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宋代書法藝術特征及其當今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米芾作為宋四家之一,其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卑唐商晉”、“入古出新”的書法藝術審美觀貫穿其整個書法美學思想體系之中,對后世書學思想及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推動書法理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運用作品內容分析、比較分析、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從米芾書法作品的剛柔相濟出發,來了解米芾師大家之長對其書法學習之路的影響,而后推陳出新形成自身的書法藝術特色,借助書家米芾的學習之道來分析今人學習書法性情對其藝術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及應對。
關鍵詞:書法;米芾;刷字;八面出鋒;美丑
米芾的字與眾不同,極具個性,且米芾性格怪異多變,其中也有著性格對字的影響。米芾的字,臨到后面要么就是柔到一種極致,要么就是狂到一種極致,不好把控,這就是米芾書法藝術的奧秘所在。近些年來有很多學者開始關注書法藝術它獨特的表達形式和藝術語言,如周倩的論文《米芾書法藝術及其美學思想研究》中圍繞米芾出身、性格、所處環境和書學思想方面上展開的研究。[1]如鄭淼文的論文《凌云絕塵之氣沉著痛快之風——試論米芾的書法審美追求》中談到米芾一生藝術上的追求與其率真的個性相符。[2]這些文章都清楚地講到了米芾其個性的癲狂,成就了其不平凡的藝術審美特色,但其研究都過于側重書家性情對其藝術發展之路的影響,較少談到對我們今人學習書法所產生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法。
一、剛柔相濟引出“八面出鋒”
米芾的書法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叫做“八面出鋒”他強調側鋒用筆,注意粗細、輕重、疾緩、動靜、剛柔的變化,而以圓勁秀挺為主旨,看上去很柔美,但是似乎能感覺由內而外透露著一種筋骨氣,外柔內剛,就是那種柔到極致狂到極致的融合。開始著手臨寫,不得其法,還處于在云霧中遠遠地觀看,但是越到后面越發的感覺得到里面的那種剛勁感。不得不說寫字對于自身的修養有很大的幫助,心情起伏的時候,什么也不想獨自一人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臨摹米芾的字帖,可以調節自己的心理達到一種平靜的狀態。筆在手中跟隨著字帖中筆畫的走勢,時而行走匆匆,時而閑庭信步,自身情緒早已順著毛筆尖滑落到宣紙上去,自我會顯得是如此的渺小。
(一)米芾書法藝術的極致之美
米芾的審美標準是“八面具備”。所謂八面,就其字面的含義指的是四方和四隅,照米芾的意思,所謂“八面出鋒”,就是指每個字筆畫的長短粗細屈伸正側、每個字乃至整篇書作的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空間的大小疏密、筆致的動靜疾徐等,都要富于變化。就筆畫而言,不可大小粗細如一;就筆勢而言,不可勁健到底或姿媚到底;就整體布白來談,不可均勻分配,型如算子。正由于米芾將真趣作為審美的理想,他就把書寫內容的正確性和邏輯、修辭,把書寫技巧的工拙等標準看得不那么重要了。米芾書法的美可以從筆法、結字和章法來看,筆法通常是我們所常說的用筆,米芾行筆用力均勻流暢,變化多端,每一筆都是在合乎法度的基礎上力求變化,自然而不受外力所約束;結字也被稱為間架結構,對每個字筆畫的長短、粗細和俯仰都加以利用,構成字的不同形態,正所謂太極中一招一式盡顯柔韌之美;最后就是章法,就是對一件書法作品全局安排,米芾的章法最能體現出其精氣神以及書家的情感所在,每行的排列不受約束,順應手腕以及毛筆的傾斜角度一氣呵成,意態流動于宣紙之上,這其中的美感非常值得我們去耐心品味。
(二)從“輕柔靜緩”到“八面出鋒”的辯證思維
米芾書法的“八面出鋒”在《苕溪詩帖》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該貼一般被認為是他中年時的一個得意之作。整體看《苕溪詩帖》墨跡,不像其他所看到的字帖那么規整,米芾取一個勢,字微微地向右傾,這種傾斜就會變得生動,但是看起來不會倒下,而是像放風箏的線可以把一個巨大的東西牽住,這就會產生一種生動地表現(如圖1)。其中字的起筆通常較重,到中間略輕,在轉折處突然提筆側鋒直轉而下,給人有一種八面生姿、沉著暢快的感覺。每字結體修長,下半部微向右傾,如玉樹臨風,搖曳生情。左右、上下結構的字,強化開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縱,或上斂而下放。米芾擁有橫溢的才華,但沒有做高官的志向,所以他可以把常人看起來很沉重的事情,做得很輕松自然。我們列舉來看二王是中鋒用筆,而且非常嚴謹,這其中也包括草書和行書。但是米芾就非常的放松,字里用到了很多的側鋒,在宋代以前書法很少用側鋒。側鋒容易造成字的筆畫偏薄偏扁,但是米芾可以運用側鋒讓其變得意趣橫生,我們可以揣測米芾是處在一個放松的狀態去書寫,到了該側的地方就隨它去側,峰回路轉還可以再正回來,最終達成一種正側相宜、相輔相成的和諧關系。更多的是超越了字的初始形態,以一個游戲的方式去隨便書寫,這在后人看來他的這種心態下出來的作品,別有一番韻味。米芾學習書法講求“入古出新”,“入古”就是要做到“亂真不可辨”。同樣的道理,“出新”就是說要“人見不知其源”,臨摹的終究是屬于別人,只有開拓創新才屬于自己。
二、師晉唐、譯美丑而后“入古出新”
晉代書法的特征可以用“氣骨”“真趣”“自然”這些較高的審美標準來評價,米芾在其《論草書貼》開始就寫道“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徙成下品。”①足以可見他對于晉人書法的認同與贊賞。米芾向來提倡書法創作過程中的“古意”之感,這最終就形成了米芾“平淡率性”的書法藝術審美觀。在米芾一生中晉人書法對其審美思想的形成是功不可沒,并形成其獨特的藝術觀,同時米芾貶低唐代的書法的藝術風格與氣度,這些較為特立獨行的藝術審美取向也一并造就了米芾“入古出新”的成長之路。
(一)審美與審丑的書法演繹——米芾書法藝術的觀念分析
正是由于米芾執著的性格導致了在推崇晉人書法的同時過度貶低唐代書法,米芾認為唐代的楷書太過于循規蹈矩,沒有自身特點,顯得俗氣。正是由于唐代書法過于講求法度,筆畫之間追求精致完美,想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一般,但是米芾恰恰不喜歡太過于完美的事物,美到一種極致他認為那便是丑陋。這其中不難想象與米芾愛石如癡的個性有些許聯系。米芾嗜石,遇石稱兄。《宋史》中就有米芾拜石的記載:“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丑,芾見大喜曰:‘此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②石頭有瘦、漏、透、皺的特點,米芾的書法用筆趣味上面也是符合這樣一個時代的特點,可以感覺的它很挺拔不臃腫,但是也有一種清瘦以外的妖嬈。米芾的字一定是沉著痛快的,就像疾風驟雨一樣,用筆刷的那種剛硬果斷,(如圖2)《盛制帖》為米芾致友人蔡肇(字天啟)尺牘之一。小行草筆勢飛動,形態曼妙;“天啟親”三個大字則一氣呵成,淋漓痛快,充分表現了“刷字”的藝術特色。米芾的書法代表了宋代審美的一種很高的境界。
(二)“卑唐尚晉”之說與推陳出新——米芾書法藝術的技法揣摩
米芾書法在其自成一家之后,對晉唐以來的書法有深刻的感悟。其觀點大體上是“卑唐尚晉”如說:“柳公權師歐,不及歐遠甚,而為丑怪惡札之祖,自柳出,世始有俗書。”③不難理解這其中的意思米芾對于唐代的書法多為譏貶,這或許與他所處的時代審美觀念有所影響,在他看來丑到極處便是美。他罵歐、柳等人之書為丑怪惡札之祖,則認為美到極處便是丑是俗了,每一個人都覺得無可挑剔的東西是美,這是大眾審美,就好比時尚潮流,最開始出現的時候都認為是美的,但是時尚不是永恒不變的,總是在推陳出新。而實際上米芾對于晉唐書法都下過很深的功夫,“卑唐”不是不要去學習唐人的書法,而是學過之后所進行的一種反省;“尚晉”也不是對晉人書法的極度吹捧。米芾在于廣泛學習,勇于開拓創新,這在現在來說都是一種非常值得我們后世學習的一種精神。米芾書法藝術的技法上可以說是集大成,歷史上很多學者認為,我們今天看到的王羲之和王獻之留下來的作品有很多是出于米芾之手,完全可以亂真的狀態,他學過篆書、隸書和楷書,包括唐代的一些大家米芾都涉獵過。正因為米芾是這樣一位集大成者,所以他能夠有一些自己的領悟在其中。米芾的用筆非常有特點,一個捺就可以寫得變化多端,比如說有的捺是一波三折,有的兩個波折就夠了,有的會是一個平衡過來,有的是一個點像個嫩芽一樣長出來,如果這一筆單獨拿出來看就有可能是一個敗筆,但是放在那個里面就會恰到好處,整個字寫下來往往捺筆是最后一筆,他會順著整個字運筆的氣勢拉過來,并且這一筆會跟下一個字有所呼應,這其中有很多變化,到轉折之處似乎在我們看來覺得很險峻,但是到了米芾這里就會變得非常的精妙。米芾是一個天分極高而又非常用功的人。他初學顏真卿寫大字,后來又覺得柳公權的字緊結,轉而學柳,而后又學歐陽詢,其后又感覺到歐的字不夠自然有些許刻板,乃慕褚遂良學之最久。由此可以看出米芾不專一家,擇其善者而從之,有長即學,遇短即舍,采取廣收博取的辦法,最終融會貫通,自成一家,所謂“集古字”大概就是說米芾取諸書法家之長處,總而成之。這恰恰是我們所要學習的一種精神,往往我們自己不懂得何謂長短,導致長處沒學來,又認識不到自己的短處,不懂得的取舍。米芾在自己不懂其法之時,先讓自己深入其中,而后取得優點全身而退之,才成就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米芾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傳世作品。
三、從米芾師大家之長以成“集古字”看書法學習之道
米芾在《群玉堂法帖》第八卷自敘學書經過中說:“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字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學顏,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于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楮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受《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④從此段自敘中可以看出,米芾是博采眾家之長,擇其善而從之,他對于古人技法的理解,完全得益于其持之以恒的臨寫。
(一)書家米芾的學習之道:各時期的特點,取舍過程自唐代“貞觀之治”之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頂峰,受此影響,唐代的書法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并形成了“尚法”的書風。宋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在延續“尚法”的同時,逐漸興起的“自省”“自悟”的禪宗思想對文學藝術的影響極為深刻,出現很多“意多于法”的文人書家,他們以大膽的方式去嘗試書法創新。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米芾首先把魏晉這個時代作為一條線脈延續下來,在延續的過程中又把自己的性格加進去。就是學習古人學到精深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想法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家。唐代人講法度,到了宋代講求的是意趣,所以說宋四家“蘇黃米蔡”是開啟了一個時代的審美,這其中米芾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他把書法審美的疆域擴大了。
(二)今人學習米芾書法藝術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及應對對于大多數的初學者來說臨摹米芾的字往往只是看到表面,一開始想到的就是米芾的“刷字”,怎樣寫出“八面出鋒”的特點。但是如果沒有經過傳統功力的培養和基本技法的訓練就先不要急于考慮這些,米芾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家,那也是大量的臨摹學習了前人作品,我們恰恰正處在“眼高手低”階段,貶義上說我們品評書法可以娓娓道來,到了自己的手上卻往往力不從心,但是換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問題倒也不是一件壞事,只有眼界提高了加上不斷地勤加練習,差距可以慢慢的縮小。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傳統,在提高自身審美修養的同時也要練好手上功夫,踏實的在臨帖上下文章,功夫終將不負有心人。首先來說先要好好地讀帖,而不是肆無忌憚的臨寫,可以了解該帖的文化背景以及晉唐的書法知識。沒有晉唐書法積累下來的基礎,我們也不會看到米芾留下的這些傳世佳作。初步臨摹應按原帖風貌臨寫,可不加入自己的想法特征。今人學習米芾書法多數已經具備一定的書法功底,于是帶著一定的創作性質來臨摹,對于初次接觸米芾書法這是大忌,結果往往會是邯鄲學步,該學的學不來搞得不倫不類。對月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從《蜀素帖》入手,該帖正處于“集字”階段,更便于學習其筆法和結體的共性特征。然后臨寫《苕溪詩帖》,此帖同樣為過渡時期作品,筆法更為精到。最后可以選擇其書信尺牘臨寫,注意其中筆法和結構的同時,還要去感受其整體的氣韻以及章法的處理。追根其源,研究米芾書法的成因,剖析其書法形成的脈絡。在大量臨寫并具備一定基礎之后,感覺會處于一種瓶頸期的狀態。那么這時我們應該對米芾的性情以及他書法藝術上的發展作以研究。
(三)關于書家的性情與藝術發展等個性化問題及應對臨摹前人作品的時候就像是一場與古人之間的兩人談話,體會每一個完整字的動態美感與整篇作品中字與字之間的緊密疏松關系。只有到了教學實踐中才意識到其中最細節的東西,那就是每一筆畫與筆畫之間另一種微妙關系存在。這個時候是在學習體會與古人的交流,因此就需要耐心研究每一個字筆畫之間的大小位置。楷書其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給我們看來筆畫之間沒有連筆,但是橫劃往往呈現出左低右高的一種傾斜角度,相比較平衡直線來說就顯得更為活潑、不呆板,對于筆畫較多的字來說,當你把豎線去掉就會發現,橫劃之間的傾斜角度都是相似的,呈現出一種自然向上的美感。書法藝術與美術造型藝術在構成規律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第一筆的大小也就決定了整個字的大小,每一筆的位置又會影響到下一筆的位置,互相之間都有所聯系。大小和位置的合理安排,就會寫成一個漂亮的漢字出來。我們所要學的是米芾對于書法藝術“亂真不可辨”的匠心所在,而后擇善而從。一味埋頭于某一種書體而不知其它,就會停滯不前,我們或許可以以自己所學的書體為坐標原點,追跟其源,研究其書法風格的形成過程。還可以了解在他以后哪些書法家中有其影子存在,首先從一個局外人的狀態下去觀察事物的本身,或許就會產生另一種不同的理解,這對于自身作品的創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周倩.米芾書法藝術及其美學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4.
[2]鄭淼文.凌云絕塵之氣沉著痛快之風——試論米芾的書法審美追求[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58-159.
[3]張弘.米芾書法鑒賞[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
[4]劉藝銘.米芾集古論[D].濟南:山東大學,2008.
作者:董超眾;黃漢軍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