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作品對大學生情商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品雜志》2015年第六期
他們這些論說都充分肯定了文學認識真理的偉大價值。作家本人和作品本身都是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里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本質本源的東西。比如,當我們看到《水滸傳》中宋江這個人物時,宋江正是憑借著眾人的擁護才走上了寨主的位置上,而眾人擁護他,更多的是因為他有著很好的道德品質,他”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任人焉,敏則有力,惠則足以使人”,這些優良品質成全了他。我們通過閱讀就會感悟出來,一個人如果要得到一定的地位,就必須得具備這些優良品質。又如武松幾經波折,最后殺掉潘金蓮,為自己的哥哥報了仇。而一個人如果能這樣做,就是他時刻有“必有忍也,若能濟也”以及“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的耐性和沉穩的緣故。以前我們評價豹子頭林沖,一般評論者都認為他向來是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最后忍耐性達到了極限,才被逼走上了反抗的道路的,這就證明了一個道理——”宮逼民反“。但其實我們更可以從林沖的經歷中,體會到林沖之所以能忍辱就證明他性格中是具有厚道溫存的一面的。木訥的林沖還能以有效、快樂的方法控制憤怒,控制仇恨心理或罪惡心理,這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性格中所缺失的。《水滸傳》告訴我們,如果放任自己在怒不可遏的情緒中,就很可能會使自己感到憤怒,造成后果嚴重的惡性循環,而林沖不但自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還能認知并控制了他人的情緒,采取相應的審慎的態度。
大學生閱讀這部名著后,就能借鑒名著帶來的效應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生活。這部名著里教會了學生如何容忍,如果制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增加信任等待文學作品適時引導讀者對號入座,將人物由情緒造成的得失成敗來對照自己,或是游移視點到社會現實中來,以培養讀者關注社會,盡責社會的自覺性。這些作品中的提示誠懇親切,語中有情,情中寓理,如陣陣春風吹開讀者的心房,使讀者跟著文學經典經歷了山重水復的情節后產生柳暗花明的作用。對我們當下眾多大學生來說,當他們來到大學校園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們選擇了離開父母的照顧,開始了自己一個人的生活。雖然有人認為這是離開父母監管的最好時機,但是同時這是他們面臨很多考驗的時候,如果度過考驗,有時也是從文學作品找尋方式方法。美國文學作品《骨》就給人指明了正確方向。這部小說主要刻畫了三個女兒生于同樣的家庭,長于相同的背景,但卻有著對愛和肩負的責任不同的理解,帶著不同的理解,每個人在生活中所經歷的痛苦不一樣。比如,二女兒安娜因為無法在自己喜歡的人和自己的親生父親間取得平衡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她選擇這種方式的離開給整個家庭帶來了陰霾,對家里姐妹們的心靈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姐妹們面對安娜的行為,也開始了自我反省,同時也履行了肩上的責任和義務,照顧起有著愧疚心的父母。
特別是大女兒萊拉堅強地走出陰霾,走出內心的掙扎,直面痛苦,正確對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災難,細心地照料父母和其它家人們,在努力自信地迎接困難的過程中也豐富了自己的幸福人生。這種文學作品中,作家常常會描摹出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成長過程中早早就經歷的痛苦遭遇,一開始手足無措,后來從逃避現實中勇敢走出來,直面慘淡人生,最終漸漸摸索出如何在這樣的世界這樣的生活中生存下去的方法。這部小說恰恰寫出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他們正如主人公一樣剛剛離開了一直照顧自己的父母,面對不一樣的生活,遇上不一樣的痛苦,有來自友情方面的,有愛情方面的,有親情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等等任何小事都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情緒。但當他們解析了這些刻畫主要人物形象的成長過程的文本以后,學生們會在激越的情感中以作品中他們所崇拜的人物形象作為目標而奮斗,,而且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某些情感、某些經歷跟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中的相似處聯想起來,他們會以主人公的經歷為指導,在指導中,他們會有意識地模仿主人公成功的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提高了自己的情商。這部小說中主要描述人的奮斗的重要性,尤其是描寫人類在困惑困難的環境下需要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這樣,大學生們閱讀解析完作品后,作品中所散發出的激情會增強他們的的自信心,增強他們在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貌似絕望的狀態中找尋到了希望,提高了大學生的情商,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再比如有一部作品叫《喜福會》。這部文本中刻畫的主人公是一對母女,作者賦予文中的“母親”和“女兒”深刻的隱喻含義。小說敘述了一個小女孩子,小女孩的媽媽,小女孩的姥姥之間碰撞發生的一系列人性化的故事。主要寫了這對“母女”從誤解開始,經歷過冷漠,最終彼此原諒和解的過程。從她們的故事中,她們的處事行為上,我們能讀出大部分母女關系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那就是溝通不順暢。一般情況下,母親都會按著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或者方法來培養女兒,希望把女兒打造成自己心目中滿意的樣子。母親們很少去考慮成長中的女兒,她們真正想要什么,她們是否會感謝這種充滿了“母愛”的人生安排。于是在一廂情愿中,母女產生了距離,生發出了很多矛盾。矛盾沖突中,母親會感覺失望,委屈自己的一番苦心,女兒居然不理解。而女兒也很難接受母親強行對自己進行塑造,進而產生了叛逆。在這部小說里面,作者刻畫的主人公吳精美就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她從來不會遵循母親的既定方案進行學習,去練琴,這是因為她討厭她母親拿自己在別人面前炫耀,她感覺虛榮、虛假,但她又不能阻止母親的行為,只好用消極怠工的態度來默默地反抗著母親這種她不喜歡的行為反抗著母親這種以后以“深愛“名義進行的所謂的教育方式。
這部小說之所以受大學生歡迎,就因為它觸碰到了大學生的心靈深處。很多大學生都有著這樣的經歷,從小到大,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對自己人生的安置。更有甚者,當孩子們考上大學后,家長們仍然保持著以“關心“的名義來掌控孩子們的一切。很多正在長大或者已經長大了的孩子們,他們正在經歷著主人公所經歷的一切,很多女孩子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她們不喜歡接受母親的一切違背她們本人意愿的安排,但是她們卻不知道如何去擺脫,也不忍心去傷害母愛,沒有勇氣改變這一切,久而久之,也就產生了依賴情緒,也就適應了這一切,甚至享受著這一切。而在這部作品中,文中母親知道她們沒有辦法去控制女兒的思想,改變女兒的內心,但是她們依然會細心地保護著女兒,“監管”著女兒的一切,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馬上行動,實施一切她們認為的最安全的方式去阻礙女兒接近危險。當讀者去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其實她們觀照小說主人公的生活,就會深刻了解一個道理:理解母親同樣就是發現自己。小說最后,母親和女兒彼此原諒對方,雙方也加深了了解,母親懂得了女兒真正所要的東西,真正所喜歡做的事情,不再去按著自己的要求去強迫女兒了,同時母女倆也學會了常常溝通,母親把自己以前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女兒,用自己親自經歷過的事情,用自己實踐所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來引導女兒,與女兒進行分享,教導女兒如何成熟地面對自己的人生,自己學會選擇,而不再干涉。女兒隨著自己漸漸地長大,自己人生閱歷的豐富,最后也明白了母親的一番苦心。在體諒的基礎上去實行有效的溝通,學會一邊兼顧母親的心愿,一邊獨立地尋求幸福生活。現實生活中的母親與女兒也會產生沖突,小到著裝,大到婚嫁等等諸如此類,這些沖突都會在小說中找到,都會讓讀者感同身受。文學作品中的母親和女兒之間由沖突不斷,到交流受阻到最后和解,作者在描寫這些事件時,也為大學生如何處理跟母親的關系上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作用。
文學作品,特別是經典作品都是來源于生活,當讀者進行文本閱讀的時候,寫作者自己的豐富的人生體驗,成長經歷,情感體悟都會引發閱讀者們的情感共鳴,這樣就會調動大學生們對自己的成長成功或失敗的經歷進行認真嚴肅的對待,進而會進行深刻地總結,提升自己的情商。因此,經典的文學作品對當代大學生們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會潤物細無聲般地實施情商教育,反觀作品,思考人生,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增強自我調整能力,能促使他們理性而不乏感性地面對人生中所經歷的挫折,苦痛,迷茫等等,幫助他們早日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演繹自己精彩的人生。
作者:張文英 單位: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