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后勁實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立足于研究吉林省縣域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建立人口素質評價模型,得到了代表人口素質水平的綜合得分序列和代表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生產總值對數的序列,利用格蘭杰檢驗對其因果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結論可為各級政府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口素質、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改革
一、引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已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衰減、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中國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人口素質與人力資本息息相關,而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息息相關。從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來看,工業經濟時代關注的重點是人口的數量和結構,知識經濟時代關注的重點將轉向人口的質量(人口素質),人口素質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目前我國勞動力人口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力成本增加,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整體放緩的情況下研究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也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二、縣域人口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主要研究縣域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建立人口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將反映人口素質的指標分為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
(一)影響人口素質的直接指標1.反映人口身體素質狀況的指標:主要有平均預期壽命,平均死亡年齡,嬰兒死亡率,人口粗死亡率,喪失勞動能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等。本文選取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這2個指標反映人口的身體素質狀況。2.反映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狀況的指標:主要有文盲率,識字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學、初中、高中學校數,高中在校學生比重,每十萬人口中各種文化程度人口數等指標。本文選取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學、初中、高中學校數這3個指標反映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3.反映人口思想道德素質狀況的指標:主要有犯罪率,犯罪案件立案數,自殺人數等。由于衡量人口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指標缺乏統一的標準,且缺乏反映吉林省縣級人口思想道德狀況的指標數據,因而本文沒有選取反映這一方面的指標。4.反映人口勞動技能素質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專業技術人員數,農業技術人員數,專利授權數,科技人員占從業者比重,每十萬人口專利申請量,第三產業人口占從業者比重等指標。本文選取專業技術人員反映人口的勞動技能素質。
(二)影響人口素質的間接指標主要包括性別結構,城鄉構成,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環境監測狀況與污染指數等。本文選取性別比、非農業人口比重、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這4個指標來代表影響人口素質的間接指標。性別比通常以每100位女性所對應的男性人數為計算標準,根據聯合國的標準,人口性別比的合理區域應在102和107之間。根據以上分析建立了反映吉林省縣域人口素質狀況的指標體系,即平均預期壽命,嬰幼兒死亡率,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小學、初中、高中學校數,專業技術人員,性別比、非農業人口比重,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等11個指標。由于地方統計年鑒中關于人口素質方面的統計指標相對較少,因而部分指標通過計算獲得。本文原始數據來源于2016年吉林統計年鑒,2010年吉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5年吉林省1%人口抽樣調查。
三、人口素質水平的因子分析
用SPSS軟件運行,結果顯示KMO值為0.661,符合可行性標準,并且Bartlett球度檢驗的P值為0.000(<0.05),因而可以拒絕原假設,認為初始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個數,對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后,得到特征根及其累計貢獻率。11個協方差矩陣的特征根分別為3.710,2.901,1.067,0.914,0.877,0.739,0.632,0.399,0.327,0.247,0.104,前三個特征根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已達63.992%,其中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30.919%,第二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24.179%,第三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8.895%。這表明前三個因子大體可以概括全部指標的信息,因而提取前三個特征根,利用方差最大法對主因子進行因子旋轉,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在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小學、初中、高中學校數、非農業人口比重這些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些是影響人口素質的教育因素,因此把第一主因子稱為影響人口素質的教育因素。第二主因子在專業技術人員、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這些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因此把第二主因子稱為影響人口素質的社會保障因素。第三主因子在嬰幼兒死亡率、平均預期壽命這些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因此把第三主因子稱為影響人口素質的增量因素。各地區綜合得分:根據上面的分析結果,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總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來進行加權求和,得到各地區的綜合得分模型。將各因子得分帶入模型,得到相應的吉林省縣域人口素質的綜合得分見表2。綜合得分的參考基準為0,負值表示該地區的綜合人口素質水平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綜合得分越高說明該地區的綜合人口素質水平越高,綜合得分越小說明該地區的綜合人口素質水平越低。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1)從各因子得分看,榆樹、德惠、梨樹、農安等24個縣第一主因子得分大于0,說明這些地區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水平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表現為這些地區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非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汪清、撫松、靖宇、龍井等16個縣的第一主因子得分小于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對于這些地區需要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從第二主因子得分來看,通化、農安、榆樹、公主嶺等18個縣在這一主因子上得分都大于0,圖們、長白、靖宇、鎮賚等22個縣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說明吉林省縣域整體社會保障工作落后,已經成為制約人口素質水平提高的短板。從第三主因子得分來看,通化、圖們、柳河、安圖等21個縣在這一主因子上得分都大于0,說明這些地區在人口素質的增量因素上具有優勢,人口數量呈現上升態勢,保持適度人口增長有利于經濟持續穩定發展。(2)從綜合得分來看,農安、榆樹、九臺、德惠等21個縣的綜合得分為正,說明這些地區人口素質的綜合水平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其中農安、榆樹、九臺、德惠位于前四名,這些地區主要位于省會城市長春市周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在大城市的輻射之內。其他19個縣的綜合得分為負,其中靖宇、撫松、龍井、和龍排在后四位,這些地區都是吉林省的邊遠貧困地區。人口素質低,不僅影響了當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也制約了公民素養的改善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政府應當加大對這些地區教育的投資力度,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傮w來說受地域文化、經濟政策、教育資源配置等影響,吉林省縣域人口素質存在一定差異,但各地區差別不是很大,人口素質整體有待提高。
四、經濟發展與人口素質之間的關系
選取因子分析的綜合得分結果作為人口素質水平的代表數據,以各縣的人均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代表數據。對人均生產總值的數據取其對數來部分消除異方差,得到了代表各縣域人口素質水平的綜合得分序列和代表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生產總值對數的序列。利用Eviews軟件對這兩個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用ADF檢驗法。檢驗結果見表3。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這兩個序列都是平穩序列,因此可以利用格蘭杰檢驗對其因果關系進行分析,這里選擇滯后2期,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前提下,以經濟發展不是人口素質的格蘭杰原因為原假設的前提下,P值為0.5500(>0.05),不能拒絕原假設,認為經濟發展不是人口素質的格蘭杰原因。以人口素質不是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為原假設的前提下,P值為0.0495(<0.05),拒絕原假設,認為人口素質是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格蘭杰檢驗的結果說明,人口素質是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即人口素質水平的提升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促進作用,而經濟發展并不是人口素質的格蘭杰原因,即經濟發展并沒有促進人口素質水平的提升。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吉林省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勞動力、土地、資源等一般性生產要素投入,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導致產業結構過于單一,中低端產業偏多、資源能源消耗過多,使得經濟缺乏活力,經濟發展水平受到制約。
五、結論與建議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不僅為地區提高人口素質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人口素質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也會促進經濟水平的發展。吉林省縣域人口素質的提升促進了經濟發展,但當前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對于人口素質的“反哺作用”卻并不明顯。為此,政府必須加快各項體制機制改革,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實現創新驅動。使社會進入人口素質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提升人口素質的良性循環中。
(一)加強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加大財政支出中對教育的投入,確保吉林省教育投入的增長高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依據全省各縣域不同的特點調整教育投入的數量和結構,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人口素質關鍵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在農村要大力普及基礎教育,大力推行專業教育、技術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來到城市,提高非農業人口的比重,加快促進城鎮化的進程,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源泉。提高勞動力人口的文化素質與勞動技能素質,加強職業培訓,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全要素生產率,確保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二)加快推進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縮小貧富差距。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支出用于社會保障的投入,進一步健全醫療保障制度,使社會醫療保障實現全范圍、多角度的覆蓋??s短城鄉、群體之間醫療保障方面的差距,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社會福利的提升主要是通過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來實現,我國公共服務大部分附著于戶籍之上,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與城鎮地區有著顯著差距。區域、城鄉不平衡,已經影響到全國統一要素市場的形成,這種格局決定了我國雖然進入新常態,但并不意味著各地區、城鄉同步進入新常態。吉林省廣大農村仍有非常廣闊的財政投資空間,潛在經濟增長能力較為充足,以人口的居住地而非以戶籍制度來提供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減少本地優秀高素質人才的外流。從經濟學角度看,沒有人口的位移,就沒有經濟的發展,人流、物流、信息流相互作用下才能創造經濟價值。一個地區人口過于單向流動則不正常,吉林省人才流失嚴重,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要消除人口流動給經濟和人口素質帶來的不利影響,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大力度培養本地的創新型、專業型和技術型人才。改善創業環境,提高財政補貼,加快引進外來人才,為外來人才擇業、創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便利。市場要充分發揮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提升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人力資本要素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
(四)吉林省要加快實施縣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新型開放的經濟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推進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區域協調發展應該根據各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分門別類制定差別化的經濟政策。適應新時代的變化,把握新時代的新要求,統籌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做強制造業和提升服務業。吉林省處于東北亞的地理中樞,“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給吉林省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吉林省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在補齊發展短板、提高供給質量、增強創新活力、擴大開放水平等方面發力。利用區位優勢,通過金融創新機制,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不斷增強吉林省經濟的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可以為駛入新征程的中國經濟貢獻力量。
作者:趙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