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設計下村落景觀保護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生態設計作為生態學的學科分支,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作出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和改造。小洲村位于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道。基于生態設計理念,結合小洲村的嶺南文化特征,提出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的適應性規劃。首先分析生態設計在傳統村落景觀規劃中的意義;接著通過分析小洲村的景觀特點,提出小洲村景觀的更新設計需求;最后研究提出對嶺南特色水系的整治、公共空間的塑造、傳統建筑的再利用及對街巷的整體設計,構建傳統村落景觀的更新策略。
關鍵詞:傳統村落;景觀規劃;生態設計;小洲村
一、生態設計在傳統村落景觀規劃中的意義
生態設計作為生態學的學科分支,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作出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和改造。1996年,生態學家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Cown)提出了生態設計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并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的設計形式。適應與協調意味著設計應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人類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保持動植物生長的環境質量,以提高人居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
(一)維護傳統村落自然生態的完整性現代生態設計是一種設計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態度,需要順應自然生態的特點,合理地利用現有生態技術,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同時,為解決現存嚴峻的生態問題,各種資源利用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傳統村落景觀規劃要求樹立生態環保觀念,維護傳統村落的特色景觀資源,從生態完整性出發解決生態環境缺失的問題,恢復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二)保護與傳承傳統村落文化生態文化生態是地方文化與周圍環境在相互影響下形成的有機生命體。傳統村落的文化生態融合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技術條件、意識形態關系密切。對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意味著村落文化與生態、自然的融合,良好的村落環境對傳統村落文化傳承具有積極意義。村落文化是傳統村落保護和更新的核心內容,整治傳統村落需要從文化生態景觀體系著手。
二、小洲村的村落景觀特點
(一)水網系統小洲村位于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道,其整體水網自西南流向東北方向,村落內水系以網格狀縱橫交錯。天然的水系形態和周邊農林灌溉設施依舊保留,部分生產水道還未被填埋或再建設。小洲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水系在村落外部形成農業的生產灌溉水渠,在傳統村落內部作為生活用水及排污需要。西江涌是流經小洲村的最大水系,東北流向,三條支流在南北兩個方向通過村落流入細涌,匯入珠江后航道。小洲村內,水系及濱水空間貫通整個村落,蜿蜒曲折、形態多變,形成步步可親水、處處皆臨涌的嶺南水鄉特色(如圖1)
(二)獨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傳統村落風貌小洲村內小橋流水,民居依水而建。村落的空間格局與空間肌理保存較完整豐富,反映了嶺南地區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和風貌特色。小洲村的水系空間序列形成特色街道,民居以及公共空間圍繞水系建造,居民枕河而居。同時保留了大量嶺南特色的傳統廟宇、古城墻、古碼頭、石板橋、古井、古樹老榕等。
(三)宗祠建筑及傳統民居小洲村內擁有豐富的建筑文化遺產。村內完整留存有簡氏大宗祠、四海公祠、西溪簡公祠等宗祠建筑,以及北帝廟、天后宮等多座體現傳統嶺南宗教特色的廟宇。這些傳統建筑是小洲村文化沉淀的歷史遺存,建筑形制簡潔樸素,蘊含著村民們簡樸的物質與精神訴求,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展現了嶺南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小洲村內保留著一些精美的傳統民居建筑,以居住功能為主,輔以精巧細致的雕刻,是小洲村的瑰寶(如圖2)。但是部分傳統民居已被村民推倒重建成新式住宅,部分留下的傳統民居則亟待修繕。
(四)道路及公共空間小洲村的街巷具有交通、通風、采光和防火等功能。按位置和形態可分為臨水街巷、離水街巷兩類。其中,臨水街巷平行于河涌,為村落的主要道路,根據不同位置生成不同的角度,界定了街坊建筑的布局形式。河涌形式決定了臨水街巷的形態,并與離水街巷的形態組成了小洲村道路。公共空間連接道路兩端及村落的重要空間節點,如禮堂廣場、古碼頭廣場、祠堂前廣場等。如今登瀛古碼頭仍是人群聚集的地方,也是端午節傳統賽龍舟比賽的重要活動場地。
三、小洲村的景觀設計需求
(一)保護特色景觀資源村落中的主要景觀節點最能體現小洲村的特色民俗文化,是整合村落空間序列的重要場所。對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地段與節點進行綜合治理,對公共空間的塑造及街巷進行調整規劃,從而實現村落景觀的點線面聯動規劃。
(二)整體規劃景觀風貌由于小洲村經過多年的開發,村民改造、自建行為存在,新建建筑與傳統風格沖突,形成不同形式的建筑風貌,存在新舊交替、部分道路擁擠的現象。為了營造富有生態文化特色的嶺南傳統村落,其村落景觀有待進一步整治。
(三)村落景觀的資源整合與發展小洲村擁有豐富的嶺南特色文化遺產,如龍舟文化、廟會文化、廣繡等傳統文化與工藝。景觀方面,擁有特色的水網、民居及果園等。保護傳統村落中具有嶺南特色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結合生態設計進行綜合資源的系統優化。
四、生態設計理念下傳統村落景觀的更新
(一)水文系統的優化傳統村落中水系具有灌溉排洪、提供生活水源的作用。小洲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為廣府民居梳式布局。目前由于村落的人口承載過大,使水文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降低。改善小洲村水文系統的重要內容是整治水質,包括治理附近工業作坊的生產污水及小洲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從排放環節避免污染水質,清潔水源。恢復濱水沿岸生態棲息地,建造生態河涌護岸,為各種水生植物提供棲息地。通過自然沉淀、自然分解和生物過濾,使水體中的營養成分被生物吸收,從而達到生物過濾器的效果,使小洲村形成適宜生態和生活所需的清潔水質,濕地水域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了生存環境。村落居民生活方式的調整和水系生態環境整治相結合,構建完善的濱河水系生態空間,在保留嶺南特色水鄉風貌的基礎上建造更多的親水空間。
(二)生態觀景廊道與街巷的優化傳統村落道路規劃多受地形地貌、村落文化及建筑物等影響。小洲村的道路系統沿著河道產生,故形成自然曲折的路網,街巷之間形成眾多空間節點。保護傳統沿河廊道與規劃離水廊道是主要內容,圍繞小洲村建設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生態長廊具有生態意義。現存河道生態休閑規劃缺乏系統性,依據優美的小洲村古水道進行廊道優化設計,建成一條蜿蜒的休閑綠帶。將各個公共空間作為節點,激活小洲村的生態動線,選取當地特色植物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合理分布于廊道的兩旁,形成豐富的生態環境和植物群落,同時起到凈化水源的作用。精心挑選的植被種類、藝術裝置,營造出獨特的場所感,進一步加強小洲村的地域特色。各種形態的植物景觀與傳統建筑、自然生態的組合構建,呼應濱水系統,建造小洲村生態長廊空間。“生物活體過濾器”作為生態設計的手法可為傳統村落的更新提供可行性方案。
(三)公共空間的功能優化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例如祠堂、街巷、院落和戲臺等,是村落居民生產和公共活動的主要場所,承載著村落的歷史和記憶。小洲村通過建設特色水景節點、廣場節點、碼頭節點、生態長廊節點等生態景觀進行更新,建設具有生態特色的公共空間。重要公共節點將綜合當地的地形起伏、水系以及植被特色,將濕地景觀轉化為觀賞性的生物活體過濾,將自然水岸文化重新引入公共空間。同時建造生態小洲村傳統嶺南水鄉文化符號及驛站。一系列的民俗風情得以物質環境形式展現,創造一片可供交流、休閑的場所,使游人與村民都參與其中,村中的自然系統、水系和傳統文化得到實質性的修復與激活。重塑人與自然的聯系,水系空間、公共空間、生態系統的關系,修復村內的巷道、長廊、古建和水網,讓人們能夠深入生態村落中,與自然同呼吸。運用生態設計手法向人們展示了對綠色公共空間設施的建設,能夠帶來經濟與生活質量上的平衡(如圖3)。4、傳統建筑的適應性更新小洲村的建筑類型有:民居、藝術工作室、商住、公共建筑等(如圖4)。小洲村內新建筑與傳統建筑有沖突,其契合度不夠,亟待整治。對小洲村的空間序列、民俗文化和建筑元素予以保留,讓游客體會獨特的傳統村落場所精神。對建筑周圍自然環境進行保育與管理,設計要素以自然和生態為導向。建筑修繕與改造方面,建筑及裝飾材料的修繕皆就地取材,使用可再生木材以及竹材進行修繕與改造。建筑回收方面,建筑建材二次利用,作為植被根系的護蓋物或作藝術化處理。建筑微氣候方面,利用現有氣候地形局部微調,將地表徑流引入現存的水系中,減少古建筑的損壞侵蝕。改善措施在實行時要減少對生態景觀的影響,綜合協調考慮進一步減小建筑對場地的不良影響,實現景觀可再生與人類活動并行的愿望。圖4小洲村人民禮堂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探尋傳統村落景觀的保護與更新顯得越來越有必要性。分析廣州小洲村的景觀規劃特征,探求傳統村落景觀規劃生態設計的共性,運用生態設計方法讓更多有生態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景觀得到更好的優化與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李女仙,楊鵬,王婷.城市更新理念下嶺南古村落的環境設計研究——以黃埔古村為例[J].包裝世界,2017(4):76-78.
[2]梁明珠,趙思佳.文化導向的城市歷史村鎮更新模式比較研究——以廣州市小洲村、黃埔古村、沙灣古鎮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5(4):48-54.
[3]趙金龍.廣州市小洲村公共空間的現狀評價和更新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4]卓柳盈.廣州市小洲村建筑與景觀風貌的整治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5]陸琦,卓柳盈.廣州市小洲村的整體格局與空間形態[J],南方建筑,2011(1):36-39.
[6]俞孔堅,李迪華,吉慶萍.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6):3-10.
作者:李女仙 馮文根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