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鄉村公共環境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國家政策體制的轉變與扶持,鄉村建設已成為目前社會的焦點,如何合理建設規劃鄉村的公共環境,保護原有農村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及農耕文化,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和審美意境,達到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美學生態的高度統一將是我們建設、改造新農村面貌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生態美學;鄉村公共環境設計;協調發展
一、鄉村公共環境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有崇尚自然,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都把人與自然、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同規劃發展。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十分有利于促進建筑、公共實施與自然的相互協調與融合,使建設開放工程和自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古代的工程建設非常注重與自然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第一,注重善擇基址。無論城鎮、村落、宅第、祠宇都通過“卜宅”“相地”來對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氣候、環境容量等方面進行勘察,究其利弊后再做出抉擇,如春秋吳王闔閭派伍子胥“相土嘗水”擇址;第二,注重因地制宜。提倡因地制宜,節省人力物力,保存自然天趣,如唐代柳宗元就提出了“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主張。第三,注重環境整治。即對環境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與調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質量,讓百姓安居樂業;第四,注重人文心理補償。采用文學和風水的手段進行補償,每處景都冠有詩情畫意的名稱,并用匾聯、題刻和詩文加以頌揚,以增強本鄉本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在晉魏南北朝時,更是形成了山水審美意識,人們對山水自然的認知已從物質層面的享受提升到了純粹的精神領略,如陶淵明的田園詩和《桃花源記》,謝靈運的山水詩和《山居賦》。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一些官僚、富商一旦“衣錦還鄉”更是重視鄉里建設,熱衷于家鄉的住宅、祠堂、道路、橋梁等公共環境設施的建設,如徽州的唐模、棠樾、許村等,人工構筑與自然地形結合得非常巧妙,形成了一種田園風光之美,為世人稱贊,更為現代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和設計依據。近幾年來,我國十分重視鄉村建設,中國農村經濟開始轉型,美麗鄉村建設開始在全國興起。目前有不少學者和設計規劃者開始重視鄉村的建設發展,探尋鄉鎮產業特色,挖掘鄉鎮建設的優勢條件,突出自然和人文以及農耕產業文化優勢,開始關注傳統村落的保護,注重鄉村人文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以及鄉村美學環境的協調統一,例如烏鎮、周莊、宏村、西遞、鳳凰、云水謠等地區注重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古建筑形態的保護;江西婺源、湘西古丈、德夯、靖江等地注重當地自然農耕景觀、建筑特色、人文環境特色的塑造和傳承保護。以上幾個建設成熟的村落和地區在國內形成了典范,促進了該地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商,促進了該區的經濟發展,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同時也傳承了當地的農耕以及人文特色,形成了地域品牌效果,對村落的建筑設施保護也是達到了十分有效的效果。盡管如此,但是隨著旅游熱度的暴漲,民眾審美意識和生態意識的缺乏,政府監管部門的不完善,不少改建工程缺乏專家指導,單一地照搬照抄,致使不少自然、人文環境優美的村落遭到了致命的損害,農村公共環境的設計與建設問題迫在眉睫。
二、目前鄉村公共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
1.照搬照抄城市建設,不吻合鄉村現實發展目前鄉村公共環境的規劃和建設有很多參照的是城市的建設樣式,如大廣場、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草皮,修剪工整的綠植等等,人工的痕跡十分明顯,千篇一律,完全喪失了鄉村的自然風貌特色,也不利于農耕的展開,造成農村土地資源的浪費。大面積的硬地鋪裝,不利于雨水的滲透,施工不當易造成積水;統一的草皮和修剪工整的綠植,不能很好地體現鄉村的農耕經濟文化。鄉村公共環境建設如何展現鄉村的特色文化,吻合鄉村的特色發展值得廣大設計、規劃、建設、投資者的深思。2.“大一統建設”嚴重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近些年,有很多地區相應國家的號召,在進行美麗鄉村推進建設時盲目地實行大一統的建設模式:推山、削坡、填塘、改路。在鄉村規劃上,雖然做到了橫平豎直,工整規范,便于管理,但嚴重破壞了原來鄉村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態以及農村的演變歷史痕跡。因此,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注重保留村莊原始風貌,保持原有道路、排水溝渠線型,不大面積平整場地,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整治環境。要保護好村落周邊的山、水、田、林、園、塘等自然資源,努力做到不推山、不削坡、不填塘、不砍樹、不改路,保持原有的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3.本末倒置,致使維護費用高在進行鄉村公共設施建設時,有不少地區綠化布置時仿照城市綠化模式,種植草皮、觀賞灌木等,觀賞性的草皮、綠植的成本和打理費用都很高,不僅沒有產生經濟效益,反而造成了鄉村經濟的發展負擔,這些皆是不可取的。鄉村經濟發展有很大一部分靠的是農業的發展,農作物、農產品是鄉村經濟發展的特色之一,不進行農作物的培植栽種,有違鄉村經濟的發展。再者,農村的很多經濟作物也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四季輪耕,能構成四季不同的景色和風味。4.缺少文娛健身活動在進行鄉村公共設施建設時,很多著重面子工程建設,但是實際文娛健身活動空間比較有限,尤其是戶外休閑文娛活動空間,其中兒童游樂嬉戲空間和場所設置更少。目前,鄉村社會經濟發展變遷很快,尤其是在外務工的人員越來越多,很多鄉村留守的是兒童和老人,在公共環境建設時,我們也要充分考慮這一點,為留守兒童和老人塑造一個舒服的休閑娛樂健身空間,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三、鄉村公共環境設計原則
1.尊重生態自然自然發展本就鬼斧神工,千姿百態,各具特點。我們在進行鄉村公共設施建設改造時,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盡可能保持鄉村的生態自然,保護當地的植被,地形地貌,在原有基礎上修筑鞏固,稍作整改修飾即可。2.尊重當地農耕文化的發展一個地域的文化發展需要歷經幾代人的辛勤勞作和智慧,尊重當地農耕文化的發展規律,突出當地的農業經濟特色,在整改公共環境設施時,將文化特色引入設計當中,形成當地的鄉村名片。3.貼切實際,以人為本設計的最終目標是為人類服務,我們在進行設計時應順應鄉村經濟的發展規律和村民的需求,以當地居住的村民為根本,建造適宜于他們使用的公共環境設施,滿足他們的出行和生活需要,以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為建造宗旨。四、鄉村公共環境設計保障1.意識保障美麗鄉村的整體建設,需要良好的民眾意識。通過民眾意識引導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以及審美意識,正確引導民眾自發的改造建設行為,以及健康良好的思想觀念,保護鄉村的生態自然環境,美化改善鄉村的公共環境。再者,組織提升政府部門的生態美學意識也是重點,領導者具有良好的建設意識,才能提出合理的鄉村規劃意識和生態、人文環境保護措施。2.政策保障美麗鄉村的整體建設,需要嚴格的政策保障。各地建設者和鄉民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不一,需要國家和政府制定長遠的規劃政策,形成書面指導文件,規范建設項目實踐。只有給予政策上的限定和保障,才能規范不同地區的鄉村建設行為,尊重當地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文化,使美麗鄉村公共環境建設改造順利執行。
參考文獻:
[1]王宇,趙浩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方向探索鄉村建設新方式[J].中國勘察設計.2018(11).
[2]鄒鐘磊,楊文平,賴奕錕,文興華.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建設問題及規劃對策——以漢源鄉村建設規劃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8(11).
[3]譚若芷.藝術推動鄉村建設的可能性探討[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8(08).
[4]陳玉聰.生態文明視閾下的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南方農機,2018(8).
[5]王雪如,汪逸夢.鄉土建筑自建模式對當下鄉村建設的啟示[J].中外建筑.2014(05).
作者:易泱 陳迎 陳思 陳熙 單位:湖南軟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