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方言對板頭曲琵琶風格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音樂創作雜志》2016年第一期
摘要:
琵琶作為中國傳統器樂大家族中重要一員,其音樂風格與演奏技法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大相徑庭,河南板頭曲琵琶也不例外。受河南方言對其潤音方式、行韻技法的浸潤與滲透,河南板頭曲琵琶的器樂語匯如何通過“滑音”這一技法以及與其相關的衍生技法來體現河南當地音樂的風格彩韻,是筆者本文所討論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
河南方言;河南板頭曲琵琶;河南大調曲子
作為中國傳統器樂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員,琵琶歷史積淀深厚,流源悠長。若按照地域分類琵琶藝術,其音樂語匯、風格特點、演奏技法皆呈現截然不同的地方色彩。作為一種音樂文化因素而存在于某一地區,琵琶便要適應當地的人文環境氛圍及文化審美需求,這更離不開當地語言(方言)對其潤音方式、行韻技法等音樂表現手段的浸潤與滲透。本文以河南方言為契合點,來探討河南板頭曲琵琶地方色彩、風格內涵之緣來。從方言聲調到唱腔旋律,再自然的過渡至器樂語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一、河南板頭曲琵琶的來源
河南大調曲子亦稱河南鼓子曲,是一種曲牌聯綴體的說唱藝術,在明清民間時令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八角鼓、岔曲的曲牌及音樂結構,衍變發展而來。它除唱腔曲牌外,還有專為演奏用的器樂曲牌,稱為板頭曲,早期附屬于河南大調曲子,是其開板演唱前以及演唱間歇時的器樂合奏,在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大量吸收民間音樂元素,歷代樂師的不斷加工錘煉,促成了板頭曲藝術上的日臻成熟與完善,從而漸漸獨立于唱腔之外,形成系統的器樂語匯,純粹的器樂樂種。河南板頭曲以琵琶、箏、三弦為主奏樂器,分合奏和獨奏兩種形式。合奏帶有齊奏色彩,主奏樂器所演奏的旋律主體相似,不同樂器根據自身特點加花變奏相互配合,而獨奏則更傾向于充分發揮樂器個體的音色特質,演奏者的技藝水平。作為河南板頭曲主奏樂器之一的琵琶,在藝人們加工改良,充實優化的過程中,不僅保存了大批技法完善、內容豐富的傳統曲目,更是脫胎于河南板頭曲,升華成為頗具地方特色、高水平的獨奏樂曲,進一步完成從河南板頭曲到河南板頭曲琵琶的轉身。
二、河南方言與河南板頭曲琵琶的關系
河南板頭曲琵琶是在與聲腔伴奏中,為求得聲腔與器樂在音樂風格上相得益彰而發展起來的。器樂往往會在聲腔的潤腔手法與自身演奏特質中尋求天然的平衡,必要模仿聲腔的同時,增強自身表演技法和手段,久而久之,一部分唱腔與伴奏逐漸衍變為琵琶獨奏樂曲,并且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唱腔中的韻味和特點,成為樂器上的一種潤腔手法。這潤腔,從起初的與唱詞結合達到美化潤色旋律的效果,慢慢過渡到代表某一地區音樂風格的潤腔固定下來,成為即便在沒有唱詞的提示下,也能展現某地方色彩的純器樂曲形式,使得河南板頭曲琵琶具有的鮮明地方色彩的器樂語匯。首先,河南板頭曲琵琶在結構上都基本恪守八板體1原則,《陳杏元和番》便是這樣的音樂形式:由八板組成一個樂句,八個樂句構成完整一首樂曲——八八六十四板,另在第五樂句和第六樂句各擴充四板,形成兩個過渡性連結樂句,組成最終的六十八板。其次,河南板頭曲琵琶在調式安排上大多遵循板頭曲調式特有的規律,以徴調式開始,后轉至同宮系統宮調式,在七聲音階基礎上,輔以偏音增強旋律表現性,從而在音效上形成123#4567的特色音階。《陳杏元和番》中樂曲開端便將這一特性體現的淋漓盡致:商音跳進至徴音后迅速跳回商音,后級進落到宮音上。同時,河南方言降調較多、聲調次之,趨于字調相順原則,以音高感來體現河南方言,便出現了音與音平滑無裂縫進行的曲線形式——滑音,再根據琵琶自身特長,以器樂語言韻味化,自然而然將河南方言與河南板頭曲琵琶相關聯。與字調升、降相對應,河南板頭曲琵琶的器樂語匯中,在滑音的趨向上以上、下滑音來體現河南風格。
三、“河南標簽”——滑音在樂曲中的運用
1、左手突出滑音的技法河南方言耿直的特性,賦予河南的音樂風格彰顯出直白粗獷的特點,因而在技巧上,很突出左手的韻音動作。音過程幅度變化很大、密度變化也很大,獨具個性的行腔歸韻似乎只有將一首作品酣暢淋漓的展現出來才甚為舒心。a、滑音處多用推、拉弦在實際演奏中,上、下滑音多用推、拉弦結合的技法表現。縱覽《陳杏元和番》這首樂曲,筆者總結:《陳杏元和番》共有70次推拉弦完成滑音的技法,其中37處依靠推弦完成下滑。無論是從整理的數字來說,還是整篇幅大量的“”技法符號的呈現,左手的推拉弦技法對于表現河南濃郁的地方彩韻起著顯著作用。從音高感上感知,推拉弦所形成的滑音可分為裝飾性和旋律性兩種,而這兩種性質的“音過程”造成了推拉技法的不同的表現形式。無固定音高的推、拉弦造成裝飾性的滑音產生,該技法只是促成滑音效果,并不強求必須在哪個固定音高上停留,如:《陳杏元和番》67——68小節:“4”音的推弦,只起潤色和美化旋律之用。
而旋律性滑音的演奏則是通過小三度、二度推拉弦實現。如:《陳杏元和番》6小節:其中,依靠6小三度推弦所致,形成上滑音感。另,在推拉弦中,最具辨識度體現河南韻味的技法便是“直推”。“直推”強調指尖瞬間的爆發力,演奏者在音頭處就要運用迅速精準的推弦動作一氣呵成,起音快速,發力點直接,這一強調音頭的技法,形成的直、硬的音響效果,更與河南方言耿直樸素特點相契合。如《陳杏元和番》1——2小節:b、下滑處結合顫吟技法河南板頭琵琶的顫音不同于“吟、揉”,也絕非一般的“tr”,大幅度快速的指尖抖動形成厚實的音波。而當急需表現風格更甚之時,則是在吟的同時加入顫,指關節要反復抖動,既要突出顫的音效,又要按時值回到原音位置,奏法難度頗大,卻也是濃重的河南風格之體現。同時,除了在顫吟之前加入“直推”技法外,一般出現在演奏下滑音處,因而,多種技法獨樹一幟的結合,筆者更樂意形容為“直推下滑慢顫吟”。如《陳杏元和番》21、22小節:3直推至5,然后慢慢顫吟下滑到3,期間經歷的音也不全符合譜面;23、24小節,6先直推至1,而后直推至2,并都以顫吟慢慢下滑回到6,同樣,期間經歷的音并非譜面所指;猛的直推,體現河南音樂風格耿直特征,而下行音列如泣如訴的顫吟,更成為河南板頭曲琵琶“河南標簽”之一。
2、強調右手力度變化除了左手大篇幅推拉弦展現滑音、在下滑音處結合直推慢顫吟的技法之外,右手也通過強調力度變化來進一步吻合滑音的需求。河南板頭曲琵琶右手彈奏的位置函括了“上、中、下”三處,同時,相較于固定一處觸弦點的右手技法演奏,河南風格的突顯在于更頻繁的更換觸弦位置,以增強右手力度的變化。a、直推處加強力度左手直推形成的直、硬音效將河南方言的耿直樸素特點表現的淋漓盡毀,為了更突顯這一特點,右手的演奏技法則以靠近琵琶覆手處進行演奏,進一步展現整體音色層次的變化以及強爆發力的音響效果,因而,“下”的右手觸弦位置較多的呈現在譜面上。《陳杏元和番》共出現31處“下”,如1——2小節:在左手3直推至5時,右手在“下”觸弦點用雙彈。b、起伏跌宕的力度變化左手“直推下滑慢顫吟”這一典型的滑、顫、吟組合,極盡描摹出樂曲的強烈的戲劇性,配合右手“上、中、下”輪番轉換觸弦位置的技法,力度弱到強、強到弱的夸張對比,此種演繹間,更擴大了樂曲的張力感,與河南音樂那種堅硬鏗鏘之質相得益彰。如《陳杏元和番》23——24小節:27——28小節:皆是在兩個小節的演奏中三次轉換右手觸弦位置,形成層次鮮明、強弱對比夸張的音效。正是如此之多的滑音以及結合滑音所衍生的滑音周邊技法,將一首首河南板頭曲琵琶的旋律線條勾畫的曲折蜿蜒,畫出了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各類上行、下行的滑音曲線,將河南方言升調、降調多的特質印證在樂器演奏中。滑音,毋庸置疑,成為河南板頭曲琵琶河南風格體現的“最具辨識度標簽”。
綜上所述,總結河南方言兩大特點——升、降調較多,發音鏗鏘直接。這兩點作用于河南音樂中,成為影響河南地方風格成型的因素之一,如是便產生了對聲腔旋律走向的牽制,將其語音上升、降調較多的特性附和于演唱中,促成了河南音樂上、下滑音頗多的典型地方風格形成。當河南板頭曲在繼承聲腔基礎上,脫胎獨立成器樂曲時,方言潛移默化的浸潤便體現出來,形成適應于當地人文環境和審美趣味,固定下來的一種地方韻味的器樂語匯。“這種典型風格的形成,經歷了從語言聲調到唱腔旋律再到器樂語匯的過程,完成了從語言到音樂的升華。2”周青青老師在《河南方言對河南箏曲的影響》中解釋道。正是如此,如今的河南板頭曲琵琶已不需要單純地依靠唱詞的聲調來體現地方特色,而方言對于旋律的作用,歷經不斷加工提煉,已溶化在旋律走向和潤音技法上。滑音,便是這一特色的具體表現方式之一,通過滑音以及與其相關的衍生技法,充分地將河南地方特色展露無疑,不正是河南方言到河南板頭曲琵琶器樂語匯的升華過程嗎!
作者:趙潔 單位: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