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民宿體驗空間的營造及表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城市周邊是游客實現“微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民宿是一種休閑體驗與旅游住宿相結合的住宿形式,伴隨著人們對民宿環境體驗要求的提高,以農家樂為代表的傳統民宿旅游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體驗需求。本文通過對城市周邊旅游民宿體驗空間營造與表達手法的再研究,期望為游客提供更加適宜的民宿體驗環境,使游客在入住過程中獲得愉悅舒適的感官和心理體驗,并為民宿開發者及設計者提供思路。
關鍵詞:城市周邊;旅游民宿;體驗空間;營造與表達
引言
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1]。”筆者調查發現,游客前往城市周邊旅游除了受當地景區吸引外,民宿對其影響也不容小覷,民宿需要與游客產生強鏈接,這樣才使得游客更有意愿去深入了解當地風土人情。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游客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以及多樣化,他們更加注重旅游過程中所獲得自我價值的滿足。功能單一、經營同質化、設施簡陋、服務滯后等問題嚴重影響到了游客的體驗感受以及民宿業態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對城市周邊旅游民宿體驗空間營造與表達手法再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整體性和層次性
結合國內外城市周邊旅游民宿的設計現狀,我們必須要注重設計的平衡,整體去思考問題,分層次去解決問題。建筑空間有內外之分,在特定條件下,內外空間界限并不是確定的。空間是需要設計的。空間本身的意義不在于其實際的存在、觀念性組成的抽象畫空間,而是在于人們將其納入秩序化的空間中。龐家萊和馬赫所指的空間并非真實存在的空間,而是已經解釋過的、構想過的空間。日常生活中,提出共享空間的圖式是相對比較難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團體活動將其尋找出來。城市、聚落、住宅形式,就是共享圖式的空間展現。當然,民宿也可以歸納在這樣的理解思路中。
(一)內部空間的處理空間必須首先滿足功能要求,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空間形式概括起來有三方面需要考慮:1.量方面:具有合宜的空間容量在量的方面,為了避免過度擁擠,我們需要為民宿設置合理的環境容量,需要注意環境的實際容量、環境中活動人群的時空分布規律,關注重點行為場景的人員密集度,考慮面對出現高密度情境,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去布局功能和營造場景。通常情況下,民宿內部空間的體量大小隨功能使用要求而改變。對于公共空間來講,過小或者過低的空間尺度會造成游客心理及感官上的壓抑,出于對公共空間的功能要求,一般都具有較大的面積和高度。在復雜的空間組合中,尺度感會隨各部分空間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巧妙地使各空間尺度感與功能特點相匹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2.形方面:具有適宜的空間形狀在形的方面,民宿不同形狀的空間也使游客產生了不同的感受,甚至會影響人們的情緒。類如,窄而長的空間由于其豎向方向性較強而產生向上的感覺,會激發人們產生興奮感或期待的情緒,越細長的空間,期待與尋求感愈加強烈。如果這種空間形狀處理不得當,會產生強烈的壓迫感。為了滿足某種特殊需求,還存在其他一些室內空間,如中間高四邊低、穹窿形狀的空間、一般給人以向心力、內聚或收斂的感覺,反之,中間高四周低則產生一種擴散、外延感。彎曲、弧形或環狀空間具有一種強烈的導向感。3.質方面:具有適宜元素呈現空間在質的方面,在民宿中,如果一個空間皆以四壁圍合,便會產生封閉、擁堵、沉悶的感覺。相反則會有一種輕快、通透感。民宿空間的圍與透主要依照空間的功能和結構來決定。透的處理與朝向十分密切,民宿的重點就是將大自然景色引入室內,所以面對民宿坐落于好的環境中,透對于民宿來說是點睛之筆。再者,我們要考慮到民宿內部空間分隔處理,類如,在保證結構合理的情況下,我們要注意柱子的美觀。夾層往往也是出于功能需求而產生的空間分隔,處理好夾層的高度、深度的比例關系,可以有效地完善整體關系的協調與統一性。天花、地面、墻面、質感與色彩的處理可以很好地賦予空間特性,且有助于強調其完整性。
(二)外部形體的處理外部體形一般是內部空間的外部表象,各種室外的院落、街道、廣場、庭院等都是借由建筑物的體行而行成的。對于城市周邊旅游民宿的建筑形體,不應當將其當作目標來追求,而是要體現整個民宿空間的內部邏輯。把握每個建筑的功能特點并與形式完美的貼合,這樣才能完美地展現建筑的個性,建筑就是其性格特征的表現。每個建筑都有其強烈的個性,其體現根植于建筑功能,也涉及設計師的設計意圖。現在大量民宿因其功能的一致性而產生雷同,所以需要設計師在此基礎上以民宿空間的色彩、材質、裝飾、紋樣、雕刻等細部處理來強調不同民宿的區別。
(三)群體組合的處理建筑和環境則相互依存,任何建筑,只有與周圍環境共同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時,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其影響力,環境的好壞對于建筑也有一定的影響。“相地”對于民宿來說十分重要,設計師千方百計地挑選遠離嘈雜擁擠的大城市而選擇其周邊安靜、風景秀美的風景區,然而民宿的地段選擇并不總是符合理想,必然會受到現實中各種條件的限制,但如果巧妙地利用地形,也可以設計出特點鮮明的民宿方案。以筆者調研的琥珀小院為例,它是位于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石湖峪村的一個民宿。這個小院是民宿主人自己請設計師設計的,整個設計呈現極簡風,其內部公共與私密空間就沒有很明確的界限。公共空間與半公共半私密是自發形成的。其住宿部分和餐飲活區域都設為大落地玻璃,增加建筑的通透感,住宿區僅設置紗簾來讓游客自行選擇私密度。在沒有硬性規定的活動區域,游客并沒有均勻分布于每個空間,而是自發分散地形成若干個小團體,并把空間分為若干個小空間,有的還用移動座椅占有范圍對私密度加以界定,形成個人的領域。整個空間的私密度是取決于人格、年齡、角色、心境、場所等多種因素。此空間整體形狀為中間低兩邊高,具有沿中軸向外擴散的感覺。該民宿設有6間20平方米左右的家庭居室以及4間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作為起居室的尺度是合理的,對于該人群來說,內部空間是寧靜、親密的。
二、文化性和主題性
民宿運作的基礎不應該是簡單的符號化消費,必須提煉真正體現城市周邊古村鎮獨特風貌和特點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文化氣質的民宿特色。“風貌”是一個古村鎮脫離不了的東西,民宿作為古鎮中特有的住宅形式,有市中心所沒有的建筑形式與自然風景。民宿特定的文化性、主題性為環境提供特定的功能特性,特定的空間以及其特定的要素分布共同構成具有生態性的物質環境,特定的物質環境又支持著特定的行為模式。民宿場所中人的具體行為又構成了特定空間所想要呈現的整體場景。從長遠來看,特定環境與特定行為之間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也是一個生命的載體,也會隨著社會、生活方式、人們認知的改變而改變。它們之間的關系,既體現了跨文化的共性,也體現出了主題性的差異。通過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于各類主題活動以及主題型民宿的興趣占比。人們對于水體及自然景觀天然無抵抗力占比第一,自然環境的某些特征也常可引發非個體行為的產生,從而形成某些固定的場景模式。如一棵大樹、一塊空地等。在這種自然環境場所產生出的情境比起人工特意營造的更加吸引人。藝術及手工制作和藝術型體驗民宿占比第二,隨后便是各種活動以及其對應的主題民宿。城市周邊旅游民宿對于市中心的人來說,很多時候像城市的后花園,作為舒緩壓力和放松精神之地,為的是換種活法去體驗歲月。荷塘山莊民宿位于北京市懷柔黃花城水長城腳下的山谷中,依山傍水、遠離公路、周邊自然景觀獨特,可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白天可眺望長城,夜晚便有鳴蛙起伏。此民宿主題鮮明,打造江南水鄉之感,以傳統徽派建筑來吸引游客,院內分為客房區、就餐區和活動區。客房和活動區之間間隔5000米左右設荷塘,荷塘周圍設置休息區,可供觀賞或者游玩。院內設有自己的后花園,可供爬山和騎行,仿佛置身于夢里的江南水鄉古鎮。民宿整體體驗結合了當地特色元素,如水體等自然景觀、特色餐飲、休閑活動、運動、農業及養殖等多種活動。
三、創新性和多元性創新最簡單的定義
就是讓消費者感知有新的東西出現,只有游客感受到民宿的創新,他們才會愿意一來再來。民宿體驗空間創新可以展現在三個層面。
(一)實質性的空間創新,類如公共空間設計、餐飲空間設計、房間設計等。
(二)服務體驗的創新,類如接待方式、付款方式、訂房方式等。
(三)民宿整體設計理念的創新,類如結合特色餐廳及咖啡館經營方式、不同主題之間結合經營的方式、增加當地伴手禮的方式。想要實現對民宿的變革,就要在初級體驗的簡單提取、中級體驗的制造標準、深度體驗的營造個性進深為引導體驗空間多元化(如表4)所示,經筆者研究發現,改變實質性空間較有可能促進房價的提升,服務體驗創新易增加游客的滿意度,設計理念的創新性及多元化可以有效地提升游客的活躍度以及收益的可觀度。對于民宿吸引外來游客前來互動,其本質就是游客與民宿二者之間的消費互動。體驗空間的塑造以及游客公共性活動引導是我們設計師在設計民宿時的核心要務。游客的經歷對游客的認知有所影響,他們參與一些活動的原因是追求不一樣體驗,而比體驗更讓他們關心的便是改變自我,這些都是誘導成為某種結果的手段,而這種結果便會令人向往,對游客來說更有價值感。在對游客的長期吸引這個層面來講,與營造一種單一的體驗相比,營造多種體驗更加有力,民宿多元化的“民宿+體驗空間”模式,便是民宿未來的發展方向。
結語
民宿發展數十年以來,一直以較小的規模而孤軍奮戰,筆者認為需要將民宿從簡單的提供住房,發展為具備多元主題及以體驗為核心的產品,必須將民宿整合到一個生態體系中,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將民宿空間與各種產業相疊加。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生態體系吸引力十分強大。所以我們要轉變我們的思維,住宿不是你的賣點,城市周邊村鎮生活體驗才是你的賣點,我們的做法便是以民宿為主體依托,繼而開展教育、市集、餐飲休閑、兒童娛樂、有機農業等業態,形成城市周邊體驗區這樣的生態體系,進而將這樣的模式體現在空間設計中,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作者:孫劍儀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