際金融研究,2004(3):4-7.
[3]馬君潞,滿新程.全球銀行業跨國并購的特點和趨勢[J].財經科學,2006(1):43-49.
[4]布林德•艾倫.當音樂停止之后[M].巴曙松,徐小樂,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27-53.
[5]張文佳.美國銀行業并購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7-13.
[7]陶能虹,鄧雄.商業銀行并購業務協同增值機制研究[J].金融論壇,2010(11):42-49.
[9]丁慧.銀行業并購后經營業績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9(7):52-65.
[13]李淑萍.美國金融杠桿過度與回歸合理化問題研究[J].商業時代,2012(3):55-56.
[14]陸靜.巴塞爾協議Ⅲ及其對國際銀行業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1(3):56-67.
作者:何奇;沈家全;姜羅羅 單位:溫州大學數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