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沖突是指譯語傳遞的文化信息與原語文化信息相矛盾。從字面意義上來看,譯語對原語似乎做到了忠實和一致,但同一概念在兩種語言中所引起的聯想意義卻是相反的或相矛盾的。例如“狗”與“dog”一詞在東西方文化中就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歐美人愛狗如子,經常讓它與人平起平坐,狗在西方被看作心愛之物和人們忠實的朋友。因此英語里有“luckydog”(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dressedlikeadog’sdinner”(穿著極為講究)等。而對于中國人來說,狗有時雖被認為忠實可靠,但用狗的形象來喻人時,卻幾乎都含有貶義。如“走狗”,“狗腿子”、“狗膽包天”“、狼心狗肺”“、狍急跳墻”等等。另外,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聯想,而在另一種語言里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意義。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成老黃牛。而在西方,古代主要靠馬耕田牛則很少干活。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馬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漢語說“:力大如?!保凑沼⒄Z民族的喻體,英語則說“asstrongasahorse”}漢語講“象牛一樣勤勞”,英語則說“worklikeahorse”。
二、文化空缺與翻譯
由于各民族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以及社會歷史等方面的不同,就難免在文化上存在“真空”地帶,原語所載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其“對等語”,從而造成翻譯中出現文化空缺的矛盾。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宗教文化中,我們有佛教的“閻王”,道教的“三清”,有開天辟地的“盤古”和煉石補天的“女禍”。而這些概念在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對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在翻譯時應予以注意,否則就會失當。生活習俗不同,由此而產生的文化空缺同樣可以找到例證。例如“,餃子”一詞在英語中就沒有其真正的“對等語”。無論將其譯為ravioli或dumpling都會失去餃子這一食品的中國文化特征。因此,人們通常采用音譯或加注法來處理這種矛盾。由于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沉淀形成的歷史文化也不相同。在兩種語言之問進行翻譯時,會經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差異而出現的翻譯難題。
三、文化部分重疊與翻譯
文化部分重疊所產生的翻譯矛盾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語和原語所指相同或相似,但由于各民族的思維和習慣有差異,從而導致譯語只傳遞了原語所載文化信息的一部分。這一矛盾的產生,主要是因譯者對有關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不熟悉,簡單地用原語在譯入語中的“對等語”來表達原語的意思所致。就拿“社會科學院”一詞的英譯來說,若將其譯為:theinstituteofsocialsciences,那只不過譯了這個詞在漢語語言文化中所載文化信息的一部分。因為在漢語里,“社會科學院”不僅包括社會科學,而且包括人文科學。所以在上面的英譯文后還需加上humanity,才比較準確地再現了原語語言文化信息。文化部分重疊甚至還會出現在外來詞和原詞之間。英語的tea源于漢語的“茶”。然而,hightea在英國已成為一頓簡單的晚餐,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下午茶”。同樣,漢語的“喝茶”則可能是一頓“早餐”,甚至是“午餐”。漢語的“沙發”源予英語的sofa,但是“沙發”的釋義已超過了sofa(三人沙發),還包括單人沙發和雙人沙發。要處理好文化部分重疊所產生的翻譯矛盾,重要的是透徹理解原語所載的文化信息,然后根據情況進行套譯、增譯、直譯加解釋或者是意譯。
綜上所述,文化差異問題是一個內容豐富并極其復雜的問題,翻譯工作者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除了通曉語言知識外,還必須具有深厚的兩種文化功底。也就是說,不僅要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也要認真研究原語言文化,并對兩種語言文化進行全面、認真的比較,以譯語語言文化為歸宿這一原則溝通兩種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正確處理翻譯中因文化差異而形成的矛盾。
作者:張杰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