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明式理念在家居設計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明式家具設計理念
1.明式家具含義
明式家具是指自我國明代中葉至清代早期,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雞翅木等進口優質紅木制作的硬木家具,是家具樣式和風格的總稱。因為明式家具是一個藝術概念,代表著傳統家具工藝的最高成就。
2.明式家具設計理念分析
明式家具的設計理念是通過對明式家具設計元素解析得以提取應用。主要通過對明式家具的用材特點,結構特點,造型特點,裝飾特點等幾個角度進行深入分析,探索明式家具的設計中可以借鑒的理念和元素,從而應用到現代木質家居用品設計中。
(1)用材特點—追求自然美受到傳統道家思想影響明式家具設計中的選材上追求天然材質“反璞歸真”的影響。選材考究是明式家具的一大突出特點,明式家具在選材上比較看重材料性質,如材料硬度,材料細膩感、材料色澤,材料紋理是否優美等,因此明式家具常采用熱帶原始森林上百年才能成才優質木材(黃花梨木、紫檀木、大紅酸枝、鐵力木、雞翅木等),這些木材給明式家具注人了濃厚的文化內涵,因此受到當時上流社會的寵愛。
(2)結構特點—穩定、精巧、耐用受到明中期以后東林學派在思想文化領域倡導“有用之學”倡導實學,提倡改革,鼓勵創新,“有用之學”的思想變遷也促進了科學的發展,造就了明式家具經久耐用的榫卯結構及從簡的藝術特征。明式家具精巧的卯榫結構與西方家具的部件靠金屬構件組合連接的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榫卯結構最大的特點是不用釘子和膠水來規定,完全是用木頭本身特性打造出來,結構牢固;便于拆裝和修復,而且局勢更滑局部構件也不會破壞整體架構,具備了科學性、耐久性,與現在綠色設計的理念相一致。而西方的家具由于采用的是金屬配件,由于與家具之間的材質區別,裝配時材質軟硬不相同,移動過程中很容易松動或者散架,修理起來比較困難。
(3)造型特點—“中庸之道”受到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的影響,明式家具在形式上重視“中正”“中行”,在內涵上主張凡事都不要過度,要含蓄,以免適得其反。因此明式家具造型洗練,線條流暢,比例適中,穩重大方,功能與美感的完美結合。
(4)裝飾特點—含蓄美與功能美明代家具的裝飾手法豐富多彩,但是都是以整體設計要求為前提,恰到好處進行局部裝飾處理的手法。明代家具的裝飾手法特點,少而精,一般不會大面積裝飾,裝飾花紋大都出現在牙板或線腳位置,明式家具的裝飾以不破壞整體用材的自然性為前提,這種點綴裝飾的手法,含蓄而不傷大雅,樸素而大方。明式家具的裝飾可以概括歸納為功能性裝飾和純裝飾手法。功能性裝飾即通過結構的方式來達到裝飾的效果,如牙子、擋板、矮老等,這些元素本身是一種結構的元素,明式家具設計中能把這些元素運用的活靈活現,將功能與美觀相結合。純裝飾手法,如各種雕刻工藝,不同材料的鑲嵌以及各種線形運用。另外明式家具在運用各種花紋時,非常講究花紋的寓意與產品本身的關系。
二、明式家具設計理念對現代木質家具開發設計啟示
1.合理利用材料屬性進行設計
材料的屬性可以分為材料物性和材料感性,材料感性方面主要包括材料的色澤、紋理、氣味等個方面特點給人的一種感觸,不同色澤的木材給你感覺也大不一樣,在設計選擇適合也應該有一定規劃。其次是木材物理屬性,即木材的硬度、耐磨性、重量、變形率等,好的材料加工的產品品質感性更好。
2.樸素、自然、簡潔化設計趨勢
明式家具簡潔化設計模式對現代設計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簡潔化設計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對產品設計訴求,而且可以進一步表現產品材質的自然、樸素,復雜雕刻的產品讓人感到小家子氣十足,特別是清代家具那種全身通雕的效果把真個木材本身的紋理全都破壞掉,使產品變得不自然、不樸素。而簡潔大方的產品讓人感到親切、樸素、自然。
3.實用與審美完美結合
明式家具在設計講究是實用與審美的完美結合,對現在家居用品來說同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人在購買產品時,比較注重產品的功能審美并存,如上海半木家居用品設計印章胡椒鹽瓶,創意源于中國的印章精心挑選上等名貴紅木天然優美紋理,成對矗立手工精心打磨,材料處理上充分受中國傳統明式家具提倡的追求材質天然美,表面采用打磨后打蠟處理,充分表現了材料美特性,而且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4.裝飾紋樣與內涵韻味運用
明式家具在裝飾上非常重視花紋文化寓意與產品之間的關系,如牡丹紋表示的是富貴,鴛鴦紋樣代表愛的忠貞,祥云圖案代表吉祥如意,這些紋樣在使用上一定要與產品設計特點相符,才能表現出裝飾紋樣在產品中文化韻味。否則,可能會影響產品的設計內涵的表達,從而產生歧義。因此在現在木質家居用品設計中選擇紋樣時,應注意紋樣內涵與產品之間的關系。三、結論總之,合理借鑒明式家具設計理念,把明式家具的設計方法、設計元素加以提取,用于現代設計開發中。打造具有中國的本土化的創新設計,同時把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對我們今天的家居用品設計創新有著積極的影響。