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農事訓練課程體系的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力資源管理雜志》2015年第二期
一、現有教學質量反饋體系的局限
教學質量反饋體系是監控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以課后問卷評價為主要判斷依據。但是現有的教學質量反饋體系對于新型農事訓練課程有較大的不適用性。
1.評價指標統一,缺乏公正性傳統評價模式不管是什么專業,不管是理論課程還是實驗課程均使用同一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而且在制定評價表時,又不能全面考慮各種類型課程的特殊性,導致評價指標體系對某一類課程來說是合理的,而對其它類型課程來說卻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農事訓練課程的教學手段是利用整一周時間讓學生接觸13個與農事相關的模塊,包括農田類、參觀類和機械類,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結合本專業知識與農業國情接軌,大大區別于傳統的專業實踐課。沒有過長時間讓教師深入教學,也不能要求學生短時間內通過嚴格考核,因此學校現有的課程反饋體系并不適用于農事實踐課。
2.評價內容陳舊,缺乏公正性傳統評價模式考慮到管理成本和實施的可行性,評價表一旦確定,往往是長時間不會進行修訂改進的,甚至可以說不顧及課程的發展和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差異,對動態變化的農事訓練課缺乏公正性的評價,其結果不具有客觀公正性。
3.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完整性在傳統評價模式中,往往以學生反饋為主,缺少教師同行、領導、教師本人對課程的評價。但是,作為評價主體的學生只是評價指標體系的執行者,是不可能參與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與修訂。這種評價體系無論對于評價主體還是評價對象都是盲目而不是自覺的。
4.評價結果處理存在著誤差,缺乏客觀性在評價結果的統計處理過程中,對于一些統計處理如不合理分數的剔除、評價總分的累加、求均值、計算標準差等,都有可能存在較大的人為因素,統計誤差大,有時甚至發生隨意改動評價結果的現象使評價結果缺乏客觀性。
二、建構三棱錐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的關注點應該是在教學環節中最核心的三個對象:學生、教師以及行政部門。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是教育傳授者,一方是教育獲得者,一方是教育資源提供者。正如市場上的買賣數量相當才能達到一個好的狀態,在教學上三者既是需求者,也是供給者,而當他們之間的供需達到平衡時,整個教學過程才有可能是良好的。在設計教學評價體系過程中,要考慮這三者之間供需是否平衡,我們需要注意的平衡有兩點:一是“學生的需求與教師可教授的是否相對等”;二是“教師所需要資源與行政部門能給予的是否相對等”。基于此,“三棱錐”評價體系被正式構建。在教學質量評估中有四個主體——教師、學生、學校行政以及專家督導組。如下圖所示,他們之間的關系可為雙向或單向,教師與學生間可互評,教師與學生可評價行政部門,而督導屬于外部力量,能夠客觀評價教師與行政部門。
1.前饋控制為了適應課程的發展和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差異,前饋控制是關鍵一環。前饋控制指的是在課前先調查學生感興趣的模塊在進行合理的課程安排,是使整個體系動態適應教學進步的關鍵。
2.教師與學生互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直接接觸的,學生能夠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方式、態度等,而教師也能清楚學生上課的態度、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學習的情況去判斷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否合適,繼而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明白學生需求,從而改進教學內容或者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3.對學校行政的評價行政部門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教學資源,想要了解行政部門提供的教學硬件是否能夠符合教學要求,能否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以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能否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應由直接使用者評價。因此師生有權利向行政部門反饋現有教學硬件在質量、數量以及種類上的不足,也能夠向其提出建議。
4.外部專家督導的不定期檢查專家督導組是獨立于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監督方,同時因為他們需要從整體上評價教學質量,需要去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以及行政三個方面的情況,才能給出客觀且綜合的意見。因此,在三棱錐模式中,如果學校等三個組成一個底面,那么專家督導就屬于正上方的那個頂點,他們單向去評估這三個方面是否存在問題,也能夠給出專業的改進方法。
三、評價指標的選取及權重
有了體系架構就需要填充合理的監控指標。適應現在高等教育中相似教學手段下的差異化教學,應該在同一套評價體系下選用不同的評價指標。農事訓練課程是一門在全校不同學院同時開展的實驗課,并不專門針對農科專業學生,專業程度不深,使用專業課程是評價指標顯然不適合。而且這門課程是單獨的實踐課,并不依賴于理論課程,多個模塊涉及的領域極廣,針對不同類型的模塊使用統一指標體系也是不合理的。選取適用全校性農事訓練課程評估指標,應該由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權重和量化等級(優、良、合格、不合格)組成。
1.評價指標的選取研究教學評價指標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為了解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方便監控指標的選取,我們在全校范圍內對參加過農事訓練課程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1)總體分析通過上面的折線圖我們不難發現,農事訓練課程前后,學生的關注點有較大的變動。根據上圖我們有以下分析:第一,加大實踐性權重。由圖可以看出,在開課前學生對于實踐性的關注度并不高,但是在授課過程中卻上升了10%。結合我們在調查學生中抽樣進行的訪談記錄得出:農事訓練是一門在室外進行的課程,學生希望能夠真正動手了解。由此可見,針對課程的實踐性的評價指標權重應該加大。第二,增加教學資料和講師經驗的指標。在開課前,學生并沒有考慮到教學資料,如場地、工具設備等硬件設施,但當其在農事訓練課堂上實踐,卻發現這些都是訓練效果好壞的關鍵。而在農事訓練中,講師不一定是專業教師,有可能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他們的經驗直接影響到授課內容的豐富程度。(2)不同種類的模塊分析華南農業大學開設的農事訓練課程共有13個模塊,根據我們的調查,大致可以分為農田類、參觀類和設備類的模塊。根據前期分析,我們選取了在農事訓練中學生較為關注的方面進行了不同類型的模塊的分析。不難看出,在不同類型的農事訓練課在場地、工具和師資的需求方面是相差無幾的,但是在安全性方面卻又明顯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該類模塊的安全性指標方面權重要較高。(3)教學成果考核方式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收獲更多知識和技能,因此怎么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環節。根據農事訓練課的特殊性,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成果考核方式的期望調查。根據調查數據可以發現,書面考核已經不再是主要的衡量標準,更多的是在課堂過程進行成效考核。收獲也不單純是專業知識,更多的是與個人感受相關的。由此可見,評價教學成果考核的指標也應該以學生感受、實踐方面為主。
2.指標權重目前評價體系中,每一道題的分值所占的比重是一樣的,沒有從評價標準的重要性出發,容易導致評價側重點失衡的情況,偏離教學反饋的客觀性。我們通過層次分析法中的規范列平均法,測算出由教學態度、方法、內容、效果等衍生出一系列的子評價因子的權重。綜上所述,本文從我國當前農事訓練教學情況與教學調研實踐出發,對老師教學及學生課堂效率反饋實施實時監測教學質量有著指引性作用;通過統計分析,完成農事訓練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形成具體量表,提供具體數據說明,達到加強教學管理的質量提高,和不斷信息收集工作,保證分析數據結果的靈活性和可信任性。通過三棱錐評價體系的應用,引起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交流的重視,不僅促進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課堂效率,也給學校學院的教學管理工作提供有用的真實數據,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的模式。
作者:湯麗敏陳曉超涂榮珍莫詠詩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