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云服務下的架構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證券行業的經營模式有了巨大的改變,從營業部到網絡金融,從經紀業務到財富管理,從通道業務到信用業務,從資管、投資銀行到資本中介,從產品發行商到服務供應商等等。這些發展過程的背后都離不開數字化能力的輔助。
1存在的問題
公司在經營工作會議強調“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加速向智能化、數字化券商轉型”。金融業的未來與金融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公司應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全面加快金融科技的創新步伐,努力建設智能化、數據化、精準化和專業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公司在積極應對的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公司內系統眾多,而部分系統之間由于建設管理部門不同等原因呈分散狀態,如需同時調用幾個系統間的信息或對信息進行綜合管理,難度較大,系統間未互聯互通,易形成信息孤島;由于歷史原因,公司的系統中涉及大量外購系統,供應商紛雜,造成技術規范不一致,數據標準不統一的現象。創新性、差異化競爭很難落地,整個技術架構相對笨重,難以敏捷、快速地響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業務與技術知識結構和工作視角不同,尚未形成業務、技術、管理互相成就的合理機制,難以實現跨條線、跨職能的深度協同。券商的組織架構多以牌照為中心,組織靈敏度相對較低,流程復雜冗余,效率低,協同差,尤其是經紀業務與其他業務間的協同作戰能力低,浪費了券商稟賦,如部分流程未得到固化和規范,部分流程尚有冗余,業務板塊間存在割裂,跨部門職責邊界不清晰等等。
2云服務架構設計理解
云技術是指在廣域網或局域網內將硬件、軟件、網絡等系列資源統一,從而實現數據的計算、儲存、處理和共享的一種托管技術。在證券行業,可將業務、財務、風控等系統數據在云平臺進行整合存儲計算,進行集約化的數據管理,進而提升企業的運作效率。在云計算環境下的架構設計思想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云服務架構設計則在更大角度考慮實現軟件元素的虛擬化、結構的動態可擴展,支持部件深層對應用的支撐能力、連接按照應用場景靈活的按需分配和部署能力、整體架構的高可靠性和高性價比。面向云服務架構設計主要從系統業務設計、系統數據設計、系統產品設計、系統應用設計和系統技術設計五個方面考慮。通過對戰略的理解展開對業務的熟悉,梳理出系統的業務,再根據設計出的業務架構分解,設計與業務架構相適應的應用和數據架構,最終通過技術架構落地。其中應用架構是中間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云服務架構設計原則
3.1兼容設計原則
企業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建設進入了快車道,有很多企業數據和應用需求都在往公有云遷移,其中私有云開發建設企業的關鍵業務、內部數據、交易平臺,公有云部門開發交互類應用、創新和數字化應用。兩者逐步可以進行平滑遷移。
3.2高可靠設計原則
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按照地理位置、不同機房、不同服務器的同一個服務具有可持續性的服務提供能力,防范各種級別的故障隔離,圍繞訪問控制、網絡安全、數據冗余、系統并發等各方面展開,當一個故障出現,另一節點能夠實時運行,最大限度的確保業務服務的連續性,實現相同標準、相同服務、統一管理。
3.3服務標準化原則
云服務設計體系架構是分層的,層與層之間、用戶用服務之間、服務與服務之間都應該遵循相應的接口規范和標準,而且應具備對外部服務標準進行擴展的支持能力。再者,引入微服務、云計算等業界標準,例如docker、Hadoop、NewSQL等服務標準,保證平臺的先進性。
4具體云服務架構設計實踐
首先,業務架構設計需要從業務的需求出發,需求的產生有可能是一個部門提出的需求,也可能是總裁的一段語言描述或者一句話,列出需要解決的核心需求、未來待要解決,且具備迭代和優化的問題域。例如:(1)公司有哪些方面的交易風險?(2)如何識別這些交易風險?(3)怎么樣處置這些風險?如圖1所示,根據這些問題論證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的業務目標,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整理出初步答案,形成一個不太成熟的對產品的理解。然后,對初步形成的問題域得到模糊的產品方向和功能范圍,找出所核心目標、依賴的系統、產品用戶,并且畫出業務流程圖。通過對業務流程進行分析,分析出業務功能矩陣,把具有獨立功能職責的需求進行垂直拆分,通過對業務功能矩陣進行分層,拆解成用戶層、功能層、數據層,明確不同信息層級的邊界和同一層模塊之間的邊界,通過業務間的關系明確系統間的邊界,把關于信息流動的路徑標示出來,最終整理出產品架構圖翻譯成在公司交易模式中的工作閉環。在產品架構過程中,模塊功能邊界劃分要清晰、標準化、獨立化抽象后的功能模塊、各層之間也要邊界清晰且分層合理,具備優化迭代能力。如圖2所示。之后,從領域模型提取數據架構,數據架構的重要輸出交付就是E-R圖,它包含了數據的實體對象、關系和屬性等重要內容,可以通過ER圖建立業務對應的數據模型,數據模型的建立有賴于業務架構的輸出,通過對業務域的模型分析逐步提取出云服務的數據架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在原流程圖基礎上把涉及到的角色、業務對象、業務規則、模型、異常事件和事務等內容整合進來,定義出領域模型的骨干模型,并且對骨干模型進行豐富和迭代,整理出領域四色模型。技術框架設計具體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包括服務化的演進、服務的拆分、消息隊列、異構系統和數據、緩存設計、服務降級、快速回滾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如圖3所示。
5結論
本文從金融行業特點和存在問題出發,講述了對云服務架構的理解,然后對云服務框架的設計提出了云服務設計的三原則,通過具體系統業務架構、系統產品架構、系統產品架構、系統數據架構、系統應用架構、系統技術架構五部分的實踐設計,并通過具體的框架圖描述整個框架設計過程。通過我們的設計發現,架構的預先規劃和框架在之后的迭代演化同樣重要,沒有好的規劃就很難有一個演化的空間,沒有演化,再好的規劃也會慢慢被淘汰。在整個軟件生命周期中就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設計,優化和迭代自己的框架體系,兼顧考慮系統各老舊、異構系統,通過各個分層之間資源、組件、框架、服務的池化,做到云架構中快速進行擴容、軟件資源的復用。
參考文獻
[1]王啟軍著.持續演進的CloudNative:云原生架構下微服務最佳實踐[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
[2]李林鋒著.分布式服務框架原理與實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3]晉鋼,王蕾,王志英.基于排隊網絡的異步非線性流水線性能分析[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1,33(2):65-69.
作者:田延杰 單位: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