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生新聞加工上敘事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在運用欲揚先抑或者欲抑先揚技巧的時候注意的地方是無論褒貶,一定要是事實的真相,不能脫離實際。這種敘事技巧很容易能突出事件的主題思想和觀點,特別是在民生新聞導語上或者是在主持人引題時運用得最為廣泛。例如在《馬后炮》節目中主持人馬志海有過這么一句:“發改委一直都處于低迷的狀態,用句俗話說那就是神馬都不給力啊。但是我們也不要在這里埋怨發改委,畢竟近期發改委出臺的兩個政策是很不錯的。對于發改委我們還是需要抱有希望和信心的。”在這里馬志海主要想為發改委解脫一下,引導受眾對發改委抱有信心和希望。但開頭卻對發改委進行一點點貶義的批評,后面“但是”一詞將整句的中心思想體現了出來,運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使受眾的印象更為深刻。
(2)在運用設置懸念時首先需注意的是懸念的價值,懸念的設置必須在精心思考文章思路的基礎上進行,要恰當選擇文章的起始點和結束點;其次要注意真實性,不能故弄玄虛,讓人費解,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合乎情理;再次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主題來設置懸念,在細枝末節上設置懸念,會削弱作品主旨的表達。最后,結尾要干凈利落,出人意料,讓人回味。設置懸念被列為最易見到的敘事技巧,因為這種敘事技巧有助于整個欄目本身的價值有很大的提高,并且效果最明顯、最顯著。例如在《新聞調查》欄目中,頻繁運用到這種敘事技巧。對鏡頭里未來發生的事情設置一個疑問最后隨著事件的發展進行解答。舉個例子:“廣州一男子剛剛從銀行取出工資然后回家,但是回家后發現,取的錢里居然有六張假幣。難道銀行里藏有制造和發放假幣的人存在?還是取款機被人做了手腳?帶著種種疑問我們進行了以下的調查……”像這樣的運用還有很多。節目本身的主旋律可能非常直白,但是我們通過設置懸念來進行加工就會使整體的節目的旋律變得有起伏有懸念,從而提高節目的觀賞性和吸引力。
(3)在運用波瀾起伏時所需注意的地方是在稿件中所設計的起伏必須是在原本事件的情理之內,不能超出原來事件的范圍。并且盡量做到自然,減少破綻,這樣才能引導受眾去關注,去思考。波瀾起伏對于民生新聞來說通常需要幾種電視表達符號一起運用來體現。例如說獲獎新聞《六旬老人救牛》,新聞報道的是一個六旬的老婦人為搶救他人的牛,不慎從山上摔了下來受傷。與此同時卻有一群人其中有很多身強力壯的青年在旁邊看熱鬧。新聞鏡頭是這樣安排的:第一幕,老人摔下來。第二幕,牛在山坡上。第三幕,老人爬山。第四幕,旁邊看熱鬧的人群。第五幕,老人爬山。這樣鏡頭的安排,在講述老人的艱難的救牛舉動的同時也諷刺了在旁邊看熱鬧的人群。在這里,老人救牛是一個波瀾。圍觀的人是另外一個波瀾。這兩個事件同時進行,并且合理的安排就能體現出整體新聞的流暢感和中心思想。這樣對于受眾來說,所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地具有意義,對思想更有震撼感。
(4)在運用末生波瀾時首先要抓住情節中的意外點來設置,如果末生波瀾是情節中理所應當的事情的話那就不算是波瀾了,會使整個文章在結尾的時候變得沒有價值。其次在敘述中要安排必要的“伏筆”,否則,生了波瀾,卻讓人覺得不合情理。再次波瀾頓生之時,也是文章結尾之時,不能拖泥帶水,要干凈利索。越是拖泥帶水所產生的效果就越差。最后就是出現的波瀾要與人物性格的發展相一致。如果不同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給人琢磨不透,會使事件變得跑題。末生波瀾對于民生新聞來說能給受眾帶來一種意猶未盡、希望繼續觀看下去的感覺或者是有點遺憾但是引發思考討論的影響。舉個例子:《焦點訪談》中我們就經常在最后能聽到“雖然事情結束并不是我們想象的完美結局,但是我們依然衷心地希望,他們能……”這樣的一句結束語,運用到了末生波瀾的手法。對新聞進行了加工,使整個新聞產生了一種類似電影一樣的悲劇結尾。引起了受眾的思考和感嘆,但是同時對于傳播效果來說,起到了加強的作用,讓新聞所帶來的思考和警告更加深刻地印在了受眾的心里,從而突出了新聞的價值。
作者:陳曉風單位:東莞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