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標志設計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從國內目前培養藝術設計人才需求的分析著手,借鑒國內外平面設計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成果,以中原工學院校徽標志改革為依據,以實戰教學為契機,通過研究標志設計的課程結構體系,以及對教學內容的更新調整和對標志設計教學方法的探索革新,進行標志設計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合理的建構,從而使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體系不斷的完善,使標志設計的課程教學更為合理,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
標志設計;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改革;實踐教學
一、對標志設計系列課程進行改革的背景
標志設計課程是藝術類專業學生最早接觸的一門專業設計課程,同時它也是視覺傳達專業方向主要研讀的一門課程。對于其他的藝術類專業方向來說,標志設計課程涉及的門類廣,實用性強,在藝術設計專業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培養和考察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時,標志設計最為適用和便捷。它能體現出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掌握、技能獨立操作水平和實際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并能培養出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面對培養全識型、素質型、創新型專業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需圍繞面向市場、面向大賽、面向實戰課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這是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標志設計的意義所在。教師在理論教學的同時,要堅持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設計與生活相結合、課堂與市場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還要為學生在進行標志設計時學習的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視覺傳達專業是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實力最強的專業方向之一。從早期的“平面設計”專業到今日的“視覺傳達”專業,學科名稱的變化之中不僅包含了課程的全新設置,也包含了原有課程內涵的延續和拓展,尤其是跨界設計中二維與三維的發展,已對傳統的平面設計發起了以“互聯網+”為主的強大挑戰。虛擬與現實、平面與空間的相互關系,使我們對標志設計課程的設置提出了新的命題和機遇。如何調整“互聯網+”環境下的標志設計教學,如何規劃課程設置并給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如何將“互聯網+”的優勢有效地融合到標志設計的教學中來,如何利用教學推動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將通過標志設計系列課程改革得到呈現。因此,對標志設計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研究迫在眉睫。
二、標志設計系列課程現實情況分析
標志設計是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方向畢業設計課題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針對目前標志設計的現狀,本專業教師已進行過多次討論。每位教師在教學領域都頗有建樹,對標志設計目前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如標志設計的形式數年如一日,基本固定在平面的二維紙質上;課題設計命題作業往往都是教師給定的,以虛擬命題為主;與企業實體相結合的真實命題以及和主題設計大賽的命題沒有進行很好的銜接,沒能更好地跟上企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標志設計課程應該與企業形象推廣設計的課程相結合,在后繼的課程講解中應加深對標志設計的理解和運用;缺乏標志設計的圖形元素原創設計,借鑒和抄襲的比例失衡;學生眼界不夠開闊,設計水準普遍不高;標志設計的形態和內涵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對電腦操作的不熟練導致作品不能按預期的目標展現等等。當然,這些問題也不是個別現象,是目前國內各專業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分析了造成現在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標志設計的課程教學往往過于單一,沒有做到交叉教學;
(二)在標志設計的教學輔導中學生有依賴思想,缺乏主動性;
(三)標志設計作業的展覽形式過于單一,缺少標志設計的過程只強調展覽時的最終效果;
(四)缺少激勵、獎懲機制,對現代大學生的心態和心理機制了解不夠;
(五)設計作品缺少對社會價值、設計與人性化等問題的思考;
(六)社會大眾和各企業實體對標志設計的過程與展示形式缺少關注和重視;
(七)標志設計的結果呈現不出目前社會應有的價值,得不到社會最大化的認可與肯定。以上這些問題都將促使我們對標志設計課程體系進行更深一步的改革創新與實踐研究。
三、標志設計課程改革內容
(一)標志設計可行性操作機制的改革把與標志設計課程結合最為緊密的字體設計、VI設計、導向設計、展示陳列設計等相關課程納入到標志設計課程體系中。由以往的4周標志設計課程改為8周,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充分的精力進行標志設計。同時也要設法使VI設計課的理論學習更容易理解和形象化。
(二)優化標志設計課程的機制與策略標志設計課程的課題項目選擇可以多元化。其一:增加企業實戰課題含量,直接到市場上去尋找真實的設計任務作為命題,走產學研一體的道路。本年度的標志設計教學以中原工學院校徽改革(如圖1)和校慶六十周年標志設計(如圖2)兩個項目為主體,讓學生以身邊的真實課題作為設計的切入點;其二:與設計大賽相結合,利用大賽命題進行標志設計創作,讓學生了解大賽中的標志設計要求;其三:將教師的社會實踐課題項目作為標志設計的命題,讓學生真實面對市場對標志的遴選;最后,鼓勵由單人獨立完成轉向成立項目小組完成設計課題,以此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同合作能力。標志設計作業課題形式可以允許有傳統的二維平面模式,也應該包括三維的空間展現模式、市場化的商業模式、傳統的多媒體研究、電子信息交互設計、“互聯網+”等較新的內容。課題的選擇也可以更加多樣化,可以和商業市場結合得更為緊密,以此來檢驗設計能否被現代社會所接受和認可。
(三)將標志作品的形式和展示空間進行創新把展覽效果融入整體創作過程中,要求每位同學在盡職盡責全身心完成自己作品創作的同時,積極聽取任課教師的意見,共同探討最終的設計作品以何種方式展現,并付諸實際操作。對此,應從如下三方面引導學生創新形式和展示空間:第一,設計傳播的載體從紙質媒介向數字媒體進行跨界設計,要求視覺語言不但要有靜態的圖形元素設計,還要做動態的GIF格式的演示。因此,圖形元素設計的表達要更加跟得上時代,更有動感和視覺沖擊力;第二,標志設計由靜止的二維展現向動態的三維空間轉變,這就促使視覺傳達設計真正成為一個由靜到動的信息傳達過程;第三,設計語言的表現不僅僅是二維的平面,而是向著空間三維交互式方向傳達進行改變,這就使人性化設計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有了更深的延續和拓展。
(四)加強學生對標志設計課程創新性的重視,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現代社會注重新領域、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所以標志設計也應在創新元素設計、“互聯網+”、視覺技術語言等方面呈現出應有的特色。在實踐教學中,要把課堂上所講的核心內容貫穿到課外學生生活、學習中的方方面面。平時引導學生多注意有關標志設計的社會公共話題和全球熱點,并通過和學生共同討論,得出學生自己的看法和觀念。而后再設計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設計方案,為公眾和社會提供創新性的設計。從近兩年標志設計課程實施的效果來看,學生的設計創新思維得到了擴展,個性特征也在專業設計領域得以發揮,標志設計的課程改革有了較為顯著的成果。
(五)進一步完善標志設計課程的評價內容體系標志設計課程的評價內容體系增加了對課堂提問的應變能力、標志設計方案的表述能力、作業PPT制作效果等內容的考核。同時把設計的創新點、設計的過程、新元素的應用等也納入最終的評分環節。標志設計課程的打分依據和評價標準更加完善和客觀。不以教師個人的主觀感受為依據,而是以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為原則。
(六)對標志設計課程理論教學環節進行拓展和改革,將標志設計延續到后繼的畢業設計實踐中。標志設計課程不能是孤立的純理論的教學,而是要通過對標志設計的操作過程、課題的選擇、創新性的展示形式以及評價內容體系等方面的改革創新與研究,使標志設計課程的目標體系能夠更加優化。同時,要保證標志設計作品在原創的前提下加強學生對新環境、新形式、新媒介的適應能力。當然,學生對標志設計課程的學習不再是負擔和應對學分的無奈,更多的是內心的熱愛和設計的成就感。為此,我們也應該適時地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對陳舊的觀念進行更新。
四、結語
從本學年階段性標志設計教學實踐性改革的結果來看,改革的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中原工學院校徽的確定和中原工學院校慶六十周年標志的選定,都和我們標志設計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的研究有著很大的關聯。標志設計系列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大量的理論教學和書本知識,也應是以國內外優秀的教學經驗和成果為基礎,將創新性教育教學引入到標志設計的課程中。在標志設計教學過程中,應加大實際案例教學和社會實踐的力度,對陳舊的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變革和更新。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是藝術設計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培養視覺傳達專業人才成長所必需的。同時也是中國的社會發展、設計行業發展壯大及培養更多的新銳設計人才的需要所決定的。以國內目前高校培養藝術設計人才目標需求為主,借鑒國內外設計領域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優秀的設計成果,以中原工學院校徽標志改革為依據,以實戰教學為契機,通過研究標志設計的課程結構體系,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調整,對標志設計教學方法的探索和革新,進行標志設計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合理的建構,從而使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體系不斷的完善。探索要從傳統的、靜態的、固化的、有限的模式中進行創新,建立起設計觀念包容的、開拓的思維和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全新模式,使標志設計的課程教學更為合理,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2][美]珀皮•埃文斯.平面設計技術標準常備手冊[M].劉曉玲,虞琦華,王可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德]拉揚•阿卜杜拉,羅格•許貝納.圖示與圖標設計[M].趙璐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4]曹方.視覺傳達設計原理[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5]靳埭強.文化產業與藝術設計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英]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呂延和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作者:劉方林 單位: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