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景觀設計理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景觀設計的含義景觀設計學(LandscapeArchitecture)(我國現稱風景園林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歷史悠久的造園活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景觀也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
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規劃設計,因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的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己任。與以往的造園相比,最根本區別在于,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創作對象是人類的家,即整體人類生態系統;其服務對象是人類和其他物種;強調人類發展和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性。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包括視覺景觀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宗行為心理三個方面的內容:
1、視覺景觀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從人類視覺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實體景觀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2、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深入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態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創造令人舒服的良好的物理環境。
3、大眾行為心理是隨著人口增長、現代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而注入景觀環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人類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發,根據人類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乃至精神活動的規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使人賞心悅目、浮想聯翩、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
視覺景觀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三元素對于人們景觀環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的。通過以視覺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觀環境形態,在人們的行為心理上引起反應,即所謂:鳥語花香、心曠神怡、觸景生情、心馳神往。這也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三境一體——物境、情境、意境的綜合作用。
生態設計的含義“設計”是有意識地塑造物質、能量和過程,來滿足預想的需要或欲望,設計是通過物質能流及土地使用來聯系自然與文化的紐帶。參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圖亞特·考恩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它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后工業時代的到來而日益清晰,從社會主義運動先驅歐文的新和諧工業村,到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和20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生態城市以及可持續城市。這個夢想就是自然與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讓公園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讓其消融,進入千家萬戶;它要讓自然參與設計;讓自然過程伴依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讓人們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過程和自然的設計
生態設計不是某個職業或學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種與自然相作用和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之廣,包括建筑師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者對有害物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者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生態設計為我們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筑的設計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簡單地說,生態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對于每一個設計,我們需要問: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復生命世界還是破壞生命世界,它是保護相關的生態結構和過程呢?還是有害于它們?
景觀設計與生態景觀的生態性并不是新鮮的概念。無淪在怎樣的環境中建造,景觀都與自然發生密切的聯系,這就必然涉及到景觀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只是因為今天的環境問題更為突出,更受到關注,所以生態似乎成為最時髦的話題之一。如果我們把景觀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有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問題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那么,景觀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土地和戶外空間的生態設計,生態原理是景觀設計學的核心。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景觀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即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其所創造的景觀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
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人們站在科學的視角上重新審視景觀行業,景觀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現在,在景觀行業發達的一些國家,生態主義的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淪文和圖紙上的空談,也不再是少數設計師的實驗,生態主義已經成為景觀設計師內在的和本質的考慮。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了后兩者,占據了首要位置。
生態學思想的引入,使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轉變,也大大影響甚至改變了景觀的形象。景觀設計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它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對場地生態發展過程的尊重、對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對場地自我維持和可持續處理技術的倡導,體現了濃厚的生態理念。
現實中存在的的問題及解決途徑談到生態設計人們往往進入一個誤區,只要一提起它,人們就會想到綠化:大片大片的綠地、樹木。僅此而已,別的想什么生態系統觀了,全面的價值觀,人與自然的和諧談得很少。設計方在介紹自己的作品以及我們在評圖中也往往只看重綠化率,其他相關的生態設計思想很少關注!這就導致了在我國的當今城市景觀設計中我們見得最多的是大片大片的城市廣場綠地,千篇一律。也沒有考慮到各地的土壤、氣候條件。
從大連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就掛起了一股“大草坪”風。現行的從國外引進草中的草地,既不耐踏只能看,失去了在其上邊進行活動的功能,又消耗大量的澆灌用水。尤其是干旱少雨和水資源緊缺的地區問題更嚴重。而且草地的生態效應很少甚至是負面的。近幾年出現的這個熱那個熱,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普遍特征,那就是種植的都是單一品種,強調的都是景觀效果。為此,專家指出,要防止盲目跟風、重走彎路,首先要在觀念上走出誤區。植物的作用具有多功能性,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有造氧、遮陽、除塵、降噪以及吸收廢氣、保持水土、增加濕度等功效。各地在制定綠化方案時,除了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氣候、土壤環境的樹種,提高造林成活率外,還應該根據各地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比如,南京素有“火爐”之稱,綠化時就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遮陽效果好的闊葉樹種,而不是趕時髦大種草坪。同時,南京還是有名的化工城市,化工污染嚴重,這就應該多種吸收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綠化品種如夾竹桃、銀樺樹等。同時還應多種吸附灰塵能力強的樹種。
重人工造林綠化,輕天然植被保護,這也是當前造林綠化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在我國綠化造林中,我們常看到有些地方嫌天然生長的林子不好看或者樹種經濟價值不高,毀掉后種上人工林,專家們認為,從生態保護角度看,這樣做完全是舍本逐末。例如,我們在公路綠化時,常常是每隔十多米種一棵樹,看起來整整齊齊的。而在英國,他們的做法與我們有很大差別。那里的公路兩邊混合生長著各種植物,不講究整齊劃一,完全是一副自然生長的狀態,透出一種濃濃的野趣。
在綠化管護方面,我們的日常做法中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更新的觀念誤區。我們常看到勤勞的園林管理人員在認真地打掃落葉,清除雜草,其實,這完全是多此一舉。落葉看起來是無用的廢物,掉在地上還影響美觀,實際不然。生態環境專家認為,落葉對環境有多種益處,它覆蓋在泥土上,晴天可以減少灰塵揚起,雨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還可為一些昆蟲提供庇護場所甚至可成為蚯蚓等的食物,落葉腐爛后還可成為樹木等的肥料。冬天,金黃色的各種形狀的落葉還成為一種景觀。國外專家早就提出過“勿掃落葉”的呼吁,如今這一做法已成慣例,他們只打掃掉落在人們常行走的硬質路面上的落葉。不提倡清除雜草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人認為樹下的雜草有礙觀瞻,把它們拔得光光的。殊不知這樣一來,泥土裸露在外弊端更多,晴天容易起灰,雨天容易產生泥漿。人們常說西方發達國家環境干凈,一個月不用擦皮鞋,其中的奧秘在哪里呢?去過國外的人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國外城市任何地方都看不到裸露在外的泥土,各種各樣的草把每一小塊土地都覆蓋得嚴嚴實實的,不起眼的小草起到了大樹起不到的作用。還有一個需要更新的觀念就是如何看待踐踏草坪。在我們國家不少城市草坪旁都豎有“禁止踐踏草坪”的告示,不能踩踏草坪似乎成了一種常識和社會公德。這一點,國外的做法與我們完全相反,他們認為草坪就是給人踩踏的,人們在草坪上活動、休閑,可以放松心情,還能通過與大自然的接觸,激發起一種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專家們認為,觀念差距的背后是技術上的差距,國內的草坪品種和管護水平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造成我們的草坪不耐踩踏,這方面急待提高
景觀規劃中應遵循的生態設計原則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遵循生態的原則,這些原則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體到每個設計,可能只體現了一個或幾個方面。通常,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應用于這些原則,都有可能被稱作“生態設計”。
一、以人為本體現博愛
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社會、經濟、藝術、科技、政治等綜合手段,來滿足人在城市環境中的存在與發展需求。它使城市環境充分容納人們的各種活動,而更重要的是使處于該環境中的人感受到人類的高度氣質,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勵人們的博愛和進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任何空間環境設計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出對人的關懷,根據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行為心理特點創造出滿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間,如運動場地、交往空間、無障礙通道等。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也在隨著發生變化,城市景觀設計應適應變化的需求。
西蒙茲自稱是嘗試著把所看到的精彩的景觀規則設計作品提煉為基本的規則理論。如中國的天壇、圓明園;日本的龍安寺:法國的香榭麗舍大道等。作者以精煉而富有詩情畫意的文筆描繪了人們置身其中的體驗。結論是“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物體;人們規劃的是體驗——首先是確定的用途或體驗,其次才是隨形式和質量的有意識的設計,以實現希望達到的效果。場所、空間或物體都根據最終目的來設計,以最好的服務并表達功能,最好的產生所欲規劃的體驗。”這里所說的人們,是指景觀設計的主體服務對象。規劃的是他們在景觀中所欲得到的體驗,而不是外來者如旅游者,設計師和開發商的體驗。但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設計師和開發商會將自己認為“好“的景觀體驗放在設計中強加給景觀真正的使用者。例如,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所強調的生活真實性就是指當地人而言的。
在景觀規則設計中,設計師對主體服務對象-使用者-的充分理解是很必要的。西蒙茲認為,在景觀規劃設計中,人首先具有動物性,通常保留著自然的本能并受其驅使。要合理規劃,就必須了解并適應這些本能,同時,人又有動物所不具備的特質,他們渴望美和秩序,這在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人在依賴于自然的同時,還可以認識自然的規律,改造自然,所以,理解人類自身,理解特定景觀服務對象的多重需求和體驗要求,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基礎。
人是可以被規劃、被設計的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人是可以被認識的,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觀中的體驗是可以預測的,什么樣的體驗是受歡迎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人的體驗是可以被規劃的。如果設計師所設計的景觀使人們在其中所得到的體驗正是他們想要的,那么就可以說,這是一個成功的設計。
二、尊重自然顯露自然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等要素構成城市的寶貴景觀資源,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景觀特征,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創造。古代人們利用風水學說在城址選擇,房屋建造,使人與自然達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參考榜樣。今天在鋼筋混凝土大樓林立的都市中積極組織和引入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對達成城市生態平衡,維持城市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軟化”城市的硬體空間,為城市景觀注入生氣與活力
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越來越遠,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日趨隱形,遠山的天際線、腳下的地平線和水平線,都快成為抽象的名詞了。兒童只知水從鐵管里流出,又從水槽或抽水馬桶里消失,不知從何處來又流往何處;在全空調的辦公室中工作的人們,就連呼吸一下帶有自然溫度和濕度的空氣都是一件難得的事,更不用說他對腳下的土地的土壤類型、植被類型和植物種類有所了解。
如同自然過程在傳統設計中從大眾眼中消失一樣,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統也往往被遮隱。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發電廠及變電站都被作為丑陋的對象而有意識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觀及過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統結構與過程的消隱,使人們無從關心環境的現狀和未來,也就談不上對于環境生態的關心而節制日常的行為。因此,要讓人人參與設計、關懷環境,必須重新顯露自然過程,讓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漲、地表徑流匯于池塘;通過枝葉的搖動,感到自然風的存在;從花開花落,看到四季的變化;從自然的葉枯葉榮,看到自然的腐爛和降解過程。
顯露自然作為生態設計的一個重要原理和生態美學原理,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越來越得到重視。景觀設計師不單設計景觀的形式和功能,他們還可以給自然現象加上著重號,突顯其特征引導人們的視野和運動,設計人們的體驗。在這里,雨水的導流、收集和再利用的過程,通過城市雨水生態設計可以成為城市的一種獨特景觀。在這里,設計挖地三尺,把腳下土層和基巖變化作為景觀設計的對象,以喚起大城市居民對摩天大樓與水泥鋪裝下的自然的意識。在自然景觀中的水和火不再被當作災害,而是一種維持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所必需的生態過程
自然生態系統生生不息,不知疲倦,為維持人類生存和滿足其需要提供各種條件和過程,這就是所謂的生態系統的服務。自然提供給人類的服務是全方位的。讓自然做功這一設計原理強調人與自然過程的共生和合作關系,通過與生命所遵循的過程和格局的合作,我們可以顯著減少設計的生態影響。
三、保護資源、節約資源
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磚瓦廠的廢棄材料,礫石作為道路的基層或擋土墻的材料,或成為增加土壤中滲水性的添加劑,石材可以砌成擋土墻,舊鐵路的鐵軌作為路緣,所有這些廢舊物在利用中都獲得了新的表現,從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磚廠的生態的和視覺的特點。
充分利用場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設施,賦予新的使用功能。德國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中眾多的原有工業設施被改造成了展覽館、音樂廳、畫廊、博物館、辦公、運動健身與娛樂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園中還設置了一個完整的230km長的自行車游覽系統,在這條系統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賞區域的文化和工業景觀,利用該系統進行游覽,可以有效地減少對機動車的使用,從而減少環境污染。
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一些景觀設計項目,能夠通過雨水利用,解決大部分的景觀用水,有的甚至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從而實現對城市潔凈水資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設計中,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拉茨設計的德國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鋼鐵廠的歷史信息,原工廠的舊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園,利用新建的風力設施帶動凈水系統,特收集的雨水輸送到各個花園,用來灌溉。柏林波茨坦廣場的水景為都市帶來了濃厚的自然氣息,形成充滿活力的適合各種人需要的城市開放空間,這些水都來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塊內的建筑都設置了專門的系統,收集約5萬平方米的屋頂和場地上接納的雨水,用于建筑內部衛生潔具的沖洗、室外植物的澆灌及補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水的流動、水生植物的生長都與水質的凈化相關聯,景觀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則之中。
盡管從外在表象來看,大多數的景觀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綠色,但綠色的不一定是生態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觀,并不是生態意義上的“綠色”的。設計中應該多運用鄉土的植物,尊重場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變和更新的規律,從生態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設計師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在設計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這也是發揮自然系統能動性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