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析生態文明下幼兒園環境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國家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支持,因此生態建設要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的環境教育做起,文章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提出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要從環境認知、環境技能和環境情感三方面入手,在方法上采用滲透法、戶外活動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法。在幼兒園環境教育策略上提出運用多種方法帶領幼兒感知環境知識、建設與實施環境園本課程、樹立幼兒對待環境的正確價值觀和態度。
關鍵詞:生態文明;幼兒園;環境教育
一、由生態文明思想引發的對幼兒園環境教育的思考
近年來,生態系統遭到的破壞、資源的短缺、能源的匱乏、環境的污染,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府部門,都表現出了深切的關注。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生態文明思想首先體現在生態意識文明方面,主要涉及人們對待生態環境問題上的思想觀念問題,包括生態意識、生態心理、生態道德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的價值追求。[2]其次體現在對生態制度文明的看法上。生態制度文明是指人們主張采取制定相關的制度、法律和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以此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3]生態實踐文明是指人們把已有的、內化的生態文明意識外化到實際行動,在具體生活實踐中借助具體的活動來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要從幼兒園抓起。2001年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明確提出:“讓幼兒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幫助他們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入手,逐步培養幼兒的環境意識和行為。”[4]所以,3-6歲是形成對環境的良好態度、積極情緒和恰當的行為習慣等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教育成效對其以后的環境綜合素質提高較為重要。然而多年幼兒園教育經歷讓筆者看到幼兒園環境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缺乏明確合理的環境教育目標;教師對環境教育的理解和實行產生了偏差,片面的把環境教育理解環境創設、環保知識的普及、環保方法的學習和簡單環保行為習慣的養成,而輕忽了對幼兒進行情緒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實施環境教育的方式上多采用集體教學、言語說教、單一領域教學等,忽視了環境教育方法的靈活性等等。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對幼兒園環境教育進行思考和探索進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幼兒園環境教育實施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生態文明思想下的幼兒園環境教育解讀
(一)生態文明思想下幼兒園環境教育目標目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我們當前的學前教育體系中沒有系統的環境教育目標,關于幼兒園環境教育的思想則滲透在學前教育的整體目標中。因此,在幼兒園開展環境教育必須先有明確的、科學合理的環境教育目標。實施幼兒園環境教育時從三個角度去設置目標,一是知識目標,二是行為技能目標,三是價值觀目標。[5]《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育目標與內容要求這一部分指出幼兒園教育應當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幼兒學習活動的范疇可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大領域,各方面的內容都應包含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活動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學習。[6]因此在生態文明思想和《綱要》《指南》的指導下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目標要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活動方式方法三個方面來設置。基于此,在環境教育的知識技能目標上幫助幼兒了解與環境有關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環保知識和生活技能;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追求幼兒熱愛和尊重自然、對生活中美的事物產生積極情感,通過生活體驗樹立起保護生態的意識和責任感;在活動方式方法的目標上鼓勵幼兒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協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和習慣。
(二)生態文明思想下幼兒園環境教育內容首先,在環境知識和技能方面讓孩子了解國家相關的環境法制內容、通過走進自然的方式讓孩子感知周圍環境,獲得對自然環境特點及其與人類活動間的聯系的認識;知道目前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因、造成的影響并引發孩子去思考面對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知道環境資源不是無限的;掌握簡單的環保行為要求。其次,在活動方式方法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組織多種形式生態實踐活動并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在活動中安排合作環節以提高幼兒的參與能力和與他人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通過觀賞、參觀等活動提高幼兒對周圍環境美的分辨和賞析能力;通過實驗、觀察等形式激發幼兒的探索、發現精神并引導幼兒學會利用多種方式方法收集環境信息;設計實踐活動讓幼兒學會改善和保護環境的小技巧;安排家園合作讓幼兒獲得的生態技能活用于生活中并養成生態文明的習慣。最后,情感和價值觀方面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的多次親自然活動在點滴中培養孩子對自然的尊重、欣賞、熱愛之情;在實踐活動中讓幼兒親身體驗環境污染對我們的影響并樹立起環保意識;通過游覽、參觀、欣賞等活動培養幼兒熱愛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意識;家園合作借助生活小事培養孩子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意識和對環境的責任感。
(三)生態文明思想下幼兒園環境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恰當合適的方法可以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兒園環境教育的過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滲透融合法。我國幼兒園環境教育的思想是滲透在幼兒教育的整體目標中的,如科學領域中提出:有好奇心,善于發現周圍環境中有意思的事物;愿意與同伴合作探索,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認識,并互相交流;喜歡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身邊的環境。[7]2其次,戶外活動法。兒童是自然之子,兒童天性的好動、好奇、愛探索和環境教育依托于自然和實踐等特點就決定了戶外活動是實施環境教育的恰當方法。通過戶外活動讓幼兒置身于自然之中并學會觀察、感受自然的美與丑,從而激發環境意識踐行良好行為。再次,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從教學和實際以及幼兒需求出發,遵照環境教育目標,創建真實的或虛擬的問題情境,以激起幼兒的興趣、情緒和思維,使幼兒在融入自然、探究環境事件、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地理解環境知識、建立對環境友善的價值觀,達到教與學的最佳效果。[7]15最后,合作法。幼兒園的環境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教師的任務,這一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家庭、社區和幼兒園三方的合力,只有三方的完美配合才能使環境教育取得長久有效的成果。
三、生態文明思想下幼兒園環境教育實施策略
縱覽世界各國的環境教育實行成效最優的當數英國,而對英國環境教育影響最大的當數盧卡斯環境教育模式。盧卡斯將環境教育總結為“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8]“關于環境的教育”是對受教育者傳授相關環境知識、技能以及培養人們對環境的理解力;“在環境中教育”是利用現實環境的資源進行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是以保護和改善環境為目的而開展的教育,涉及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的培養。這一模式與我國生態文明思想也是不謀而和,同時也給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指導。
(一)多種方法帶領幼兒感知環境知識首先,關于環境的知識可以滲透在五大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如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與環境有關的故事或兒歌進行環境知識的傳播。如,《空氣變新鮮了》的語言活動,讓幼兒了解到了一些空氣凈化的初淺知識,保護環境留住新鮮空氣的意識得到了激發。同樣,在藝術活動中,可以協助孩子進行材料分類然后引導他們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小物品,這樣既學習到了有關材料的知識,又提高了動手能力,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環保意識。其次,在親自然的實踐中獲得環境知識。自然是一切知識和靈感的源泉,親自然也是幼兒的天性,所以戶外的實踐和游戲活動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加深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在幼兒園內教師可以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和頻次,引導幼兒經常觀察園內的環境,在觀察活動中向幼兒傳播環境知識、在體驗中學會感受身邊的環境。同時幼兒園環境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幼兒園內的戶外,我們可以走出幼兒園來到垃圾回收站、走到社區,進入植物園、動物園,在感受中獲得知識、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再次,在情境活動中滲透對環境素質的培養。環境教育注重認知與情感目標的結合,凸顯情感目標。通過創設美的情境,對幼兒進行環境美的陶冶。組織與環境教育相關的情境表演活動也是佳策,教師可以創設情景,讓幼兒角色扮演,使他們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如,表演《噪聲對人類的危害》《垃圾箱的談話》等,利用這種形式開展環境教育,能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7]20把幼兒帶入意境角色中,化抽象為具體,再現作品中表達的意境,使幼兒的語言得到感染,情感得到陶治,對環保內容的理解和體驗進一步深化。最后,家園合作使獲得的環境知識得以鞏固和運用。幼兒在幼兒園內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同時又是缺乏實踐操作的,所以家庭可以借助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向孩子傳授環境知識如:與孩子一起過馬路時引導孩子觀察汽車尾氣并耐心講解其與大氣污染的關系、讓孩子們了解生活,傳遞理性消費、節能環保、廢物再用的理念,通過對周圍環境的友好來向孩子踐行環保行為。
(二)建設與實施環境園本課程首先,利用周圍自然與社會資源創設本園特色環境。有準備的環境能調動幼兒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進而獲得對事物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個人溝通、參與等能力,形成個人見解和感受。創設園本特色環境其實是在創設一種情境,一種充滿美感和真實環境內容的情境。這種情境會激發幼兒對身邊環境的關注并生發熱愛、保護環境的情緒。幼兒園應充分利用周圍的自然資源來為幼兒的發展提供養分,打造專屬的幼兒園環境。如,依托于山水的幼兒園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把幼兒園打造成自然幼兒園,使幼兒在園中不需出門就能深刻體會自然情境。只有在環境中才能真正實現幼兒對環境的認識,才能真正培養幼兒對環境的熱愛之情以及對環境的責任感。[7]42其次,開展主題式的環境園本課程。主題式的園本課程可以使周邊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也把五大領域內容融入其中,不但豐富充實了園本課程的教學活動而且發展了幼兒的綜合能力。如,幼兒園可以以“節水”“垃圾”“空氣”“動物”“聲音”等為環境教育的主題開展活動,在“節水”這一主題中又可以有傷心的鯉魚、水龍頭不哭了、傷心的水娃娃、我家的水費單等幾個小單元活動;而“垃圾”這一主題活動又可以分為窗外的垃圾、垃圾分類、垃圾回收、白色污染幾個小活動。[7]15每個主題下的活動方案都與五大領域相互交融滲透,每一個活動都需要幼兒的參與,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幼兒對環境的認知力、判斷力、環保力以及有效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樹立幼兒正確對待環境的價值觀環境教育是長期的,在學前期開展環境教育是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而學前期的幼兒其情緒、情感的發展影響著他的認知和行為習慣,同時這一時期的幼兒其身心發展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幼兒園的環境教育應重視對幼兒進行積極態度和情感、責任感的培養。在環境教育的三層目標中,幼兒積極環境情感的養成依賴于對環境知識和環保技能的掌握,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引導幼兒從思想和感情方面尊重、關心、熱愛環境,形成對環境的積極態度和責任。所以在各種實踐或教育活動中傳遞環境知識和技能只是一個基礎和起點,培育情感和責任感才是歸宿,[9]我們的環境教育不只是讓孩子對環境知識、環保知識如數家珍、不只是為了讓孩子為了配合家長和教師才去做生態文明行為而是培養幼兒發自內心的對環境、對自然的關愛之情,并自覺自愿的做出文明行為。在樹立幼兒正確對待環境的價值觀和態度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語言、動作、行為會在無意識中影響幼兒價值觀和態度。因此,幼兒環境情感目標的實現需要教育者不斷更正自身對環境的情感與態度,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并在生活中身體力行。陳鶴琴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兒童的活教材。為了環境的教育就要把自然環境看作幼兒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自然環境能引導幼兒親近自然感悟美好自然環境的價值,從而激發起幼兒強烈的愛護環境的意識,同時也不可忽視兒童生活周圍成人對待環境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人文環境的創設。只有二者雙管齊下才能使幼兒形成對環境的責任感、道德感和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 。
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2]劉於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綜述[J].思想研究,2016,33(3):74-78.
[3]吳建銘.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18(1):5-8.
[4]楊曉玲,唐敏.幼兒園環境教育目標、方法與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J].學前教育研究,2010(07):57-59.
[5]屈躍芳.幼兒環境教育中情境教學運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沈群英.用智慧雕塑心靈[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
[8]印衛東.環境教育的新理念——從“盧卡斯模式”談起[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8):18-23.
[10]馮永剛,董海霞.環境教育:英國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J].外國教育研究,2010,37(3):79-84.
作者:沈群英 單位:東陽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