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近代大眾傳媒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隨著國民在生活中對精神文明越來越重視,我國的大眾傳媒經歷由報紙、廣播、影視、互聯網四個不同媒介為主導地位的階段。大眾傳媒在這一進程中,不斷的加深對國民生活的滲透,儼然成為了現代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伴隨社會需求應運而生的自媒體將原本的紙質傳媒格局完全打破,使文學意識形態發生巨大的變化,同時互聯網的廣泛包容性更是造成了當代文字多種多樣。毫不夸張的說,沒有近代大眾傳媒,就不會有文學載體的改變,不會有文學傳播描述的改變,這將對文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就大眾傳媒媒介的發展對文字的影響進行論述,著重于互聯網媒介對文學影響的闡述。
關鍵詞:近代大眾傳媒;大眾傳媒媒介;文學;影響
一.前言
由于大眾傳媒的不斷發展,傳播手段逐漸多樣化、傳播的形式也各式各樣,可以說大眾傳媒進入了一個絢麗多彩的時代;與此同時,文學的傳播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晦澀難懂的文學術語,更多會傾向能被大多數人理解的內容。同傳媒發展適應的是,文學的傳播者和學者不在單一的定位在某一個階層,開始轉向大眾,文學由原來的貴族專享開始變得平民化,這也是大眾傳媒的發展對國民的生活環境帶來突出的影響。在大眾傳媒媒介上,文學與傳媒因子的完美結合使得當今的文學滲透在國民生活的各個角落。但是因為文學的市場化和商業化,使原本文學所具有的高貴地位也變得漸漸低落,給大眾傳媒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甚至因為這些,有很多文學家把近些年來文學日漸沒落,歸咎在了大眾傳媒造成的文學格局低下的局面。
二.三大媒介與文學概述
(一)文學發展之報刊
文學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碰撞,每一位文學家無不希望他們的作品能被世人認可并廣泛傳閱,而近代報刊的出現無不意外的刺激了新文學,而報刊內容新、涉及面廣、讀者多,且影響面比較廣得特性使報刊成為了新文學的重要載體,并對我國的文學發展有了重大影響。進入新世紀以后,人們的物質享受不斷提升,從而對精神享受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報紙的副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報紙副刊作為文學的載體,兩者已經密不可分了,且眾所周知當今文學困頓,主要由于隨著經濟的發展,當今人們總是各種各樣的忙碌,將大部分的閑暇時間用來兼職、經商、炒股等等,雖然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對文學有了更大的需求,但卻沒有足夠的閑暇時間,而報刊的出現,恰好可以彌補這個缺憾。如果我們回溯歷史會發現終結古典文學的重要元素就是近代報刊與文學的結合,而中國文學卻也因此進入了一個文學史上的新時代現代文學時代。印刷媒介對文學我國近代文學史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的影響,例如“新月派”、“朦朧詩派”等等報刊。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眾傳媒也在不停的進步,隨之而變得不僅僅是文學的傳播模式,速度題材等變化各有不同,但是由報刊等印刷傳播媒介的基本屬性造成的文學活動特征和想傳達的內涵還是保留了下來。印刷品的大量出現更是對近現代文學進展貢獻了大量力量,使人們對于文學可以選擇的范圍更廣,印刷品的出現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了。報刊文學的出現在的早期對文學的傳播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而在這一階段內,文學更是實現了文學史上的空前繁榮。
(二)文學發展之廣播
后來隨著廣播的出現,將原本報刊上靜態的文字變成了抑揚頓挫、慷慨激昂的動態的語言進行傳播,這樣一來,對當時的人們帶來的刺激與震撼無疑是巨大的。在二十世紀初廣播剛剛被廣泛運用時,美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運用新穎的播出方式和優質的音響效果,播出的廣播劇《火星人進攻地球》,因為太過真實,使得聽眾一度產生恐慌,甚至認為火星人真的要進攻地球了。廣播的播出方式是在同一個階段多人參與完成,正因為它特殊的交流方式讓其所要傳達的情感是紙質的印刷媒體所不能做到的。不僅如此,廣播的出現給了聽眾很大的自由,解放了讀者的眼睛,上文中提到現代社會人們空閑時間太少,只能利用碎片時間來消遣文學,而廣播的出現,可以讓人們邊聽邊工作,在不耽擱工作的同時還放松了身心。這樣子的狀態是印刷品所不能做到的,且因為廣播強大的渲染力的特性,讓人們在視聽享受的同時加強了文學的影響力。
(三)文學發展之影視
影視媒介對文學的影響更甚于前文中提到的報刊與廣播,比如說人們知道四大名著是我國文化界的瑰寶,也應該認真反復的細讀《紅樓夢》等經典文學作品,可厚厚的一本書,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哪個年輕人會耐著性子讀完呢?大部分不過是略微翻了兩頁便將其束之高閣,寧愿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讀那些通俗的讀物,也不愿意再去看了。但奇怪的是,很多人會選擇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甚至是因為喜歡這部電視劇,愿意回頭再看一遍細細咀嚼經典,而印刷媒介所想表達的內涵等更是通過出色的藝術手法在影視作品傳達出來,更是可以通過經典文學著作改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從而擴大作品的影響。很多人不喜歡閱讀外國名著,當然這很多人也包括筆者本人在內,名著主要是對于風景環境與人物肖像的描寫難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且文學語言敘述很難像影視作品中那樣的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畫面感,難免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將名著用活生生的、漂漂亮亮的演員在銀幕上演繹出來,我相信應該很少會有人選擇殘忍的距拒絕吧。除此之外,電視傳媒還包括了電視詩畫等各種各樣的節目,如“百家講堂”等這類以講為主的節目,過去我們總認為文學是高高在上的,我們將文學擱在神壇上,現在我們將“文學”從神壇上請下來,這些親民的節目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汲取知識的空間,更是擴大了文學的影響,與其每天看著那些綜藝節目傻呼呼的笑,不如看易中天將三國,聽閻崇年講清史何樂而不為呢?
三.網絡傳媒與當代文學到了后來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我國的科技更是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第四媒體應運而生,網絡也取代了印刷媒介、廣播等,成為了傳遞文字、聲音、圖像、數據等信息的主要媒介。由于網絡具有數字化、全球性、多媒體、實時性、交互式等特點,中國進入網絡傳媒時代后,寫作隊伍空前壯大,因特網更是提供了寫作,閱讀,發表文章的陣地。網絡媒介的三個特點遠超之前的媒介革命,一是傳播范圍廣,二是傳播速度更是快,三是信息量大。據統計,2002年中國的互聯網網名就有接近4500萬,這些年更是翻了幾番,網名人數呈幾何倍數增長。隨著網絡技術越來越廣泛的傳播,網絡文學的發展也不可同日而語,同時,也沖擊了傳統寫作規則。網絡上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易傳播的特點,可以像普通印刷作品一樣閱讀、標記,還可以像普通影視作品一樣具有聲音和畫面,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網絡文學不僅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更是給我們擴寬了我們的選擇空間,與傳統文學最大的不同莫過于還可以在書評區與作者或是讀者對該作品進行討論與表達自身的意見或建議。印刷媒介或多或少都要占用一些空間,不方便攜帶,而網絡文學讀者卻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下載,且由于印刷文學成本費用更高,相對比而言一般價格比網絡文學更高。在網絡文學中的作者各種各樣身份的都有,有普通學生、公司老總、底層工作人員、電腦玩家等等,很多人只受到了較少的傳統文學的影響,所以在寫作中很少會有文學模式的限制,全憑喜好自由發揮。他們成功地引起了當代文學的新潮流,同時這也是一場新的挑戰。
四.大眾傳媒背景下的當代文學
不同的大眾傳媒媒介造成了文學形態多種多樣的局面。以下是對在各個媒介下文學形態出現問題的匯集,報紙媒介比口語傳播更能準確記錄事件的發生情況以及跨越式傳播,可是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標點符號下可以有著多種不同的含義,隨著人們對漢字及標點符號的不斷掌握過程中0,有很多時候也不能夠正確的理解作者的意思以致誤讀,從而造成了對大眾傳媒的壓迫。對比與報紙媒介的抽象而言,以信息生動形象展示為主的廣播、電影、電視在內的電子媒介,實現了國民對信息輕松獲取的要求。但是隨之而來的快餐文化舉不勝舉,使文化原味漸漸淡去,失去了文化應有的優雅,對古文化帶來了侵蝕。互聯網媒介成功的將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以文字、聲音、圖像、數據的自由結合于一體,與事實唯一的不同點在于它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也可以由主觀意識對其進行篡改。同時我們先在所生活的社會對網絡監管是比較弱的,群眾在這個虛擬的世界有著極高的言論自由,從而使得過多的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平臺。所以,當人們想要從中獲取到想要的正確信息時,就需要有非常強大的判斷力,這大大增加了人們對信息的選擇與判斷的困難程度。更為嚴重的是伴隨著網絡傳媒的出現網絡病毒與黑客也層出不窮,而新時代的文學就是在網絡媒介的矛盾共存狀態下不斷的發生變化與整合。
結合以上的論述,可以得出大眾傳媒對當代文學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文化事業與科學發展的過程;也可以說,大眾傳媒行業在每一個階段的巨變,同時影響著當代文學發展的巨變。大眾傳媒開始發展就經過了報紙、廣播、影視、互聯網等為主要載體媒介的轉變。在不同的主媒介階段,大眾媒介會因為它的主要媒介的不同凸顯出當時的社會特點,不同的媒介代表的是不同時期的特色。當然一個新媒介的出生并不代表著原媒介的消亡,它們只是新增了一個同伴,亦或是新的主導者。就如同我們現在生活著的時代,這是一個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但是那些民間故事和民歌依舊保留著最原始的口頭傳播的傳媒模式。
參考文獻
[1]沈雅君.試析大眾傳媒與中國民俗文化[J].今傳媒,2017,25(11):172-173.
[2]馬莉.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效果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6,3(30):253-254+256.
[3]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D].四川大學,2012.
作者:黃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