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建設與人口科學發展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將重慶與其他四個國家中心城市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重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過程中面臨的人口挑戰。
(一)人口規模有待提升,外來人口相對較低。人口規模是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間,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四大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大幅上升,分布增加了44.5%、37.5%、29.27%、27.74%。其中,北京常住人口幾乎增加了一半,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8%。而重慶在兩次人口普查期間,由于三峽大移民等因素影響,常住人口由3090.45萬人減少到2884.6萬人,減少了6.67%,人口規模逆勢下降。另外,外來常住人口規模的顯著增加將給城市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市場的進一步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外來人口所具備的移民精神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力。上海、廣州外來人口分布達到897.7萬人、476.0萬人、704.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布達到39.0%、37.5%、35.9%,天津的外來人口僅為299萬人,但是占總人口的比例也達到了23.1%。而重慶的外來人口規模僅為44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是五個國家中心城市中最低的,僅僅為15.3%,如表1所示。這顯示重慶的城市開放度不足,對于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人口總體素質不高,人才比例有待提升。盡管兩次人口普查期間,重慶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但是與其他四個國家中心城市相比,人口素質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如表2所示。這與全市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西部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要求相比相差甚遠。在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重慶較其他四個國家中心城市有較大的差距。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每10萬人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人口數分別為31499人、21952人、17480人、19228人,而重慶盡管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802人躍升到為8643人,但仍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天津和廣州的二分之一。在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人口方面,重慶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8596人上升到13213人,但仍只有其他四個國家中心城市的一半。與此同時,在文盲人口方面,盡管重慶文盲人數較第五次人口普查減少近百萬,但是仍有123.90萬人,文盲率仍然高達4.3%,遠高于其他四個國家中心城市,如表3所示。這也說明重慶的人才數量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要求具有較大的差距。
(三)人力資源相對豐富,但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次人口普查下降4.95%;15—64歲的人口為2061.4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71.46%,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29%;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33.4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1.56%,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3.66%。盡管重慶的人力資源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其他四個國家中心城市15—64歲的人口比例均達到82%左右,高出重慶10個百分點。同時,而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四個城市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分別為8.7%、10.12%、8.52%、6.62%,均低于重慶的11.56%,另外,重慶65歲及以上的人口增速是五個國家中心城市中最高的,廣州、北京分別增加0.6%、0.3%,上海甚至較第五次人口普查降低了1.34個百分點。
(四)人口分布不盡合理,人口集聚度有待提升。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共有1764.49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比例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57.73上升到61.17%,渝東北翼共有836.54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比例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2.35%下降到29.00%,渝東南翼共有283.59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比例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9.87%下降到9.83%,如表5所示。由此可見,重慶的人口正在向一小時經濟圈集中。但是,從城市經濟發展來看,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特別是重慶主城九區的人口仍需要大幅提升。重慶主城九區共有745.76萬人,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9%,核心六區共有451.31萬人,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6%。由于受地形限制,主城區的人口承載力有限,導致重慶主城的人口集聚度不高。第六次人口普查時,重慶40個區縣的平均常住人口數僅為72.1萬人,為五個國家中心城市最低的,甚至只有上海市的四分之一,北京的二分之一。主城九區的平均人口數位82.9萬人,也是遠遠低于北京上海的平均值。在人口密度方面,重慶的人口密度僅為350人/平方公里,僅為上海的十分之一,廣州的五分之一,北京、天津的三分之一,人口集聚度不高。另外,上海人口最多的是浦東新區,人口數達到504.4萬人,北京人口最多的是朝陽區,人口為354.5萬人,而重慶最多的是萬州區,人口僅為156.31萬人,不在主城之列。主城九區中人口最多的是渝北區,人口僅為134.54萬人,主城六區中人口最多的是九龍坡區,人口僅為108.44萬人,如表6所示。這充分說明,由于行政區劃的原因,重慶核心城區的人口規模偏低,集聚度偏低,導致城市的集聚能力受到抑制,輻射帶動作用有限,離國家中心城市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促進重慶人口科學發展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繼續優化城市環境,吸引更多外來人口,保持適度人口規模。要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吸引和留住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任務。當前重慶不僅要加速人口的國內流動,而且要提高國際間人口流動的規模和數量,不僅可以適度提高人口規模,也可以提高人才比例。首先,要采取切實和可操作性強的措施,提高城市生活品質,讓更多知識工作者和重慶急需的短缺人才到重慶各區縣置業,創業之余享受“生態山水重慶,創業宜居樂園”的魅力和高度發展技術社會服務的便捷性;其次,建立主城區與衛星城市科技、人才和產業全方位的互動鏈接,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為重點以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為動力,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平臺,建立主城區與衛星城市產業在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等環節的垂直分工與協作關系,擴大就業空間,提升人口承載能力;最后,要借鑒美國加州的經驗,鼓勵外來經商、務工人員留在或是定居大重慶。凡是在重慶區域內連續居住和經商時間超過一年(以簽訂的用工合同、辦理的工商執照等為權威證明),無犯罪記錄的(刑事案件),都可以享受重慶正式居民的市民待遇,就地落戶,在就業、求學、醫療社會福利保險等方面一視同仁。
(二)完善城鎮等級體系,提升集聚輻射功能,優化城市城市人口布局。首先,以兩江新區為中心,逐步形成由主城特大城市、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23個區縣城、100個中心鎮和其他小城鎮組成的“點—線—面—體”的城市空間格局;其次,主城區要利用“二環發展規劃”,通過打造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形成對外開放、高新技術集聚、各種開放平臺集聚的高地,并以此對各種人力、物力、財力形成天然吸附力,整合一切經濟要素和科教文化要素,最終達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吸附;再次,進一步強化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產業、基礎設施、綜合服務的能力和多中心的地位,使它們盡快成為除主城區以外人口規模聚集的亞中心,逐步減少人口高度聚集對主城區的壓力,推動中心城市及周邊城市聯動發展,實現多贏。
(三)推行終身教育理念,建立教培互通機制,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對于重慶而言,要切實重視終身教育,人人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不斷提高民眾素質,提升城市形象,加速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從重慶人口素質現狀來看,要大力提高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人口和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人口比例,縮小與其他四個國家中心城市的人口素質差距。因此,推動高等教育與社會教育、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含技工學校)與普通高中學校之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與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之間相互開放課程體系,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和教學資源。建立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服務平臺,構建覆蓋城鄉勞動者的教育培訓網絡,為廣大城市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職業教育機會。建立職業技術教育終身化激勵機制,推進市民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和城市創新能力。
(四)重視人口結構問題,提高老年健康水平,不斷優化人口結構。鑒于重慶人口實際,必須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等人口結構性問題。因此,必須綜合運用經濟社會政策,建立社會安全網,發揮人口政策的導向作用,解決人口老齡化、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等人口結構性問題,促進代際代內公平和男女平等、社會公平,建設和諧社會。要把促進老年人健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開展重點人群預防和疾病的監測,重視老年病的預防和康復,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整合現有衛生資源,調整預防和醫療投入比例,重視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投入,開展農村貧困地區的醫療救助工作,加大老年醫學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對老年期健康生活的指導,推進各項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體活動,增強其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重視對老年人膳食結構的指導,發展老年健康食品和保健品,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產業,滿足老年人對設施、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作者:費云舒楊勇單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慶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