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論英譯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宇文所安是以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和翻譯而蜚聲西方學界的翻譯家,形成了關于中國古代文論的翻譯思想。他通過對《文賦》英譯本中字詞、句調精神以及修辭這三個層面的詩學翻譯手法,向西方世界英語讀者重構了《文賦》中蘊含的詩學內涵以及再現了中國古典文論的詩性特質。
關鍵詞:宇文所安;《文賦》;詩學翻譯
一、引言
普遍意義而言,中國文論包括古代文論以及現當代文論兩個范疇。有學者認為,中國文論的外譯階段應當首先考慮古代文論。與中國現當代文論相比,中國古代文論不僅發達成熟、意蘊深厚、博大精深,而且具有一種與泛希臘-羅馬-基督教的西方歷史文明圈迥然不同且極其鮮明的華夏氣質,整個文論體系包含了中國古代文人非常深刻的美學觀、宇宙觀和詩學觀。從中國文學思想開端孔子提出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到中國早期傳統文學文本思想中孟子的“知言”,從“詩言志,歌詠言”到《易經》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從劉勰的“風骨”“神思”到司空圖的“意境”,這些對中國古代文論基本特征高度凝練的概括,在世界文學諸多體系中別具一格。葉維廉曾談到中國古代文論的表述類似于禪宗以“春來草自青”來表述佛法[1]。中國古代文論中字面看似簡單的表達,實則蘊含著諸多豐富的文學思想內涵,像“風骨”“隱秀”這樣的關鍵概念,“道”為核心的意義生成方式以及儒家“依經立義”的意義建構方式高度凝練了中國古代文論話語的形成規則和基本特征[2]?;厮葜袊糯恼摪l展歷程,一個個關鍵的概念及術語,都具有“鉆石般的密度”,因其發展的根基源系古代文論思想家與批評家的整個思想體系。
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尤以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和翻譯蜚聲西方漢學界。他于1992年出版的《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中譯書名為《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被列為哈佛大學的權威教程,并被譽為“繼理雅各(JamesLegge)”、華茲生(BurtonWatson)、康達維(DavidR.Knechtges)之后,中國經典又一次規模盛大的西方旅行”[3]。他本人也認為,要復活中國文論傳統就是要對傳統加以再創造,同時又不讓它失真[4]。北京大學樂黛云教授在這部著作中譯版序言里欣喜地表示,經過多年尋覓,終于找到一條可以突破中西文論體系,在互動中通過“雙向闡發”而產生新思想,新建構的門徑。身為一名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從西方文論這一異域的語境中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視點和觀察角度,并從廬山之外來重新審視和翻譯久為人熟知的中國古代文論。他在對西方文論與中國文論作出雙向闡釋的過程中,引發出一種中西與古今的雙重互動。同時在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細致地解讀與英譯過程中,也將自身對中國文學思想的精讀經驗融入其中。這部文論研究的英譯著作本身就是一個中西文論雙向闡發、互見、互識、互相照亮的極佳范例[5]。下面主要以宇文所安《文賦》的英譯為例,論述其譯介中國古典文論的詩學翻譯思想。
二、《文賦》———作為詩學語言的文學
陸機的《文賦》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最早系統地闡述文學創作及其規律的經典文學理論作品。錢鐘書曾言:“《文賦》非賦文也,乃賦作文也”[6]。其所論上承曹丕《典論•論文》,下啟劉勰《文心雕龍》,以辯證的觀點,采用賦的形式細致探討了文學創作的基本原理和過程,可謂是一篇寫作本體論的經典文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7]。陸機根據自己的文學創作實踐,創造了駢文體式,以寫作過程的一系列因素為中心,揭示了文章生成的規律、寫作構思、行文布局的樂趣,文體風格與寫作技巧、文學的社會作用以及創新等,對文學創作的諸多方面均作了精微的闡述,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段馁x》辭韻并佳、鋪采華美,是駢麗典整的文學作品,又兼為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史上重要文論佳作。因此,它既是文學理論也是文學作品。
三、宇文所安《文賦》的詩學翻譯
《文賦》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開山之作,理論性與文學性并重。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必然具有審美或詩學功能,文學的語言形式屬于詩學語言。這也是文學區別于其他語言形式作品的一個重要標志。由此,《文賦》一般被看作“文論”,而非“文學宣言”[8]。與詩學語言對應的是信息語言,兩者差異在于其交際目的不同。Cameron認為,詩學語言與非詩學語言的主要差異在于語言運用的目的,而不是語言運用其本身。詩學語言的目的就是虛擬現實[9]。Jakobson指出,“文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性,即使某一特定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也就是文學自身最根本的差異和特性所在[10]。《文賦》獨有的詩性特征和美學功能處處彰顯著原作者的獨創性和個性。本文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嘗試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宇文所安《文賦》的詩學翻譯是如何再現和重構原文的詩學思想和詩性特質的。
1.辨義與辨異:字詞層面的詩學翻譯《文賦》作為一部中國早期古典詩學理論著作,其主要特點之一在于它的獨特用詞。宇文所安在翻譯時指出,“不注意《文賦》的獨特用詞,就無法理解《文賦》,而要理解其用詞,就需要追溯其綿長的注疏傳統。我首先逐段翻譯原文,每翻譯一段我將詳細討論該段出現的字詞”[11]。這句話表明譯者充分意識到,辨義為翻譯過程之中關鍵所在,古代文論著作的英譯尤為如此。意義的表達需建立在正確的理解上。中國古代詩學文論作品不論從語言文字、詩學還是意義和藝術等層面,與一般文學作品以及其他類型的文本都有諸多不同之處。在歷經古代、近代以及現代的歷史演變后,中國語言漢字的語義和表達方式已實現了較大的歷時性變化。而對于古代文論作品,由于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創作年代的久遠,我國已形成一個“傳—注—疏”的學術傳統,歷代學者和文人往往都會對各作品進行注疏與勘校,以達到真正理解原文論典籍的含義。現代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從符號學的角度高度概括性地將翻譯分成三類:語內翻譯(Intralingualtranslation),意指在同一種語言中,運用語言符號去詮釋另一些語言符號。比如表達方式、措辭的改變,也就是“rewording”;語際翻譯(Interlingualtranslation)是指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即用一種語言符號去解釋另一種語言符號,這就是嚴格意義上的雙語翻譯;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translation),主要是指運用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兩者之間的意義傳遞,既包括用非符號語言系統去詮釋語言符號系統,也包括用語言符號系統解釋非語言符號系統[12]。對于《文賦》篇,字詞層面辨義的關鍵在于古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已歷經轉變,以雅氏之觀點來看,辨義層面主要為語內翻譯?!段馁x》的英譯包括了原語從語內到語際的翻譯過程,其中辨義為語內翻譯的核心環節。下面,以幾則英譯實例進行具體分析(原文和譯文中的下劃線為筆者添加)。
2.句調精神層面的詩學翻譯《文賦》為西晉陸機創作的一篇文藝理論作品,原文文字優美,作者以細密詳盡的鋪述對文學創作進行深入細膩地描摹,將文學創作過程的各種情景十分生動真切地展示出來。全文以賦的形式寫成,文中采用以物抒情的抒情方式、精煉規整的句式,語言形式整齊。在句式上,以四言、六言句型為主,但為了求得變化,也有三、五言甚至七、九言等句型?!段馁x》原文言簡意賅,信息含量密集,全文幾乎都以四言或六言對句組成,非常精細工致,文中的一些語句千古傳誦,并且已成為文學領域中的名言警句,直至今天依然閃耀其灼灼光華。
3.修辭層面的詩學翻譯排比鋪陳的修辭技巧可謂是《文賦》最主要的特色。它繁筆鋪陳的手法,往往對所描述事物進行全方面的形容。四、結語對于這樣一部富有詩學特色的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宇文所安在向英語世界譯介《文賦》的過程中,通過字詞、句調精神以及修辭這三個層面的詩學翻譯向西方讀者闡釋了《文賦》中蘊含的文學理論思想,再現了原文的磅礴之勢以及重構了中國古典文論《文賦》的詩性氣息和詩學內涵。
參考文獻:
[1]葉維廉.中國詩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2:9.[2]曹順慶.中國文論話語[J].世界文學評論,2007(1):13-17.
[3]胡曉明.遠行回家的中國經典[N].文匯報,2003-04-03.
[4]張宏生.訪哈佛大學東亞系語言與文明系斯蒂芬•歐文教授[J].文學遺產,1998(1):111-119.
[5]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6]錢鐘書.管錐篇[M].北京:中華書局,1979:1206.
[7]張少康.文賦集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2.
[8]路雪瑩.俄羅斯漢學家阿列克謝耶夫與陸機《文賦》[J].國際漢學,2014(1):173.
作者:岳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