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術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閩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摘要〕本文通過對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畢業生的畢業論文現狀進行分析,以及對美術學院的近三年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比對,發現目前高師院校美術學專業存在教育類課程設置比例不合理,師范性不突出等問題。同時依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以及《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文件思想,探討了當下美術教師應具備的能力與素養。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個人淺見,即:改變學生學習觀念,明確培養目標,適當調整課程結構,畢業創作形式多樣化等。
〔關鍵詞〕畢業論文;師范性;美術學;美術教師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步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看重精神需求的人也在越來越多,其中藝術教育作為人類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美育的核心品質被人們越來越看重,地位也與日俱增。自2011年國家頒布《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及2003年制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以來,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美術學專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高師美術教育作為基礎美術教育的母體,為我國輸送了一批批優秀的美術老師,為基礎院校實施美育做出了巨大貢獻。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高師院校在各方面確實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問題與成就并存,在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仍存有問題亟待解決。筆者主要以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為例,了解到目前高師院校美術學專業的畢業生存在許多現實性問題,指出并解決這些問題無疑對畢業生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希冀我國基礎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一、問題的現狀及提出———以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為例
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是以培養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美術教育和研究的教師為目標。自該學院成立以來,為我國輸送了大量的師范專業畢業生,他們在一線的基礎教育中承擔著重要的教學工作。筆者本人也在該學校進行研究生學習,通過對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本科生近五年的畢業論文選題、創作形式,以及對1997年至2012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美術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進行分析,發現以下幾個問題,而這些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普遍性,近一步說明當下師范院校美術學專業的現狀及問題。美術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成單一化。筆者收集了該校近五年的美術學專業本科畢業生論文選題(如圖1),如圖所示,近五年來學生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雖然已繪畫為研究對象的比例日趨下降,但仍然一直居于主體地位。以美術人文教育為方向進行研究的人數雖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少。這一現象可以明確反映出美術學專業的畢業生在論文選題觀念上還是以專業技法為主,而忽視了對美術學美術教育基礎理論及現狀的研究,顯然這是一種較為落后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從近五年該學校美術學專業學生的畢業創作來看,大部分同學在進行畢業創作的方向研究時仍然以繪畫方向為主。因此,同樣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多數的畢業生乃至專業教師都更傾向于注重畢業創作的美術作品制作,忽視了作為師范性的美術學專業對美術基礎教育及人文素質等研究方向的關注,這顯然暴露了該校師范類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直以來存在的現實問題。“重技能,輕人文”這弊端仍然沒有改變,這一弊端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美術老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教學中僅僅把美術這一學科作為工具性進行灌輸和強化,而缺乏美術這一學科所體現的人文性特征,這是不合乎時代要求的。
2011年國家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該標準要求:“美術課堂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涵養人文精神。”而在2003年國家頒布的《普通高中美術課堂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讓學生較廣泛地接觸中外優秀美術作品,拓寬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內涵,提高鑒別和判斷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通過對這兩個標準的解讀,我們發現21世紀的美術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凸顯美術學科的人文性,人文性是人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通過美術學科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美術教育教學當中,要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那么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應學會欣賞國內外美術作品,并參與到文化傳承中去。這就要求老師應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如果美術老師在這方面有所缺失,就很難有意識的向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所以扎實的美術鑒賞能力、美術表現能力也應重視起來。包括掌握藝術史、中外文學、哲學、美學、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只有自身具備了廣博的人文知識才可以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當然,針對這一問題有些高校已經開始采取有效措施,如圖2所示,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畢業創作的展示,有許多同學把美術實際教學教案的撰寫,課件的準備,甚至完整的一個教學課堂作為該專業非常必要的一種展示方式,使得畢業創作以及畢業論文的選題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傾向,這種方式是非常符合兩個標準所包涵的精神的。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重技術,輕人文”的思想觀念呢?實際上,這與該院校美術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有著直接的聯系,通過對于美術學人才培養方案的檢討,我們發現美術學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眾多不合理現象。美術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偏多,教育類課程明顯不足,安排教育實踐、教育實習的時間也相對偏短,不符合社會變化的需要。資料顯示,該學校給學生安排的教育實習時間一般為6至7周,2012年調整為13周時間。雖然學校在此方面越來越加以重視。可實際上都是自己安排的時間和內容,沒有指導,管理漏洞多,時效性低。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教育實習的質和量無法得到保證,使教育實習流于形式。而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除了普通話測試、教師口語和教師資格證的考取以外,還應具備備課能力、教學示范能力以及制作美術課件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教師僅僅擁有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教”的問題。然而這些能力的提高必定要依賴于各式各樣的實際教學活動。只有重視教育實踐、教育實習的環節,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真正的教學中去,高師院校的“師范性”才能充分體現。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也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出相關要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個性和想象、思考、判斷等能力,接觸各種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得道其他學科難以獲得的各種體驗。這種融鑒賞與創作為一體的學習活動,對發揮個性、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可以看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視,認為美術實踐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反觀新標準下未來老師的實踐能力培養同樣也是師范教育的重要環節。
而目前在高師美術學課程改革進程中,實踐課程設置的不完善,實踐所體現出的功能的缺失,已經成為制約本專業長遠發展、影響基礎教育改革走向的“短板”。由于經費、實習基地的短缺、師資力量有限等突出問題,使大多數師范畢業生職業技能知識不足,導致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美術老師。因此,一位老師實踐能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實踐能力較強的老師才會更有把握的上好每一堂課。由于每一門課程的安排源自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筆者通過對多個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對比分析。試圖近一步了解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所出現的這一現象是普遍現象還是僅單獨存在。對于這一問題,筆者收集到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比對發現人才培養方案上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的偏少是普遍存在的。再從1997至2012年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學分分配上來看(圖3),美術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分為五大類: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職業技能必修課、選修課、以及實踐環節組成。其職業技能必修課也就是目前所說教師教育必修課,此類課程包括:心理學基礎、教育學基礎、教師職業素養與能力、美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等。這類課程的學習是區別于非師范學校相關專業的根本性標志,而據筆者統計發現,美術學專業教育類相關課程只占10%左右。可見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學校更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教育類課程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該學校美術學專業的“師范性”特征不突出。導致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往往只重視美術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師范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學習觀念淡薄,培養出來的美術師資也只是具有一定繪畫技能的畫師,這也是導致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繪畫類方向遠遠高于教育類方向的原因之一。這種課程設置是遠遠不符合培養新課程背景下的基礎美術教育合格師資需要的。
拿《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舉例,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有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直接抒發各種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升華情感;促進交流,溝通人際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美術課程具有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的性質,那么為了使美術課堂充分發揮這樣的作用,一名合格的美術老師,不應該只會畫國畫、油畫、書畫等,這樣的人更適合做專業的畫家。而能夠勝任中小學美術老師的人,還應懂得教育理論,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具有教師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其中就包括掌握一定教育心理學知識,只有了解了學生心理特點、身心發展水平以及學生所能掌握的知識特點。才能更好的實施教學內容,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因齡施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學習自信,讓美術實踐真正成為表達情感的活動。以上人才培養方案所出現的問題,表明了這個學校對這個專業培養定位的不明確,那么從當下人才培養的定位上來看,高師美術學(師范類)專業應該培養出什么方向的學生?廣大畢業生們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以及美術學(師范類)專業如何體現其師范性?依筆者看來,目前的高師院校美術學專業的學生,他們的教育學知識及相關技能是未來老師亟需補充的學習內容。這也是要于專業美術院校美術專業的學生相區別的,他們將來是美術從業人員或者是畫家,而師范類院校美術學專業的學生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是中小學美術教師。因此,在擁有寬廣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應具有教育背景方面的知識。想要成為一名合格或優秀的美術教師,需要在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上有所提升,如美術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哲學等內容。在擁有扎實的美術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具有將這種知識與技能很好的傳授給學生的本領,這應該成為師范生、和年輕的教師培養自己資質和能力的目標。因此,師范類學校美術學專業的學生應該明確自己的專業培養定位,是肩負著培養和提高中小學生美術素養的教師而非專業美術工作者。
二、畢業論文的目的與意義
畢業論文又稱學士學位論文,一般安排在本科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年,它是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所獲得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同時也是對所學專業課程及所學全部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一次總檢驗。于此同時,畢業論文撰寫的過程也是綜合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其中包括鑒賞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以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等能力的一個實踐過程。因此,它是學生完成本科學業的重要證明,是學生是否能順利畢業及取得學位的主要依據。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撰寫畢業論文呢?撰寫畢業論文有何意義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需要探討的問題。關于撰寫畢業論文,許多同學在認識上存在不少誤區,有些同學或許認為畢業論文只是走個過場,形式而已,不會影響畢業,存在著應付的思想;也有不少同學認為美術專業的學生畢業創作比畢業論文重要,于是花大量的時間在畢業創作上,忽視了畢業論文的撰寫。這些無疑是對畢業論文的撰寫目的和意義缺乏正確的認識。首先,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本科期間完成的最后一項課業,是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一次總測驗。而這測驗與本科生四年期間進行的單科考核有所區別,它不是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程度和理解程度,而是著重考察對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的能力。因此,要想寫好一篇畢業論文,既要充分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寬的知識面和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功底。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不僅學生可以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長處和短處,對日后工作中有善于較好的認清自己。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學生的作品反應出學校專業的培養宗旨和教學狀況。其次,畢業論文的撰寫培養了學生專業的研究能力。對于本科四年的教學來說,其目的并不是追求學生記住了多少個專業名詞和概念,而是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通過撰寫畢業論文這一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所提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研究精神,也訓練了學生進行獨立學術研究的能力。而一個優秀的畢業論文是具有先進性、新穎性、和一定時代特點的。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從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調查研究等環節到最后論證出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培養起學生勇于探索、敢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有些學生在此過程中對此研究方向產生濃厚興趣,這對于確定今后工作或學習的專業方向是有很大幫助的。也有些學生正是在畢業論文的基礎上開始日后一生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就。最后,從以上兩點畢業論文撰寫的目的來看,撰寫畢業論文對于當前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且對促進教學發展也擁有一定的長遠意義。這門實踐類課程作為授予學生學士學位的重要依據以及全面評估學生專業水平的重要指標。那么這門課程的完結意味著此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等,并且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同樣,畢業論文的撰寫是學生結束大學生活并走向社會的一個中介和橋梁,是向社會展示自身價值的一個機會。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對學生畢業后事業的發展或繼續深造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和積極意義,因為這一過程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整理自己想法、運用自己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
三、解決措施:從人才培養的定位和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探討
從以上可以看出目前高師院校美術學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與新《標準》提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鑒于筆者所學,筆者主要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和創作的角度入手進行以下探討。首先,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應該從觀念改革開始,所以高師院校應該以新的觀念來指導和培養學生,重新明確高師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讓學生從觀念上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自己以后是朝著中等學校的美術教師發展的,并且畢業后的工作大多是從事美術教育,并非專業設計師或專業畫家。所以學生在大學期間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如何教書育人,如何上好每一堂課。對于高師院校美術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全面的人文知識,還應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同樣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堂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美術課堂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指導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時,如果老師不具備這些能力,很難想象他如何去啟發與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其次,從課程設置方面來看,筆者收集了多個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對這些學校的課程設置進行對比分析(圖4),發現大多數高師院校也存在著重技能訓練,輕理論素養和教育實踐等現象。
相比之下,國外的許多師范院校更加注重教育理論與藝術理論知識的培養,一些發達國家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中與教育相關的課程占到30%以上。可見我國的教育理論課程、實踐課程與發達國家有著明顯的差距。因此,我國的師范院校美術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要求、以及學分分配等,都應該緊緊圍繞培養基礎美術教育師資這一要求來進行。調整課程結構,加大學生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理論素養,適當減少專業技能課程的比例。并且重視教育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真正體現示范性的特點。第三,從畢業生的畢業論文、畢業創作方面來談,論文題材應該加大教育研究的比例,突出“師范性”特征。而畢業生的創作作品也應該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呈現,美術學專業的學生不一定非要以單一的繪畫作品來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過教案、講課、微課等多種形式來展現自己四年學習的成效。這些形式當下許多師范類院校已經開始實施。因此,我們也應該重視起來。只有更加重視學生教育理論學習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只有邊教學邊科研,教學實踐才能更加的完善。而目前我國美術教師的科研能力是一個薄弱環節,尤其在本科期間對其科研能力就沒有加以重視,導致學生就業后教師生涯的科研水平受到影響。其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現在:收集教學資料,利用有用信息,開展教學實驗活動的能力及研究美術教學課題的能力、美術創作能力及編寫教材和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而目前大部分教師只注重自身的教學能力培養,忽視了科研創新能力。因此,想要更好的進行美術教學。只有不斷的進行研究和創作。第四,隨著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學習方式以及新的課程評價觀的出現,沖擊著現有的美術基礎教育體系,要求中小學美術教師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方式,具備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熟練的掌握現代教學工具的能力。同《普通高中美術課堂標準》中指出:“‘現代媒體藝術’是美術與現代科技結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藝術領域,是指運用影像設備與技術、計算機設備與技術以及互聯網絡資源表達觀點、思想和情感的新興視覺藝術形式。”因此掌握“現代媒體藝術”也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學習的模塊之一,通過這一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題材,并用現代媒體藝術形式加以記錄,最后進行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等。
而作為一名21世紀的美術老師,不應只會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寫畫畫,熟練的掌握多媒體技術并利用計算機資源進行教學,才是時展的需要。只有學會了利用互聯網絡以及影像設備,才能收集到新的美術教育資源,開展新的教學內容,和探尋新的教學方法。讓抽象且難以理解的知識與技能變的更容易更高效;讓枯燥的美術欣賞課程變的更有趣更直觀。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充實教學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美術課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最后,筆者認為只有做到這些高師院校才能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現代教育人才,才能向中小學輸送更多合格優秀的美術師資,才能讓師范類高校畢業生成為走下去,留得住,有作為的新一代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3.
[3]尹少淳.當代美術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皮道堅.美術創作與論文指導(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大根.中小學美術教學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劉念群.對高師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考[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7]李海英.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師教育課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8]趙勝利.關于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美術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3).
[9]張秀麗.淺談中國高師美術教育[J].美術時代,2005.
作者:周荃;王鐘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