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藝術設計化的推動方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引言
作者已在本課題的兩篇文章中闡述了鄉村藝術設計化的概念、必要性以及思路,此處不多加贅述,本文試圖闡述鄉村藝術設計化實施及推動方案。費孝通先生早在《鄉土重建》中指出,城鄉經濟一旦與文化上的傳統關聯發生斷裂,鄉村地方的自治系統遭到了全面破壞,洪流沖擊之下的中國鄉村必然逃不掉潰敗的命運。2016年“鄉村建設及其藝術實踐”學術研討會上學者鄧小南、渠敬東,藝術家渠巖等學者提出“在我國努力現代化之路上,農村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時至今日,三農問題和農村的危機非但沒有緩解,反而隨著資本的入侵,陷入空殼化、原始化境地。”①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于社會發展與鄉村經濟建設的擔憂。以及一些藝術家和學者在藝術介入鄉村復興做出的積極探索,為鄉村建設思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通過藝術設計產業和觀念介入鄉村建設——鄉村藝術設計化,探索我國鄉村建設更為廣泛應用和有效實施的路徑。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國內有不少的案例,如山西的許村、安徽碧山、河南信陽等等,總結建設的寶貴經驗:一是從文化特色入手,與外界溝通交流,吸收外界資源;二是通過藝術補充發掘鄉村文化,重構鄉村理想;三是發展鄉村旅游,推動經濟轉型。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實踐中也存在幾點問題:一是沒有形成產業帶動鄉村經濟,只是藝術家的產出帶動的交流互通,經濟增長緩慢;二是大量鄉村旅游住宿、餐飲、農家樂競爭激烈,出路單一;三是脫離現代工業化大生產趨勢,脫離鄉村現代化產業發展趨勢,鄉村發展建設短板較多,動力不足。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看,工業革命催生了現代文明形成,工業革命誕生在英國,然后輻射歐洲,再到美國、日本等等。人類發展史上沒有一個文明體系在英國工業革命前自己演化成現代文明,究其原因是機械化生產帶來的效率和社會分工。機械化生產和分工協作成為現代化決定性作用,鄉村產業逃離不了工業化大生產背景和現代社會的分工協作。鄉村現代化必須依托現代工業協作體系,走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經營道路。農業技術和設備已經不是農業現代化的羈絆,而是土地,2015年國家鼓勵農村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轉型,未來農業發展合作社、農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莊園經濟主體。借助當下互聯網思維、新營銷思維、新物流技術、新基礎設施而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國內、國外鄉村藝術設計化的建設經驗
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梁漱溟先生開始其鄉村改造實踐,時至今日鄉村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將其主要思想結合今日社會發展總結為五點經驗:一,鄉村建設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根基;二,鄉村必須發展工商業,而工商業必須以農業為依托;三,鄉村發展必須要靠農民合作來完成;四,鄉村發展需要外部手段來提高農民素質喚醒農民。江西婺源、皖南宏村、浙江安吉這些典型美麗鄉村代表,都借助天然的資源,借助社會大資源,分工協作,使一產二產三產通過藝術設計產業融合,鄉村農業制造業旅游“三位一體”持續發展。國外先進的鄉村建設主要三種有不同模式:自然資源豐富的美國型現代莊園經濟;自然資源短缺的日本型高價現代農業;自然資源短缺的荷蘭型效益農業。
(一)莊園經濟模式
土地開發商(企業公司)購買土地所有權,并實行統一規劃、經營、管理的一種土地資源開發運作模式。統一集中管理,生產經營活動由開發商對整個生產經營活動集中統一心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統一核算。包括項目的選擇與實施、物資的供應、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產品的加工銷售以及市場的開拓,即產業化經營規劃、布局、生產、加工和銷售。產業經營一體化,以開發商為中道路。高科技技術的應用,農業開發的全過程突破了傳統技術為主的農業發展格局,走的是資金、技術密集型農業發展道路。
(二)日本型高價
現代農業日本的“造村運動”,從鄉村的產業結構做出調整、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地方吸引力。日本在1955—1965年進行鄉村物質環境改造,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75年開始農業現代化、產業化,調整農業的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滿足城市農產品的大量需求。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推行了“造村運動”,培植鄉村的產業特色、人文魅力和內生動力,強調對鄉村資源的綜合化、多目標和高效益開發,以創造鄉村的獨特魅力和地方優勢。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于1979年提出的“一村一品”運動,針對一、兩項特色資源充分開發運用,運用藝術設計手段,面向都市高品質、休閑化和多樣性需求、資源綜合開發實踐。例如取得巨大成功的“無印良品”,就是將日本許多鄉村產品,經過設計整合獲得巨大成功。
(三)設計現行的效益
產業德國是世界現代設計誕生地,早在1919年包豪斯就開始藝術設計實踐,二戰后鄉村進行徹底新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實現現代化。該時期運用藝術設計手段對建筑、道路進行合理規劃,發揮村莊地方文化和生態環境特色,區別與城市的特色村落。20世紀90年代后,將現代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農村建設,已經成為生態、文化、旅游、休閑與經濟生產的結合體。荷蘭是低地國家,1/5土地屬于圍海造田,資源緊缺。荷蘭的“農地整理”將土地、水資源統一規劃管理、精細化設計,提高土地利用率。通過藝術設計化改造,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服務,形成良好的水利、手工業、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鄉村藝術設計化推動方法
德語稱藝術是Kunst,指人造的、人為的、即藝術。不是指繪畫、音樂、文學等,而是泛指一切人為的,用一定符號、形式表達人們對自然、對人生再創造的過程和心智。正因為藝術再創造的是第二個自然,藝術設計的本質是創造新符號、新秩序、新形式、新思路的過程。藝術設計是一種創造型活動,是集科學、藝術和技術一體的交叉體系,涉及到經濟、文化、美學、材料、工程、營銷等要素。藝術設計的功能包括工業設計與產品開發、信息可視與視覺傳達、環境與建筑設計、服裝設計與時尚。藝術設計一方面將社會生產導向滿足人生物質需求的生產活動,另外可以將文化生活轉化為生產創造性。藝術設計的成果是生產生活觀念、行為方式的體現,也是民族創造力的重要體現。現代設計觀念的發展驅動著整個世界的變化發展,亨利•凡•德維爾德1914年在德國工業制造聯盟大會上指出:藝術設計和藝術、藝術家和設計師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思維體系,最內在的本質區別上說,藝術家是強烈的理想主義者,是天生的自由創造者;然而設計師是建立一種規范和標準的實用主義,是現實科學化改造的實踐者。鄉村藝術設計化是將“實用主義”“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等現代藝術設計觀念融入鄉村的生產生活。鄉村藝術設計化是培養鄉村設計實踐者,提升商品生產技術、營銷手段、美的信念。鄉村藝術設計化推動歸結為兩方面:第一是觀念,第二是技術。觀念指引方向,提供方法、動力;技術可以將觀念轉化成為現實的工具。藝術設計根本目的是解決人的需求,雖然這種“需求”有不同的層次之分,達到“需求”的手段有差異。大衛•瑞茲曼在《現代設計史》著作中闡明消費與設計的關系:“毫無疑問,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消費以及經濟的增長一度支配著設計的實踐”,“無論是強迫還是自由,在我們進入第三個千年之際,消費成為驅動和影響設計向前發展的一個普遍要素”,其中明確指出消費決定設計,優秀的設計是對欲望的喚起、審美體驗提升、消費的促進。消費、設計、審美相互作用的循環,設計是提升這一循環螺旋上升的動力(圖1)。基于目前鄉村設計教育和觀念遠遠落后于世界這一現狀,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將領先的設計成果和觀念帶入鄉村,使村民直接體驗,激發其融入社會分工協作的大潮中,尋求立足點。
(一)優秀藝術設計成果深入鄉村,淘汰落后設計,革新設計觀念要構想藝術設計化的鄉村,首先要做的是激發村民對藝術設計化鄉村的向往,對生活用品審美的提升,對藝術設計觀念的認知。對于創造性的活動是從自身的認知出發,扎根于鄉村的村民通過對藝術設計的認知,做的設計必然是具有鄉村價值、特色、秩序、形式、思路的新設計。通過這種鄉村設計的原生性,將形成一個持續完善的鄉村設計結構體系。鄉村具有的是鄉村本身的特性,缺乏的是現代設計思路和技術。鄉村本身具有著自我完善的設計追求,人們或多或少的進行著生活改造,但是缺乏現代設計先進思路,所以筆者認為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將現代設計觀念植入鄉村。
1.藝術設計作品“大篷車”下鄉巡展不僅是在鄉村,包括我國城市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是對藝術設計毫無判斷和感知的,其中包括現代藝術設計觀念、藝術設計審美,才導致大量低俗、不實用形式夸張的設計盛行。比如鄉村暴發戶家里到處充斥著奢華復古而不實用的家居裝飾,市場上隨處可見的外表華麗品質低劣的產品,具有優秀品質、設計實用,然而形式低調的產品反而銷售低迷,這也是市場到處可見不誠實設計②的原因。德國工業同盟成立至今仍在組織的“藝術設計大篷車”形式的流動設計展覽,提高德國村民設計制造的認知。通過好的設計下鄉和交流,在鄉村引起現代藝術設計產業的思考和認知,通過這樣吸引鄉村生產者的關注點與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力,就可以形成以當地資源為出發點的創造性產業。其次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當地資源優勢為出發點,通過行業協會發現和收集優秀的設計展品,建立起一定的認知關注平臺,將形成村民與各界設計人士互動交流基礎。其次將組織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師生、設計專家深入鄉村實踐,將設計教育融入鄉村,一方面通過深入鄉村指導交流、成果轉化打造設計村落典型;一方面滿足了高校設計教育鄉村采風和藝術實踐,為鄉村建設注入新鮮活力。再次結合設計產品,區域聯合打造藝術設計產品市集,結合休閑和旅游業使設計產品轉化為經濟收入。通過“藝術設計大篷車”下鄉巡回展覽促進交流,增長村民見識,是發展鄉村藝術設計產業的第一步,也是提升鄉村審美的有效手段。
2.藝術設計介入的“社區營造”改變鄉村藝術設計水平和認知,最好的方式就是將現代藝術設計的成果轉化為人的真實體驗,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來對村民進行影響教育。居住環境可以改變人、培養人,是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日本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以地域現有資源為基礎,進行交融衍生,使得居住環境、生活品質得到改善;生活情境上的美學層次、人文素養逐步提升。在鄉村建設中發掘核心價值,利用藝術設計形式,激發居民美的意識,主動參與到建設中。日本村民自覺發起“造町運動”,持續推進鄉村社區營造,至今取得了不凡成就③。藝術設計介入的“社區營造”,是以藝術設計觀念和認知為基礎,為美化居住環境體驗、多樣化生活休閑方式、方便生產等所做的改造活動。日本宮崎清教授將“社區營造”議題區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大類。藝術設計觀念介入,激發美的意識、道德情操的感染來滿足“人”基本生理需求,從而融洽人際關系、創造生活福祉、達到精神的愉悅;通過物質的藝術表現使“文”得到文化認同和延續;通過充分的功能利用使“地”得到保護開發和本土性特色延續;通過延長產業鏈,產品的開發到營銷結合藝術設計,能充分發揮經濟活動的產業經營的“產”的潛力;通過環境設計、建筑設計、生活用品設計等改造、生活環境及“景”的營造,使得居住環境、生產環境全面提升。藝術設計介入鄉村的“社區營造”需通過樣板實驗,將具有生命力的、結合當地資源環境的、符合生產生活習慣的的優秀設計推介到鄉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將這一構想引入鄉村:一是聘請一流設計師到鄉村公共設施進行項目建設和改造,加強村民與設計師的協作和交流;二是可以通過出租土地和房屋給有情懷的設計師,無成本的將他們引入鄉村,通過他們的建設改造,將最新的設計理念和營造樣式帶入鄉村。通過村民的具體項目和優秀設計社區的真實體驗,也會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使得鄉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逐步可持續的提高。隨著藝術設計觀念的提升,藝術設計化不斷深入,村民主導的建設改造將注重特色風貌,改變千村一面、千街一景的現狀,鄉村更加特色化、藝術化,人民生活幸福感隨著家園的藝術變化而提高,也會形成鄉村文明自覺。
3.日常生活審美化體驗驅動藝術設計化具有美育功能,“美育:化美啟智,立德樹人”④豐子愷談美育是培養美的鑒賞力與創作力,以美養成其美的感情,使受用于其生活。培養生活的藝術家是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用藝術的審美融入生活、社會、人生。運用美育提升鄉村人民的審美能力,做生活的藝術家。村民發現日常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在對美的改造創造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促使精神和物質藝術化,達到人生的完整性。葉朗在談美有功能的兩個層次:一是“美育的功能主要就是培養一個人的審美心胸、審美能力、審美趣味,促進個體的審美發展。”⑤二是“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滿,也就是學會體驗人生,對人生產生無限的愛戀、無限的喜悅,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質。”美育使人更具有幸福感,在藝術設計化的過程中就會更具有創造力和生產力。鄉村建設的動力來自于村民對美好家園的向往,來源于對自己生活處境的反思,來源于藝術性的生活方式。設計是實現創造力的過程,改變生活的過程,無中生有的過程。藝術和設計相結合,必然會使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的方式、生活的觀念產生轉變。基礎設施建設就以人為本、實用性第一、注重藝術性、具有設計的前瞻性,不讓建筑形式浮夸,不讓象征意義大于實用。藝術設計產業倡導的原生態、就地取材、實用、反對形式主義、反對資源浪費等設計理念對農村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從而推動旅游等產業發展。村民的休閑娛樂不再是單純的打麻將、廣場舞,而是通過創造性的設計建設休閑度假設施,如游泳池、共享林區綠地,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這也將帶動旅游業,形成良性循環。通過積累,進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物流業,帶動供水、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智慧,達到實用的基礎上符合文化特色,從而為用戶帶來愉悅的生活感受實現更加美好、健康的生活。鄉村美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潤澤、濡染、陶冶,逐漸將高雅的審美趣味滲入村民的心靈。在鄉村美育中,“美”的陶冶是手段,村民通過對“美”的感知、參與、創造,讓“美”扎根在心中。通過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進行陶冶,讓美的生活進入鄉村,多一些美的器物在生活中的使用,多一些美的精神娛樂活動在鄉村中開展。物質層面可以從建筑到環境,從生活器具到家用電器,從服裝到飾品。精神文化層面的要以鄉村文化為基礎。首先要將優秀設計商品引入鄉村,發揮優秀設計的美育功能,引起鄉村對生活與生產的思考。
當下農村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內心生活失衡、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通過藝術設計產品美育和藝術設計產業的推動,農民通過日常藝術設計活動感受自然之美,體味情景之趣,從而達到藝術設計產品生產與藝術化生活的互相促進作用。優秀設計可以促進消費,消費又作用于設計,基于這樣相互作用的循環,審美就是將這一循環變成螺旋上升的要素。產品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審美對消費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提升鄉村審美是改變設計的根本動力。“好設計就是好生意”⑥,小托馬斯•約翰•沃森認為設計是一種強有力的商業成功的推動力,好的設計可以在本質上幫助一個好的產品發揮它所有的潛力。然而通過藝術設計的“日常生活審美化”⑦,產生審美體驗的同時加深人對于產品和生活的認知。所以好的藝術設計產品進入鄉村,會引起反思與關注,提升鄉村審美,作用于社會的消費觀念,消費觀念又將提升后的審美作用于商品,從而形成互動循環的、具有內生動力的鏈條。
4.不斷革新和發展的設計觀念融入鄉村德國工業同盟創始人赫曼•穆特休斯(HermanMuthesius,1861-1927)在1907年發表《實用藝術的意義》文章中明確指出實用藝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設計,同時具備藝術、文化和經濟的三重意義。先進思想為我們提供方向指導,在藝術設計融入鄉村的同時,要將先進的設計觀念帶到鄉村,通過設計作品、交流、展覽引起反思,革新落后觀念,改變鄉村面貌。例如象征意義在我國的設計中根深蒂固,隨著科學技術進步,這種設計觀念的位置還沒有被實用主義所替代。在設計史上所謂的形式與功能的探討,設計先驅達成的共識是形式要服務于功能。在鄉村形式夸張、不實用的現象極其普遍,例如在鄉村的建筑上,總要比鄰居家的房子高一頭,不考慮舒適尺度,在象征的寓意方面的思考遠遠大于其實用價值上的思考。路易斯•沙利文認為“建筑風格的形成必須與其功能相適應,一種真正的建筑風格是建立在明確的實用性上的,實際的需求都必須在設計之初就規劃好,沒有一個建筑信條、傳統或是迷信的行為能夠阻擋”同時他也擴展了他的思維領域,“人的需求或許才是創造區別的平臺”,這些為我們健康思想鋪平道路的偉人都知道,設計不是為了設計本身存在,而一直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人是設計思想的基礎,功能為人類所做的任何事情提供了指導和方法,并且基本的使用功能以及對材料和技術的忠實使用是唯一的,但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只有將先進的設計思想融入鄉村,引起村民對設計的反思與批判的興趣,才能將世界先進設計思想轉變成為源源不斷的動力,提升藝術設計產業的品質,提升設計創造力。
5.藝術設計觀念為鄉村全方位建設提供動力在當代,設計與生活的關聯已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緊密的融合在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人居環境、文化服務等諸方面都有設計,而且設計直接影響著生活的品質。改變鄉村生活必須從設計開始,設計成為人類生活藝術化的工具。在生產方面,設計首先是生產的一部分,即作為整體生產階段的前奏。另一方面設計也是一種生產,一種創意生產,生產著生活中的文化,創造著生活中的文明,影響著人類的認知。藝術設計驅動下的鄉村是有活力的鄉村,是人向往的鄉村,是不斷進步的鄉村,這樣的鄉村會吸引大量的知識分子,這樣建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文化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就會有基礎保障,可以提升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使群眾在特色村鎮能夠享受更有質量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藝術設計產業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動力來自于村民對美好家園的向往,來源于對自己生活處境的反思,來源于藝術性的生活方式。設計是實現創造力的過程,改變生活的過程,無中生有的過程。藝術和設計相結合,必然會使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的方式、生活的觀念產生轉變。
(二)鄉村藝術設計產業精準定位、區域分工協同,提升生產工藝
根據經濟學界公認的社會分工才能提升效率理論,每一個鄉村都是社會中的一個小單元,都應該加入到社會分工協同的大形勢,精準定位中。分工協同的大形勢需要鄉村產業做支撐,然而一個鄉村的能力有限,這就需要區域聯動。藝術設計產業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先鋒力量,有著其特殊的生命力。因為社會分工帶來的生產的整體把控和成就感,需要更強的協同配合,然而我國鄉村屬于轉型的初級階段,相對于大生產更加細化的分工和高技術要求,藝術設計產業有著其巨大的發揮空間。
1.技術配套、區域聯動,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村,在原來“一村一品”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人才為支撐,以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推動產品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推動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實施特色主導產業、來料來樣加工業“一村一品”工程,推進農業主導產業品牌化發展、農民就業創業多元化拓展,面向市場高品質、多樣化需求。自上而下的整合鄉村資源,結合現代藝術設計理念,盡可能發揮產品潛力,提升供給側產品品質、品種,使得鄉村產業特色、人文魅力和內生動力有著力點。區域聯動是指在地理位置靠近的區域,產業鏈相互聯合依靠,相互分工協作。核心思想是從經濟目標出發,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例如徐州銅山區馬坡鎮前八段村玻璃瓶產業聚集區,把玻璃瓶生產、瓶蓋生產、包裝箱生產、電子商務平臺、倉儲、物流、道路等產業進行聯動發展,形成品種相互補充、資源共享、你離不開我的我離不開你的產業集群。“一村一品”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促進了玻璃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條制造和網銷的鏈條越拉越長,同時帶動周邊鄉村發展。近年來,馬坡玻璃園區共新上生產線20多條。園區制蓋廠四年前僅有5家,目前增加到30家。玻璃模具廠增加到8家。包裝箱廠增加到10家。物流產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僅園區銷售一條街就有中通、申通、圓通等快遞及物流公司點30余家。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一部分人依托園區物流搞起了運輸,現在每天進出園區的載貨車輛達200余臺。配套設施也納入其中,形成馬坡電商園,形成具有高效率的日用玻璃貿易集散地。再例如宜興紫砂產業集群、盱眙小龍蝦,通過區域聯動的“一村一品”降低了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
2.振興鄉村手工業,培養鄉村工匠藝人帶動工業化技術融入工匠是鄉村的穩定器,發揚“匠人精神”,培育行業工匠,鄉村產業發展就有基石,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似于自負的自尊心,并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如惠安的石雕、德化的陶瓷、濰坊的風箏、蘇州的刺繡和玉雕,是多少工匠的傳承,并且藝術設計產業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規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從而帶動全方位的產業發展。美國社會學家默頓(RoberKingMerton)在《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文章中,提到17世紀英國的工匠傳統,有力推動了科學技術發展,并使科學在現實生活中得以應用。鄉村社會的現代轉型中,說到底是技術的科學化與科學的技術化過程。傳統工匠的數量和技術轉型是鄉村工業化、產業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手工藝人才真正是區域發展中由傳統農業社會邁入現代工業社會的內在動力與外在的標志,傳統的手工藝人通過角色轉換、藝術設計觀念驅動、工匠經驗傳統與學術理論傳統聯姻結子——鄉村現代化復興之路。
三、總結:
鄉村藝術設計化是鄉村建設內生動力在我國努力現代化之路上,農村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解決“三農問題”各界人士做出許多探索和實踐,探索出鄉村發展必須依托產業,產業發展需農業制造業旅游“三位一體”的道路,藝術設計產業可以形成直觀的結果,可實施性強,具有感染力和示范作用,可以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發展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模式,能夠彰顯產業特色、突顯蘇派人文底蘊、引領區域創新發展。將藝術設計產業植入鄉村,為基礎設施建設、鄉土空間再造、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的動力,是推動鄉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在鄉村建設上設計相較藝術而言是更具有實用性和技術性的,相較藝術的唯美主義或藝術化的觀念和方法,設計更具有科技化的觀念和方法,設計是融造物、智慧、技術、情感與營銷等活動為一體的,是在產業基礎上的藝術創造,其遵循材料及工藝等效能的物理,解決問題的事理、情理,審美判斷的藝理及商業營銷的商理。德意志制造聯盟宣言聲稱:“結合藝術家、技師、專家和贊助者的力量,通過藝術、工業和工藝的合作方式,而謀求產品的改善”。倡導功能主義設計和現代工業技術的應用,反對任何形式的裝飾,主張產品的標準化和批量化生產。主張由材料、使用功能來決定產品的形態。從藝術設計觀念和產業入手,使鄉村在產業中精準定位、區域分工協同,提升生產工藝,鄉村發展融入到現代化大潮當中,發揮其自有內生動力。
作者:肖永杰 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