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時代下家庭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部學刊雜志》2014年第八期
一、家庭教育行動研究的引入
1.行動研究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長期以來,“行動”與“研究”被分割成兩個活動領域,前者指實際工作者的實踐活動,后者指受到專門訓練的研究者的專業探討活動,分別由不同的人所從事的不同性質的活動,二者關系不大。[2]但將“行動”與“研究”做了一次完美整合的手術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溫(Lewin.L,1944),他最早提出“行動研究”一詞,并構建了行動研究的基本理念。不過,同期的社會工作者約翰•柯利爾(Collier.J)宣稱在自己的研究中已經采用了“行動研究”的方法并先使用了“行動研究”這一術語。之后,勒溫的這種行動研究的模式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前院長考瑞等人的認同。于是,考瑞在第一次系統地將行動研究定義到教育中,使行動研究法很快影響到教育實踐。他提出有效的“校本行動研究”必須具備“個別或集體地采取積極態度”、“問題公開”、“創造性思考”、“勇敢地加以試驗”、“合作的教師群體”、“重視收集資料”六個條件。[3]20世紀70年代之后,行動研究在美國流行起來,且得到埃里奧特(Elliott)、埃伯特、凱米斯和麥克納等學者的支持,行動研究的內涵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其中,凱米斯關于“行動研究”的定義得到學界認可,即“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加者擔任進行的一種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下列幾方面的合理性和正當性:(a)他們自己的社會實踐或教育實踐,(b)他們對這些實踐的認識,和(c)施行這些實踐的所在情境”。[4]近年來,中國教育學者普遍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以教育實踐工作者為主體進行的研究,它以研究自己實踐中的問題,改進教育實踐為本質。[4]它是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是行動研究在教育領域中的價值集中體現。
2.行動研究引入家庭教育的可能(1)父母是家庭教育天然的行動研究者如果說行動研究只是讓學校教育、教師發生了角色轉變,那是因為教師是必然的“教育者”,必須承擔教書育人的天職,所以行動研究如此為教師“授權”并承認教師的日常思考具有“研究”的資格。那么,家庭教育的實施者——父母,是否也可以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去關注自己的教育實踐,采取比較隨意的、自由的、平民化的研究方式,使其家庭教育行為上升為“研究”的高度呢?筆者認為,作為一種理論或一種方法,行動研究應該能夠適用于各種教育實踐領域,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都可以用行動研究方法來進行。將行動研究方法實施到家庭教育中去,既能體現理論的生命力和價值,也能夯實家庭教育研究本身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家庭教育作為目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徘徊于科學與經驗、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模糊地帶。有人直接將家庭教育視為“早期教育”的重要陣地進行研究,使用的理論基礎是成熟理論、心理動力論、認知發展論、人本心理學,側重的是早期智力培養。[6]也有人將家庭教育視為一門學科,但大多從社會學的角度,關注家庭的功能、家庭的親子關系、健康保健等等方面。[7]學界尚未將“父母”這一關鍵人物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者范疇,甚至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亟需專家的指導”,專家悻悻然地成為父母的教育者、指導者,家庭教育的研究者。而根據凱米斯的“行動研究”定義,父母完全符合行動研究所有合理性與正當性條件,即他們有自己的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對實踐有認識,實施實踐的所在情境。(2)新媒體為家庭教育的行動研究提供最佳的平臺新媒體改變生活,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等諸多領域。所謂新媒體,是指在傳統媒體發展的基礎上運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的新的媒體形態。隨著互聯網、手機的普及和Web2.0、3G技術的推進,新媒體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傳播因其傳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廣泛參與性、去中心化的互動性等特點,使廣大民眾參與到信息的制作和傳播過程中,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虛擬生活方式。家庭教育行動研究可以在新媒體下實現。首先,新媒體滿足了考瑞提出的行動研究六個條件,“父母或集體地采取積極態度”、“家庭教育問題公開”、“創造性思考”、“勇敢地加以試驗”、“穩定的父母群體”、“重視收集資料”。新媒體所提供的平臺為實現這六個條件成為可能和必然。其次,符合“行動研究”的關鍵性特征,勒溫曾預言了現代行動研究法的三種重要特征:其參與性,其民主的推動力,和同時對社會科學和社會變革作出貢獻。劉良華則提出“參與、改進、合作、系統”的特征。從條件到特征的符合,讓家庭教育行動研究尋找到了最佳的實踐平臺。
1.家庭教育開放化新媒體時代下,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方式將家庭教育完成了一次從實踐到理論的提升過程。以QQ空間為例,QQ空間具有日志、相冊、說說、留言等模塊,這是集文字、圖片、感悟、交流于一體的功能。突破即時在線等時空限制,任何好友都有機會能獲取到他人信息。這就給一些熱衷于表露家庭生活的普通人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滿足了交往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父母非常樂意地將自己的家庭生活、親子活動公開化,這種公開是立體式、多形式的,能調動所有感官,取得的效果往往比見面時的交流更明顯,畢竟見面所花的成本以及交流雙方的各種現實條件存在差異和有限。
2.家庭溝通創意化以往的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溝通,或家庭內部的溝通,其溝通模式往往是面對面溝通,或者書信、第三方傳播等形式來完成。按照這些方式下的家庭溝通,其溝通雙方大多陷于已婚人之間的事情了,而且也缺乏新意,溝通內容碎片、凌亂,溝通信息容易堵塞,溝通時空也容易受到限制,溝通對象選擇也單一化。新媒體下的家庭溝通,可以更富有創意,溝通者需要對自己的溝通信息進行加工、組織、編排,溝通效果能得到即時反饋,“親”或鼓勵表揚的話語及其他溝通符號一同使用,是口頭溝通及書信溝通所不能具有的優勢。
3.教育平臺平等化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同時每個人又是生活舞臺的演員。這是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新媒體所帶來的現實。人人都是心靈的主人,在零準入、零壁壘的網絡空間里,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享有自由發言的權利。這樣,新媒體中的家庭平臺變成平民的舞臺,平等地享有新媒體所帶來的一切福利,家庭平臺平等為家庭平等增加了一定的評價指數。
4.教育資料搜集日常化由于新媒體的巨大優勢之一——存儲功能,家庭生活、溝通等等的記錄,都可以歷史般的永久保存。這為個人反思、追蹤思想軌跡、記憶生活變化等實現了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將過去發生的事情編制成冊,前提是如果他愿意。對于許多年輕父母來說,記錄孩子成才軌跡,整理家庭教育故事,他們是能飽含熱情的,也是一種潛在的責任。行動研究,作為對實踐的研究,也因此必須是研究本人自己的實踐。
三、行動研究對家庭教育研究的意義
(1)促進父母“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與促進教師成長具有同樣意義,行動研究在家庭教育領域里,也可以促進父母的“成長”。身為父母除了感受孩子成長所帶來的快樂,他們已悄然演變成家庭教育行動研究者.記錄孩子的成長故事,分享孩子教育經驗,反思教育行為,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的提升過程,父母作為行動研究者既可以提升父母教育效果,又能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研究方法。(2)形成教育合力行動研究注重參與,有個體或集體的合作,合作主體有家長、教師、社會其他群體。在傳統的教育合力機制中,家長與教師、社會的溝通非常有限,極易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新媒體環境下,家長成為行動研究者,通過記錄、搜集、公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教育問題,讓別的家長、或同行,以及學校教師、專家、媒體參與其中進行討論、探究,達成教育共識,幫助家長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幫助家長成長為合格的家長。同時,學校教師也可以從觀察家長的教育行為中找到孩子的成長軌跡,有目的地實施因材施教,最終形成教育合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3)豐富家庭教育實踐應用研究家庭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是近年來的事,大多數從體能、智能、衛生、保健、親子關系等角度來進行闡釋,遵循的是“正規的研究方法”,側重定量研究,探究普遍的理論,對個體家庭教育指導意義不強。正如馬克將行動研究與傳統的“正規的研究”所做的區別,他認為行動研究注重改進與解釋,尋求合作者之間的相互理解并關注引起持續“改進”的因子;注重發展和知識積累,即期望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小組或組織,留心那些有計劃的變化;注重觀察與實驗,希望通過群體中不同的觀點來超越個人的有限的視域,他們只從可靠的人那里獲得可靠的信息;注重實地的與普遍的資料,經由自己的研究或合作的問題解決來提高此時此地的有效性,他們只構建嘗試性的理論來指導以后變革和改進的行動。[8]可以說,行動研究讓研究主體擴大到父母(或家長)、教師、教育專家、媒體或其他人,打破傳統的理論規范研究,沖破制度研究藩籬,尋求創造性的研究方案,獲取最佳教育效果。總之,新媒體時代下,家庭教育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家庭教育研究的平民化、常態化、豐富化、多元化,正以美好的前景展現在我們面前。
作者:劉輝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